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伴随着先秦到秦汉剧烈的社会变革,我国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之相应,整个社会的妇女观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妇女观念的变化基于男女两性关系的变化。该时期两性关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礼教与妇女地位、"男女有别"到"男尊女卑"、女子称"色"与"女祸论"。  相似文献   

2.
略论过渡时期的西欧家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渡时期西欧存在四种家庭类型并出现家庭规模由大变小的趋势,影响家庭类型变化的因素包括生产力、封建传统、财产继承制和家仆现象诸种;这一时期人们的家族观念明显淡薄,家庭观念则产生并迅速增强,其原因有社会经济的、政治的、宗教的多方面;过渡时期的西欧家庭在亲情方面并未发生明显变化,因为社会文化背景、家庭职能、父权制以及低劣的物质生活条件和卫生保健条件均不利于亲情增进。  相似文献   

3.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本女性对婚姻、家庭和生育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日本女作家在她们的作品中大量涉及了生育之性与"家族制的崩溃"、"家庭制的解体"这一文学主题。她们对生育之"性"充满厌恶,即对"母性"充满反感,对家庭制的解体表现出无奈,同时她们又在构建新的"家庭"。  相似文献   

4.
一、农村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农村教师的思想道德观念遇到了巨大的挑战,思想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教育行风也在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主要表现有:一是农村教师价值观和道德观在改变。当前,在一些社会领域,道德失范、诚信  相似文献   

5.
摘要: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生育观念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实地个案调查,对农村地区三个不同代别的人们的生育观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生育的性别偏好、年龄选择、生育成本理解是生育观念变化的主要内容;经济发展、文化教育及理性化是农村地区生育观念发生改变的主要原因;生育观念变迁也给社会带来一系列影响。  相似文献   

6.
观念滞后是当前制约我国教育的主要障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必须转变旧的教育观念而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例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学习观和师生关系观等都发生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在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婚姻成立要件、婚姻效力、婚姻终止、纠纷解决方式、婚姻目的等方面不断趋近国家制定法,两者冲突的范围越来越小、冲突的激烈程度越来越弱。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城镇化发展使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变化、原有习惯法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等。广西民族婚姻习惯法在城镇化的未来发展过程中,将更为趋近国家制定法,但其也将以新的形式、内容继续在某些区域存在。  相似文献   

8.
五日制教学问题知多少湖北省枣阳市第六中学陈登世目前,我国学校已开始实行五日制教学。从社会角度看,五天工作制已大势所趋。随着国家经济的繁荣和富强,人们的劳动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仅要工作,要赚钱,也要休息,要娱乐。一句话,人们不再是“物质型”的人,精神...  相似文献   

9.
建国以来,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种社会巨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女性的婚姻家庭观念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性婚姻家庭观念的变迁透视出近60年来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日新月异,家庭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根据宁波家庭现状调查的统计数据,就社会转型期中国家庭观念的变迁作初步探索,并探究家庭观念变革所带来的人口、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1.
商代青铜器种类繁多,组合多样,是商代礼制的重要物化体现。虽然商代礼制还不像后世礼制那样系统、有条理,但对于已经进入阶级社会,有着严格等级、阶层之分的商代来说,一些基本的社会礼仪制度,如等级制、宗法制、葬礼、祭礼、礼器使用制度等已经具备了初步形态,并在商代的社会生活中起到重要的规范作用。关于这些礼制的基本情况,在商代所出的青铜器中都能或多或少地得到一定体现。  相似文献   

12.
人类有史以来的社会实际上也就是所谓政治社会。生活在政治社会的人具有政治性质,即天生要过政治生活,如何解决人类政治生活中的种种难题,如何改善人类的政治生活,提高政治生活的质量,就成了思想家们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于是就产生了所谓政治思想,在从古至今的政治思想中,不难看出一条主线,即人的政治观研究,这种研究旨在解决诸如人为什么要过政治生活,人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治生活,人在政治生活中具有何种地位,如何在人群中实现统治与被统治的分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女性主义理论普遍认为,男权社会把女性"女性化"为被动、内向的客体和他者,同时赋予男性主动、外向的主体优势。但是,往往被人们忽视的是,违背人性的"男性化"的过程也使男性受到损害。曼斯菲尔德关于女性的一些短篇小说不仅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沦为他者和客体的过程,而且更难能可贵的是,也反映了男性在男权社会的隐痛。  相似文献   

14.
凯特·肖邦在《觉醒》中塑造了三类女性人物形象:拉夫人——传统型女性;莱兹小姐——独立型女性;埃德娜——反叛型女性。她们各有特点但都拘囿于男权社会的束缚。小说通过这三类女性形象的塑造,反映了作者对女性生存状态的关注,批判了男权主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对女性主体性的遏制,展现了肖邦对女性自我意识的弘扬。  相似文献   

15.
匈奴是战国后期才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头曼自称单于,标志着匈奴国家机构的产生。氏族血缘组织与初期国家行政、军事组织“三位一体”紧密结合的宗法统治,贯穿于匈奴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匈奴奴隶制国家政权实际上是匈奴单于及其姻亲和近亲共同建立与维护的游牧军事政权。匈奴社会实质上是游牧宗法奴隶制社会。  相似文献   

16.
纲常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的基本价值原则 ,它的实质是道德、伦理、政治的一体化。纲常产生于中国传统宗法等级社会的历史基础之上 ,它和传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是相适应的 ,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的稳定有序 ,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适应与维护传统政治的纲常也得到了历代统治阶层的大力提倡 ,并在政治、法律制度以及文教举措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使中国传统政治呈现出浓厚的宗法伦理型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从功能论的角度看,徽州宗族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态,发展至明清,对宗族内事务的管理与控制的功能有着日益强化的趋势。其中,对内部社会秩序进行积极的控制与调适即是这一时期徽州宗族作为社会自治主体和社会管理者角色扮演的重要体现。徽州宗族通过教化、调解、惩罚等方式,实现了对其内部社会秩序的有效控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持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持续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国君们与世卿争夺权力的斗争十分激烈。逐渐失势的国君利用各种力量与强势的世卿抗衡,嬖臣是国君为了维护君权所依赖的重要力量之一。嬖臣的出身来源比较复杂,社会地位较低,依附于君主。他们的出现,是周代宗法制和分封制松动乃至混乱的结果,也是下层社会成员向上流动的表现。嬖臣自身的局限性和国君力量的孱弱,最终导致他们的失败。  相似文献   

19.
许多评论家谴责威廉·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女主角凯蒂·康普生是一个堕落的女人,认为她使康普生家走向了衰落,另有一些人赞扬她是一个敢于反叛传统家庭与社会的英雄。我们认为,这两种观点都欠公正。其实,凯蒂从一个纯真美丽、勇敢自信并具反叛精种的女孩沦为妓女,并最终沦为纳粹军官的情妇有其特殊的社会原因。应该说,她是美国南方妇道传统与双重标准的牺牲品,凯蒂的堕落和毁灭是来自男权制家庭和社会的各种势力共同作用造成的必然结果。福克纳借凯蒂的悲剧批判旧制度,谴责各种非人道的道德和社会势力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20.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数女性被描述成自私、冷漠、空虚、金钱至上,具有依附性等。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这些非道德的女性形象和她们的悲剧生活与当时所处的父权社会有着密可分的关系,她们是父权制度的受害者。虽然父权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女权主义已经萌芽,“现代女性”逐渐崛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