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轶如,一个复旦大学毕业的中国女孩儿,如今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日前,以她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刊登在国际权威科学刊物——《自然》。英国BBC对此作了报道,称她发明的OLED发光器“使传统的照明器件黯然失色”。  相似文献   

2.
《科学中国人》2012,(3):44-48
《时代》杂志网站发布了2071年的十大医学突破评选结果。这些研究涵盖了从干细胞克隆研究到对抗疟疾和艾滋病的广泛医学分支领域,纪录着在过去的这一年中人类在了解自身奥秘和对抗最可怕疾病的道路上取得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3.
据新华社2月3日报道,继美国科研人员去年首次宣布由人体细胞成功克隆人体胚胎后,我国科研人员利用不同来源的人类成体细胞成功克隆出5枚符合国际公认技术鉴定指标的人类囊胚。克隆和干细胞领域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克隆和干细胞》杂志网络版1月27日发表了这一研究成果。就在国内众多媒体纷纷转载这条消息的同时,一些质疑的声音也出现了……  相似文献   

4.
数据     
《科学中国人》2013,(9):66-66
中国大学在世界的声誉和影响越来越大。8月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Science)上,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张卫课题组的一项半浮栅晶体管研发成果引起了世界关注。日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分别传来喜讯。《自然一通讯》杂志报道了北京大学李新征、王恩哥等在氢相图研究领域的重要进展。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魏飞带领的化工系与微纳米力学中心联合研究团队成功制备出世界上最长的、单根长度达半米以上的碳纳米管,相关论文在线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美国化学会纳米》上,并被美国纳米技术与科学网邀请作为重点工作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5.
《西藏科技》2009,(8):80-80
新华网上海频道记者7月16日报道:以我国科学家主导的协作团队经过5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日本血吸虫基因组测序和基因功能分析工作;相关论文被国际著名学术杂志《自然》(《Nature》)于16日全文发表。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技》2009,(4):3-3
近期《自然》杂志,以《中国藏匿的晶体》为题,用3页篇幅对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陈创天院士率领的团队,发现并生长出一种最新的光学晶体——氟代硼铍酸钾(KBBF)晶体进行了详细报道,并称“中国实验室成为这种具有重大科学价值的晶体的唯一来源,它表明中国在材料科学领域实力日益增强”。  相似文献   

7.
杨孝文 《今日科苑》2007,(15):57-59
据《观察家报》、《科学》、《自然》杂志近日报道,美洲石器时代猎人因何惨遭灭亡?欧洲及美洲大多数地区的猛犸何以一夜之间突然消失?地球温度缘何在那一时期骤降?随着美国科学家获得的重大发现,这些问题的谜底终于被揭开了。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连线》杂志报道,凭借在绿色荧光蛋白质(GFP)研究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3位科学家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分别是马丁·查尔菲、钱永健和下村修。绿色荧光蛋白质可以帮助科学家了解细胞机制如何工作。利用转基因技术,所有细胞和动物都可以产生荧光蛋白质。  相似文献   

9.
言论     
《科学中国人》2004,(10):62-63
中国科学家论文数仅占全世界科学论文百分之五9月9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报道说,中国科学的发展正紧紧跟随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上周出版的《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表明,在1981年到2003年间,中国大陆科学家在国际科学期刊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增加了20倍。《自然》杂志认为这种增加率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应该有大的差别,而且质量的提高可能滞后于数量的增加。《科学观察》是位于美国费城的汤姆逊科学信息研究所(Thomson ISI)出版的跟踪科学界活动的新闻快报。《科学观察》的统计数据显示,尽管中国大陆科学家发表的论文数只相当于日本的一半,但…  相似文献   

10.
《自然》     
《科学中国人》2022,(23):10-10
可实现电子编程微流体操控的纤毛超表面《自然》封面:流体动力学。《自然》杂志第7911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一种可通过电子控制的人造纤毛。纤毛是一种细丝状的突起,常被生物体用来控制微尺度上的液体流动。但事实证明,通过模拟这种结构及改造纤毛样系统实现普遍性应用一直很难。科学家们使用固定在表面的铂条,  相似文献   

11.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2月29日(北京时间)报道,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科学家李·考文霍夫在美国物理学会于今天举办的年度大会上发表演讲时表示,他们或许已制造出了神秘莫测的马约拉纳费米子,这一粒子有望在量子计算中用来形成稳定的比特。如果研究结果获得证实,那将是物理学领域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学基金》2005,19(6):325-325
清华大学化学系李亚栋教授研究组在纳米科技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2005年9月1日《自然》杂志发表了该研究组题为“A General Strategy for Nanocrystals Synthesis”的研究工作。同时国际Nanotechnology网站(http://www.nanotechweb.org)以“Phasing in Nanocrystals”为题,报道和评述了这项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长期持续资助下取得的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3.
《大众科技》2009,(3):7-7
据《自然》、《科学》杂志报道,美国和捷克的遗传学家分别在老鼠和果蝇身上鉴别出两个基因——Prdm9和分离变相因子,它们能抑制不同物种后代的繁殖能力,从而驱动了新物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4.
据《自然》、《科学》杂志2008年12月11日网络版报道,美国和捷克的遗传学家分别在老鼠和果蝇身上鉴别出两个基因——Prdm9和分离变相因子,它们能抑制不同物种后代的繁殖能力,从而驱动了新物种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金秋科苑》2010,(17):9-9
据英国《每日邮报》《每日电讯报》及《科学》网站等8月12日(北京时间)报道,美国加州科学院考古学家在超过340万年的动物骨头上发现了石刃砍凿的痕迹。据此,科学家提出,人类远古的祖先更早就学会了使用石器,而初次使用工具正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节点。该发现使石器时代提前了近百万年,且将会改变许多早前对人类历史的研究结果。相关论文发表在12日出版的英国《自然》杂志上。  相似文献   

16.
2007年11月,日本京都大学科学家山中教授利用人体皮肤细胞制成了“诱导多功能干细胞”(iPS),这一成果被诸多业内专家称为2007年最伟大的医学成就。12月23日,美国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与山中教授相同的4个基因,  相似文献   

17.
《科学中国》2007,(1):29-29
你见过飞行的鱼和蚂蚁吗?这种奇特的现象如今在中国科学家手中成为了现实。据《自然》杂志报道近日,西安市西北工业大学的科学家在试验中用声波将鱼、蚂蚁等活着的小动物悬浮起来,而且不对它们造成明显的伤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基金》2006,20(6):368-368
9月1日,在英国《自然》杂志网站的纳米技术专栏上,来自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材料科学重点实验室关于宽禁带半导体氮化铟低维结构研究的科研成果被作为研究亮点进行重点评论报道。  相似文献   

19.
《自然》     
《科学中国人》2023,(11):10-15
以触作尝《自然》封面:研究章鱼和鱿鱼。《自然》杂志第7956期封面文章报道了使用头足类的化学触觉受体研究感觉受体演化的结构基础。章鱼在探索海底环境时,使用腕足吸盘上的化学触觉受体“以触作尝”。这些蛋白质演化自神经递质受体,使章鱼可以通过接触识别难溶的自然产物。  相似文献   

20.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不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