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统美学把美感体验中的人类正常需求和欲望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忽略了美感体验中的生命内涵,使其难免蕴含了非人性的因素。但强调审美中的生命活动的同时,也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替代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否则必然把人还原为动物。  相似文献   

2.
美感和快感是客观存在的,二者既有本质上的不同,也有密切联系。快感生命生存发展的奖励机制,使生命乐于寻求能促进生命个体生存发展的东西,也乐于寻找使种群繁衍的异性。快感决定着人们思维和行为的方向,也给美感提供动力,规定着美感的方向。快感和人的精神的结合是美感产生的根源,美感是生命生存发展的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3.
传统美学把美感体验中的人类正常需求和欲望排除在审美活动之外,从而忽略了美感体验中的生命内涵,使其难免蕴含了非人性的因素。但强调审美中的生活活动的同时,也不能以人的自然属性代替人的内在本质特征,否则必然把人还原为动物。  相似文献   

4.
正歌唱中的心理状态非常重要,直接影响歌唱效果。因此,无论是在教学上还是在表演中,除了要把握歌唱的技能之外,还要重点把握歌唱心理。"美感"和"快感"是歌唱心理中很重要的两种状态,对歌唱极为重要。没有"快感"的"美感"是干瘪的,没有"美感"的"快感"是低俗的,因此,在演唱时要兼而有之,要把握好两者的度与关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对"美感"与"快感"的理解和认识。一、美感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与"直觉"意义相近,"美感"经验可以说是"形象的直觉"。打个比方,就好比一件物品或一幅画  相似文献   

5.
实践自由与审美自由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范畴,实践自由是产生形成审美自由的前提和基础,审美自由是在实践自由上的延伸和放大。美感不同于生理快感是超越生理快感的精神升华。以制造工具为前提的劳动实践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物质基础,人由动物的心理心态结构转化为人的生理心态结构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生理心理基础,而不断增长的物质化需求则是产生、形成、创造美和美感的源源不竭的动力。美是显现契合人的理想或本质力量并给人以精神愉悦的对象。  相似文献   

6.
审美活动既离不开主体的感官感受,也离不开客体的具体可感的感性形式.审美活动总是通过人化了的感觉器官作用于对象的"可感受的形式"方可发生并正常运行,因此,审美活动须以感官感受-感性经验为基础、为起点、为途径.感官感受-感性经验虽不是审美活动的全部,却是它须臾不可脱离的,也是不可抛弃的.作为审美价值之基本品格的愉悦性,其中必然包含着感官愉快;但是,审美愉悦的感官愉快绝不是生理性的官能快感.  相似文献   

7.
人是一个复杂的生命体 ,具有七情六欲 ,美感与人的生理基础、自然属性密切相联。英国的经验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中国的品味观念 ,强调了快感与美感直接相联 ,把它们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美学结合起来 ,是处理快感与美感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岳琳 《海外英语》2015,(1):215-216
埃德加·爱伦·坡的诗歌The Raven以其独特的诗歌韵律、意象、主题而闻名于世。The Raven作为爱伦·坡的代表作,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方面的解读。这篇论文将结合美学中快感与美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对The Raven这首诗歌与众不同的韵律所带来的独特的快感体验及这种形式快感与艺术的美感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从生理方面谈论The Raven诗歌美的情趣。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将审美活动置入人类活动整体以揭示审美活动在其中的地位,以及与人类其它活动的关系;接着从生命活动的本源性角度考察审美活动的本性;进而阐释了由以上分析得出的审美活动四大特征对人生及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反驳单一的快感教育来探讨教育的丰富内涵。特别强调痛感教育升华为美感的重要性,通过讨论,引导人们走出教育的误区,培养更为健全的人格,完成教育的终极关怀——成人。快感痛感美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教育不能顾此失彼。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本质问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周启光在论文和专著中对美的新认识,主要是阐明了“美不是客观事物的属性”,而明确提出“美就是美感”、“美感(美)就是快感”。过去人们主要从哲学思辩的角度论证美的本质,而周则是从物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给予新的论证,这对我们是有启发意义的。笔者认为,美的本质应概括为“进步理想的的形象显现”。  相似文献   

12.
广义的美感又被称作审美意识,它是人类在审美活动中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美感与人的感觉和情感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西方有人把美感称做“The sense of beauty”和“The aesthetic feeling”。但是,美感又不是普通心理学所指的感觉和情感。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美感认识的根源无疑是在感性认识里面,但美感认识与感性认识毕竟有本质的区别”。①康德对美感问题曾做出过启人深思的论述。他说:“对于鉴赏重要的不是感觉的快感,而是单纯经由它的形式给人的愉快。”“至于美,我们却认为,它是对于愉快具有着必然的关系。这种必然性是属于特殊的种类。”③由此来看,审美意识中的感觉和  相似文献   

13.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4.
求真活动、向善活动和审美活动是人类生命活动中最为基本的三种价值追求,然而三者之间的区别学术界却一直看法各异。本文首先从横向和纵向的角度,继而从审美活动和审美活动的意义的角度对三者加以比较,认为求真活动是认知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向善活动是实践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审美活动是情感活动意义上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5.
幼儿艺术活动实际上是美的形式上的游戏活动,是幼儿游戏的高级形式. 幼儿艺术活动的发生和进行,突出地表现出游戏性和审美性.幼儿追求的是活动过程中的快感和美感体验,当快感和美感发生冲突时,幼儿会义无返顾地放弃后者,因此,幼儿艺术活动具有审美和非审美的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6.
审美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高级精神活动,是人类自身对现实生活的一种认知与超越。审美能力又是人类所独具的,审美是以人的心理为基础的。虽然人们在审美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美感具有差异性,但是审美无意识、审美感知、审美直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审美理性等心理活动却是构成人类审美经验活动的几种最基本的心理要素。准确把握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生成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将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其著名的《谈美》中对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美学观提出了批评,认为罗斯金混淆了美感与快感,过于强调艺术对自然的刻意模仿。但如果对罗斯金的著作作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正,他的批评对国内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罗斯金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罗斯金的“典型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理论是他界定“美感”的核心依据。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上,罗斯金并非像朱光潜所批评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自然不加任何选择,而是强调其想象力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所谓“美”就是“美感”,是同审美活动相联系的一种情感,它是所客观事物的美的体验,是人们审美观点的具体表现,而美感能力即审美能力,它是指审美心理籍以活动一种能力,由于审美并不单指静观美,从广义讲也包括创造美,因此,审美创造办亦可包括在审美能力中。  相似文献   

19.
“自由”是王国维美学体系中一重要范畴,王国维在其“境界”理论中追问了自由的内涵、分析了人类生命活动何以不自由的因素,进而为自由寻找出路。他认为,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特别是在艺术的审美境界中把功利的实践活动转化为非功利的审美活动.生命活动才可能自由.  相似文献   

20.
<正>快乐是一种欲望和期待得到满足后的精神愉悦。追求快乐是人的本能,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感到快乐,就会产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好语文的钥匙。学习语文感到快乐,实际上就是指学生在写字作文阅读文本时有审美快感。审美快感是以个人经验为基础的,而各人的经验修养和爱好各不相同,因而就会有不尽相同的审美快感。美感是鉴赏力协同想象力、知解力对形式、表象的审美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