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生》2010,(31)
公元532年,一个叫元脩的人,在丞相高欢的挑选下,当上了北魏的皇帝,史称孝武帝。高欢原是一个能征善战的骁将。在北魏末年局势混乱之际,他从河北起兵,诛除乱臣,稳定局势,扶立元脩,应该说功莫大焉。因此元脩当上皇帝后,拜高欢为大丞相、大将军、太师。君臣之初,相处  相似文献   

2.
高欢在晋阳缔造霸府,控制东魏的军国大权,掌握实际的权力,东魏皇帝成为傀儡,东魏朝廷形同虚设。经过高澄、高洋发展,霸府统治日益成熟。高欢父子霸府机构庞大,僚佐众多,保障了霸府的顺利运转。高欢父子霸府统治运转的方式有:京台机务,情寄深远;晋阳霸府机构和职能的扩充两个方面。东魏、北齐的更替,在高欢父子的霸府统治基础上得以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南北朝时期,东魏丞相高洋发动政变,逼着当时的皇帝退位,自己当了皇帝,建立了北齐。北齐建立后,高洋担心原来皇帝的后代会报复他,于是把东魏皇帝的三个儿子都杀害了。高洋做了坏事,总担心会遭到报应。有一天,天空发生了日食,白天一下子变得像夜晚那么黑。高洋有种不祥的预感,于是找来自己的心腹,说:"西汉时,王莽曾经夺取了政权,但最后却被汉光武帝刘秀把政权抢了回来,你知道原因是什么吗?"  相似文献   

4.
刘禅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对于蜀汉来说是极其不幸的一年。执掌军政大计的托孤重臣、丞相、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在五丈原北伐军中猝然长逝了,就在诸葛亮的尸骨未寒的退军途中,丞相参军长史杨仪与征西大将军魏延又发生了火并。  相似文献   

5.
高洋是南北朝时北齐的第一位皇帝。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八月,高洋起兵造反。第二年,高洋逼孝静帝让位,自己做了皇帝,就是齐文宣帝,这时高洋年仅20岁。高洋刚做皇帝时,天下被他治理得很好。但六七年以后,高洋开始整日喝酒,喝醉后喜欢杀人。他最喜欢的是拿锯锯活人和生煮活人。  相似文献   

6.
<正>1.公元550年,独揽东魏朝廷大权的丞相高洋,逼迫孝静帝元善见把皇位让给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王朝——北齐。为了斩草除根,第二年,高洋用毒酒毒死了元善见和他的三个儿子。2.公元559年6月20日,天空出现日食,掌管天文的太吏对高洋说:"今年应当除旧布新。"高洋听了有点疑神疑鬼,担心自己篡夺来的皇位也会像东魏一样失去。3.他把彭城公元韶召来问道:"西汉末年王莽夺了刘家的天下,为什么后来光武帝刘秀又能中兴?"元韶信口回答说:"因为王莽当初没有把刘氏宗室全部杀光。"  相似文献   

7.
典故三则     
快刀斩乱麻【原典】高祖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唐·李百药《北齐书·文宣帝纪》【释义延伸】南北朝人高欢,是东魏孝静帝时的丞相。有一次,高欢想试试几个儿子的聪明才智,发给他们每人一把缠在一起的蚕丝,要他们设法整理,并且比赛谁整理得最快最好。别的孩子都把乱丝先一根根抽出来,然后又一根根理齐,想快却快不了,都挺着急。唯有一个叫高洋的孩子与众不同,他  相似文献   

8.
<正>2018年12月7日,河北金石书法考察小队来到位于邯郸市峰峰矿区境内的响堂山石窟。响堂山分南、北响堂两处,南响堂原名滏山,北响堂原名鼓山,两山都属于太行山支脉,历史上东魏、北齐时期,皇家贵族分别在两座山上雕凿了南北两座寺院,命名为滏山石窟寺和鼓山石窟寺,明代以后统称为响堂山。响堂山上之所以修建石窟和寺院,是因为东魏、北齐定都于邺(今河北临漳),并以晋阳(今山西太原)为其陪都,以高欢、高澄、高洋父子三人为主的皇室贵族经常往来于二都之间,而响堂山是其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9.
公元196年至 220年,是所谓的汉献帝的建安年间。这是献帝最长的年号, 也是他比较稳定的 24年的帝王生涯。这 24年,固然比以前好,但对献帝来说, 他不过是一个傀儡, 且是一个忍气吞声的傀儡,那时的大权,在他的丞相和大将军曹操手里。曹操才是北方的实际统治者,曹操对中央政权的实际控制力,对无法无天的天下军阀的威慑力,对一塌糊涂的混乱世道的整顿力……全面超过这位徒有虚名的小皇帝。曹操的这些力量  相似文献   

10.
南朝梁武帝太清元年(公元547年),北朝东魏大将候景不愿服从已死的权臣高欢之子高澄,欲献河南十三州降梁,梁武帝认为这是统一南北的好机会,就不听臣下的劝阻而接纳了候景,并封他为河南王和大将军。这件事虽然使得梁朝与东魏的关系变得紧张起来,但梁武帝又不肯与高氏政权完全断绝关系。因此,候景感到梁武帝并不完全信任自己;降梁后他又了解到南朝朝廷中的各种腐败情形,于是就在降梁的第二年(公元548年)起兵反叛,很快攻陷了京城建康,梁武  相似文献   

