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现代社会要求各高职院校培养更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并不能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本文通过对高职院校电工技术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出目前高职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改革方案和措施,使电工技术课程在培养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人才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是现阶段我国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建设的重点。本文结合我校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论述了高职院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学生实践、提高教师能力、企业5S管理文化、校企合作的推动与管理的全方位合作,使校企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双赢,对高职院校培养适合企业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和意义。  相似文献   

3.
近些年来,我国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而高职院校是培养此类人才的基地。但是从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的具体情况来看,其无法达到社会的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尚存在很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针对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分析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有利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法,希望可以培养出更多满足社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昆山地区产业结构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现状与需求状况,本研究采用自编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问卷"在昆山随机选取158名企业HR为调查对象。研究发现,昆山地区企业中技术技能型人才中,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技能等级结构、所学专业结构都处于适中水平。思想政治素质、学习能力、法纪观念、心理素质、敬业精神都处于较高水平。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来看,从高到低依次是团队合作意识、适应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专业知识、组织协调与管理能力、创新精神、计算机能力和外语水平。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知识和能力基本上能够适应岗位的要求。昆山地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企业招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方式多样化,人才市场招聘和网络招聘是最主要的形式。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招聘并不能完全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招聘的困难之处在于符合企业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难找,招聘实用性人才困难。企业招聘技术技能型人才过程中,最先考虑招收高职院校的企业最多,技术技能证书最被企业看重。企业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最为关心,然后才是专业知识。  相似文献   

5.
随着21世纪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交流的逐渐增多,中国急需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需要加大力度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保证毕业生能够高效运用所学专业技能而胜任生产、服务一线的工作岗位,满足企业对高职人才职业素质和高职人才能力的期望,适应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本文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为例,分析影响学生技能培训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6.
顶岗实习是当前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的契合点,顶岗实习管理是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为此众多高职院校从制度、技术、方法手段上进行了探索。本文在研究安徽省高职顶岗实习管理中的一些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基于GPRS的高职顶岗实习管理系统,从技术角度分析Web平台+Wap业务设计方法,给出技术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职业培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解决技术技能人才不足和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国家日益重视技能型人才和企业迫切需要技能型人才的现实背景下,从高职院校开展职业培训面临的挑战入手,探讨产教融合背景下如何构建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培训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培训的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中国职工教育》2014,(12):52-53
教学质量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就如同产品质量对于企业一样,都是十分重要和关键的,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场所,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输出状况,也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自身的社会形象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于每个高职院校来说,教学质量都是其管理中的核心内容。明晰影响高职教学质量的因素,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培养出高素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各高职院校面临的重大课题。笔者主要就其长期在高职院校教学的经验和认真思考,简要谈谈影响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主要因素,并就其提出了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探讨——基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操作型高级技术人才,即强调应用型的企业第一线职业人才。要提高高职院校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应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要建立一种以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为出发点,瞄准职业岗位需求,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既有较强针对性又有一定适应性的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高职院校改革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背景,研究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意义和现状,探索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途径,以期促进高职教育面向社会和企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1.
牛淑敏 《辽宁高职学报》2011,13(10):59-61,74
实用英语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英语课程要为培养生产、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以培养英语应用能力、特别是实用能力为课程教改的主攻方向。以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实用英语课程改革尝试为基础,探索和分析英语课程在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及作用,研究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如何更好地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  相似文献   

12.
赵宇 《辽宁高职学报》2012,14(8):33-34,59
酒店英语课程在高职酒店英语人才培养模式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它是培养优秀酒店员工的一个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应用英语(酒店英语方向)需要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优化教学团队、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方式来构建酒店英语教学新模式,以培养合格的高技能实用型个人才。  相似文献   

13.
在高职教育中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有利于课程思政教育自身的时空延展,体现思政理论的实用价值,还能够补充其他专业课程的思想内涵和教学价值。高职公共英语课程自身课时量较大,并且具有语言文化学科的性质,结合当前课程思政改革的宏观导向,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也具有很大的可行性。因此,当前阶段,高职院校应当找准课程思政融入公共英语教学的制约因素,针对性采取措施,积极探索基于课程思政改革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创新实践的路径,促进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与思政教育的协同发展,实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育的目标。  相似文献   

14.
在高职饭店英语课堂教学与考核两个关键环节中,通过引进企业专家、外籍教师与中籍教师的EFC合作方式,对于基于项目课程理论的高职饭店英语课程设计研究,以及培养高职饭店英语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实现与实际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针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体系设置和职业素质培养等方面阐述高职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6.
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是高职院校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主要分析了高职英语校本教材开发的原则和策略两个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基于工作过程的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阐述工作过程的含义入手,列举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的主要困难,从商务英语专业工作岗位的分析以及社会对商务英语毕业生能力的期望两个方面着重研究如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来设置课程,研究适合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8.
随着高等教育由规模式扩张张向内涵式发展转变,高校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的考试考核模式难以满足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要坚持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借鉴国外多元考试考核评价标准,改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评价体系。这对于加速高职院校理论与实训教学同岗位能力的转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理论在70年代后被介绍到国内以后,对国内高校的英语课程体系带来了新的理念,也引发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在高职院校中,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很有起色,很多高校开展了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本文以一所专门面向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的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为例,探讨专门用途英语(服务外包英语)与整体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关系。笔者认为,专门用途英语和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是有机统一的辩证关系,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统筹安排整个外语课程布局,协调英语课程的关系,才能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的完成。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作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师资培养的主渠道,应顺应基础英语教育课程的变化改革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使毕业生能够直接适应新课标,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英语教师角色的转化。本文从海南外国语职业学院应用英语专业"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方面,提出了三年或五年不断线实践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实习质量保障体系中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的组织与管理等措施,在高职少儿英语师资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的整合上做了可行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