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打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史诗",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从2003年的第一届到2009年为止已经是第七届了.作为最初的参与者之一,几年来笔者一直关注着"感动中国"历次年度人物评选以及其品牌的传播力.应该说经过近七年的传播积累,"感动中国"已经成为中国电视乃至中国媒体的一个标志性的栏目,其传播价值已经远远越过了节目本身,甚至形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与精神震撼力.新华社曾发表评论称:"<感动中国>的评选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已经成为了目前中国媒体中最有影响力、也最有权威的人物年度评选活动."本文将从"感动中国"节目的最初的传播缘起,谈谈这一评选活动传播的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和人文价值以及对于媒介操作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武斌 《青年记者》2016,(21):64-65
在广播新闻报道中,记者(主持人)的解说与现场采录的音响融为一体,有助于凸显广播以声音为介质的传播特色,建构广播新闻报道的真实美、动态美、画面美和情感美,构筑广播新闻传播的鲜明个性与独特魅力. 真实美 “广播首先提供了实时观察、记录和传播现场事件的可能性.”①现场背景音响有助于深化报道主题、刻画人物形象、揭示人性的本真、呈现新闻发生的环境,是广播新闻报道在传播效果上“先声夺人”的一大优势,其音效带给审美主体的感知是栩栩如生、身临其境的真实美.  相似文献   

3.
陈熹 《新闻前哨》2009,(5):52-54
什么是美?什么是新闻审美?美存在于每个人心中,各不相同。车尔尼雪夫斯基说:“任何东西,凡是显示出生活或使我们想起生活的,那就是美的。”新闻界有一种定论:新闻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审美活动。新闻传播工作者传播新近发生的事实,受众出于实践和认识的需要来接受被传播事实,这是一种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4.
新闻在趋真向善之时,需要借助美学的手段,按照审美的规律创作新闻作品,当新闻作品传播到达受众时,才能触动受众的心灵,让受众在审美感受中获知新闻事实,从而实现新闻作品的新闻价值和审美价值。美、丑、悲、喜和崇高是审美价值的不同形态,现实中事实的真,捐助时“跳梁小丑”中饱私囊的丑、灾难中生命坚强的崇高,都具有这些审美价值,是实践活动中人的存在、感知、情感具有与自我生命发展需要相一致的性质。审美价值的实现是人的本质性生命力量通过实践对象的呈现,新闻的审美价值与新闻价值共生共存。新闻作品除了必须遵循真的原则,还应该有美的魅力。这就要求新闻作品在传达信息时,应当注意讲述的方式,以引发受众对事实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5.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于2月17日落下帷幕。为救落水者英勇牺牲的解放军驻浙江金华某部军官孟祥斌在20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人选十大“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而此前的1月27日,孟祥斌已被高票人选为“浙江骄傲”2007年度最具影响力人物。孟祥斌的纵身一跃,不仅感动了金华,而且还感动了浙江.  相似文献   

6.
在日常生活中、审美活动无处不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同样体现着人们的审美追求。美是新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了美学价值的新闻,会失去对受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新闻的传播过程与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有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7.
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这又是一个产生“平民英雄”的年代。过去的2005年是中国“平民英雄”崛起的转折点,也是河南人最争面子的一年。从来没有如此多的河南人走进我们的视野,感动了中国。岁末年初,在媒体纷纷推出的年度人物评选中,有一个更大的群体备受瞩目,那就是河南人群体。2006年2月9日,“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10个感动中国的人,河南人占了两个,这就是在麦莎台风中、为救落水者三次跳入巨浪的打工青年魏青刚,和连续12年自强自立、带着妹妹上学的大学生洪战辉。此外,河南还有两位人物被列入候选名单,即为救人而英勇献身的…  相似文献   

8.
艺术性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的重要属性之一,也正是其艺术性的存在,传播语言才高于日常口语,我们的受众才能在一种具有审美价值的语言传播中获得信息、获取知识、受到启迪、得到享受。不管新闻类还是任何其他类节目都不可忽视传播语言的艺术性。传播语言的审美价值一是来自形式,一是来自意蕴,可具体分为“内容美”、“人格美”、“辞采美”和“声韵美”①。气韵美是广播电视传播语言艺术性的重要方面,是体现审美价值的重要因素。在语言传播实践中,很多杰出的传播语言大师,都创造出精美的有声语言作品,那大气磅礴、铿锵有力、凝重洒脱…  相似文献   

9.
2月5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颁奖晚会盛大举行,济南军区某部铁军战士、邓州籍士官武文斌当选“2008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武文斌以其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再次令全国亿万观众感动。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中国人年度精神史诗”的央视“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已举办了六届。六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每每若六月的钱江潮裹挟着、震撼着每一个国人,随着一个个年度经典人物的亮相与史诗般故事的徐徐凸现.央视一档具有广泛的群众参与性、成熟的节目运作性、极具经典震撼性的“拳头”产品“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并不断地刮起收视旋风而被朝野交口称赞!  相似文献   