11.
名词简释     
【三公】古代中央政府中辅助皇帝统冶人民的最高官僚的称谓。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是给贵族元老的虚衔,对皇帝在名义上居师长地位,无实职,不常设;国家行政实权,在卿士手里。秦和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后改称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构成三公九卿的封建政治机构体系。丞相辅佐皇帝总揽国政;太尉主管军事行政,不常设;御史大夫除主持监察外,执行副丞相职务。这时,三公在中央政府中成为最高的官僚,各有一定的实权;但皇帝经常直接指挥  相似文献   

12.
高欢再次打下洛阳后,又立11岁的元善见为帝,是为东魏孝静帝。高欢立元善见为帝之后,对这个皇帝倒是恭恭敬敬的。这样,孝静帝算是过了十几年平安日子。业已成年的他出落得一表人才,文武双全(据说他能挟石狮子攀逾宫  相似文献   

13.
第六十一集 曹丕篡汉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洛阳,其子曹丕继位。公元二二零年,曹丕身加帝服,自即日起改延康元年为黄初元年,国号大魏,谥先父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汉献帝被扒下冕服,非宣诏不得入朝。 第六十二集 兴兵伐吴 曹丕自立为大魏皇帝后,汉中王刘备听从诸葛亮及群臣之议,立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 张飞飞马来到成都,哭喊着质问刘备做了皇帝,忘了桃园结义之情,不给关羽报仇。这又助长了  相似文献   

14.
《初中生》2010,(31)
东汉时期的桓帝刘志本来是没有希望当皇帝的,但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将军梁冀见他年幼木讷,坚决要立他。于是15岁的刘志当上了皇帝。刘志当了15年的皇帝。这15年中,梁冀的权势越来越大,也越来越专横跋扈,皇帝形同虚设——  相似文献   

15.
唐代到宋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主要趋势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体现在职官制度上,主要是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即相权的不断分割。本文就此略陈管见。一、专制君主制和唐代相权制度的演变1.专制君主制政体的特征专制君主制的特征是在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之下,同时存在着一个“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书·百官表》的丞相或者相国。皇帝通过丞相治理国家。丞相既对皇帝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又是百官之长,万众翘楚。所谓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具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在一定意义上,丞相有着制约君主的作用,其地位和权力相当显要。丞相…  相似文献   

16.
梁武帝萧衍做了48年皇帝,最后在侯景叛乱中被软禁,饿死在台城,落了个国破身亡的可悲下场。究其原因何在呢?治史者往往归咎于萧衍接纳侯景投降,认为这是他最严重的失策,结果造成自己的宝座被推翻。①笔者则认为,侯景叛乱只是萧梁乱亡的一个表层原因或回直接原因,其深层次原因则是萧梁政权自身的腐败不堪。而梁朝的腐败又是萧衍倡行和放纵各级官吏搞腐败的结果,这才是萧衍最严重的失策。(一)侯景是北方怀朔镇中鲜卑化的羯族人,原为东魏高欢大将。547年高欢死,侯景与高欢的继承者高澄为敌,初据河南地向西魏投降。不久,又叛西魏…  相似文献   

17.
秦统一六国后,始设皇帝,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以及九卿等。丞相秉承皇帝意旨处理国家事务,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为皇帝的秘书长并管监察、执法。承相位最高,通称为宰相。大作家李斯曾为秦的丞相。  相似文献   

18.
唐高祖李渊 (公元 5 6 6 - 6 35年 ) ,中国唐王朝开国皇帝 (6 18- 6 2 6在位 )。字叔德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 )人。出身于汉名将李广 ,西凉王李 高日 ,乃至西魏 ,北周以来的官宦贵族世家。其曾祖父李熙西魏时为金门镇将 ,出镇武川 (内蒙古武川西 ) ;祖父李虎系北周开国功臣 ,八柱国大将军之一 ,死后追封唐国公 ;父李日丙为北安州 (湖北安陆县 )总管 ,柱国大将军。北周天和七年 (5 72年 )年仅 7岁的李渊袭唐国公爵位。隋时 ,李渊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外甥 ,备受宠爱 ,先后任州刺史、郡太守、中央卫尉少卿。隋炀帝大业十三年 (6 17年 )任…  相似文献   

19.
公元220年,东汉献帝无可奈何地以所谓“禅让”形式交出了皇位,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然而,不到半个世纪,还未饱尝皇权之乐趣的曹氏家族自身也无可奈何地面临着一场被司马氏家族取代的悲剧…… 司马氏是汉末河内(今河南境内的黄河北岸地区)望族,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曾经为曹魏政权的稳固、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因而颇受曹魏统治者的重用,但是,随着他们的威望日隆,其篡位夺权的野心也日益澎涨。公元243年(齐王曹芳嘉平元年),托病在家的司马懿暗中布置力量,伺大将军曹爽拥皇帝外  相似文献   

20.
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说:“夫神思方远,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用它来概括曹操名作《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这首我国诗史上最早也是最完整的山水诗,更能体现诗人的豪情壮志与宏伟博大的思想情怀。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省亳县)人,20岁举孝廉,汉献帝初,起兵讨董卓,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建立了一支地主武装,后迎献帝都许(今河南省许昌东),最后击败袁术、袁绍等军阀,统一了北方,形成与吴蜀相峙的三国鼎立局面。位至丞相和大将军,封魏王。曹丕称帝,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