11.
钱程 《新闻传播》2007,(8):14-15
2006年2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举行的“2005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颁奖典礼上,“民工英雄”魏青刚在滔天巨浪中三进三出、舍身救人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亿万观众。在现场大屏幕久久定格的巨幅救人照片,以及现场回放的十几幅图片,更是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这些照片的拍摄者,当时年仅23岁的我,用镜头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完整记录,再一次验证了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新闻摄影只有根植基层才能抓到鲜活的瞬间。  相似文献   

12.
刘晨 《新闻世界》2013,(11):212-213
美存在人类的一切生命活动之中。而新闻作品也是人们对追求美好未来的审美描述成果。新闻作品是传播信息、记录社会、反映时代的一种文体表现,在媒介传播中处于优先主导地位。本文从新闻作品形象美的三个角度切入,以典型报刊类新闻作品为例,探究新闻作品的形象美在新闻创作过程中展现的作用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13.
《感动中国》的议题设置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是岁末年初媒体备受关注的社会传播现象,文章以有代表性的《感动中国》为例,从大众传播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和阐释,以达到对此社会传播现象有较为全面、理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2007年岁末,一位英雄的名字感动了金华,温暖了钱江两岸、齐鲁大地,传遍了大江南北,他就是跳江救人英勇献身的驻金华某部机要参谋孟祥斌。在以3508936票名列2007年度“浙江骄傲”年度人物评选第一名、荣获“2007山东年度新闻人物特别奖”之后,截止2008年1月20日“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网上投票结束,又以13075707票在全国105位候选人中名列第二。  相似文献   

15.
李晓亮 《传媒》2015,(23):73-75
在新闻传播中,信息价值受到传播主体的广泛重视,新闻报道具有真实性、时效性和客观性的特点.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趋势下,信息价值显然不能满足大众日益提高的审美需求,为受众带来持续性体验的审美价值在新闻传播中逐渐受到重视.审美价值的表现需要充分重视人、观照人,在报道客观事实时运用意指性的语言表现强烈的生命意识,那么新闻报道就不会停留于功利性、实用性的信息价值的浅层,而是透过信息价值的深层表现审美价值.新闻传播主体基于对客观事实的科学认知进行审美判断,发现其中所蕴涵的审美因素,从而在新闻传播中实现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17.
人文关怀:新闻审美传播的根本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是人类理想之所在。新闻传播与人类对理想的美的追求密不可分。而且,只有那些主动、自觉地把信息传播与对人类理想的美的追求紧密而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闻的审美传播,才可能是具有最大最好的传播效果。在我们讨论了新闻传播必须实现审美价值之后(参见孙德宏:《新闻审美传播中的价值问题》,载《新闻  相似文献   

18.
探讨新闻与美学,新闻对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回避不了的问题.本文拟就此发表一孔之见.审美关系广泛存在马克思有一个著名论断:“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人类社会,人为着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在不同的活动中,人与现实(社会和自然)结成不同的关系.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实践关系,在这之上产生出各种精神的关系,如理论关系,宗教关系,艺术关系,审美关系等等.所谓审美关系,指的是人对现实的审美认识与创造.一方面,人以情感观照的方式欣赏体验着现实美,另一方面,人又按照美的规律改造现实,创造生活,推动历史的前进.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告诉我们,劳动创造了世界,同时也创造了美,创造了人自身的审美能力.在劳动中,人把自己的热情、智慧、意志、理想等对象化到被改造了的自然之中,使得非人的自然发生了属人的变化,“人们在‘人化了的自然界’中看到了自己本质力量的实现,从而产生愉悦感,这时自然界就成了人的审美对象,它与人构成了审美关系”(周钧韫《美与生活》第29页).由于生产和分工的发展,这种审美关系逐渐从人对现实的其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出现了集中反映人对  相似文献   

19.
《中国记者》2016,(3):11-11
《新闻演讲录》出版 工人日报社社长孙德宏的新著《新闻演讲录》日前出版。该书集纳了孙德宏在一些大学的学术讲座和报社业务研讨会上的演讲和讲话,表达了作者对新闻传播、办报理念及其具体操作的一些想法和追求,体现了作者对新闻的审美传播和优秀新闻作品的一贯研究和关注。该书包括《哲学美学视域下的“报纸存亡”》《新闻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中国新时期新闻传播审美取向的流变》《〈寻找时传祥〉采编背后的故事》《“精致大报”与名编辑名记者》《这组“特别报道”应该是个什么样子》《客观与想象中洋溢着对生命的热爱和关怀》《总编辑评报备忘录》等篇章。  相似文献   

20.
刘艳 《新闻窗》2009,(6):75-76
“把关人”是新闻传播业务中常见的词语,也是我国学者最早试图结合新闻传播实际加以运用的一个理论。胡正荣在《传播学概论》中指出:“把关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把关人”泛指采集、制作信息过程中对各个环节乃至决策发生影响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