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秋声赋》是一代文宗欧阳修最为脍炙人口的一篇优秀赋作,也是我国赋史上一篇堪称笼前范后、“成文赋开山之功”(日本铃木虎雄《赋史大要》,殷石臞译)的重要作品。 《秋声赋》以其富于创新意义的审美特征,为古老而又窒息的赋体注入了新的生机,为赋体文学的新发展作出了起死回生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历代赋汇》收录了近1,500篇唐代辞赋,这些辞赋中有57篇属于含有西域文化因子的“西域赋”.西域赋的主旨以雅正为主,内容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表现万国来朝,西域献宝的,以此炫耀唐帝国国力的强大,这类赋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西域”、“昆仑山”、“胡”、“匈奴”等文化因子代表遥远的地方或遥远的民族出现;其次,对赋中涉及的西域物品进行外观、环境、细节、功能的铺排陈述;最后,颂扬大唐盛世,歌颂帝王的功业德行.另一类是颂扬唐代帝王的功业德行、威震四方,鼓励士人立功,这类赋作的创作模式是:首先,介绍战争背景,表明师出有因;其次,铺叙西域的环境与地理风物;再次,描写战争的惨烈场面;最后,写赢得胜利,歌颂浩荡的皇恩.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准确而精当地界定了贾谊的文学史地位,认为他的赋作继承了秦代的杂赋文学传统。结合贾谊创作的两篇赋作《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以说理为主旨,句式表达也与荀卿《赋篇》及李斯刻石文辞一脉相承,体现出主流的秦代文学传统。同时也受到了楚辞体创作的影响,主要是增加了舒缓语气的"兮"字,表明汉初的赋体创作沿着两种文学传统在融合演进。贾谊集的编定,是固守别集本位和扩大"文集"范围这样两种理路的反映,意味着不仅要在纯文学范畴内观察贾谊的文学史,还要在杂文学的视野里注重《新书》的政论类作品。  相似文献   

4.
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散文与欧阳修齐名,是继北宋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军人物。他一生中留下很多脍炙人口、流传不朽的诗赋,最著名的是赤壁三赋,其中《前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入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这两篇课文虽都写的是赤壁,却并非三国赤壁战之地。在必修2第九课《赤壁赋》32页的课下注解1和必修4第五课《念奴娇·赤壁怀古》36页课下注解3都有这样一句话,"苏轼所游的是黄州的赤鼻矶,并非赤壁大战处。"这两篇文章的课下注解明确指  相似文献   

5.
《宋稗类抄》记载,欧阳修写了一篇《昼锦堂记》,起初开头两句是“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文章写好之后,派人骑马给在京都的宰相韩琦送去。可是,文章送走后,欧阳修继续反复琢磨,总觉得开头那两句写得不够理想,便又用心认真修改,写成一篇新稿,再次派人给韩琦送去,并附书曰:  相似文献   

6.
萧统在<文选>中首次设置情类赋,其中选入了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和曹植的<洛神赋>由于四篇赋有其特殊的文学价值,因而有必要探究这四篇赋的情感指向、分析设置情类赋的原因及选文标准,并简述情类赋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7.
《文选》将赋按照题材分为十五类目,其中宫殿赋是指专门以帝王宫殿建筑为描写对象的一类赋作。"宫殿"题材的出现最早可上溯至先秦的《诗经》;宫殿赋的两篇选文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上都富有鲜明特色,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宫殿赋的设立体现了传统赋学观的新变,其编排次序亦符合萧统用意。  相似文献   

8.
《滁州学院学报》2021,(3):35-39
历来对一代文宗欧阳修诗词文的研究较多,但对其辞赋特别是《述梦赋》则关注不够。通过细致的文本对读,认为欧阳修《述梦赋》从创作思想、女性形象描写、环境铺陈、情感铺写诸方面,对宋玉辞赋进行了继承,同时又从赋体语言、赋体功能、赋体表现对象各方面有所超越,使辞赋这种传统文体焕发了生机,对把握中国辞赋文体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咏秋之作遍及各代,不计其数。其中虽然诗歌、散文数量众多,异彩纷呈,而赋体作品亦为数不少,且多为佳作。在这些咏秋佳赋中,有两篇名家同题之作格外引入注目.它们在文学的星空中交相辉映.光彩夺目.为绚丽多姿的文学园地增添了色彩。它们就是《秋声赋》,作者分别为中唐的刘禹锡和北宋的欧阳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欧阳修的《秋声赋》虽最具声名,但因晚起且有因循而不是其辞赋创作建构的范式,赋中情感表现有自身的特性,却是文学发愤抒情的常态。人们通常评说欧文的六一风神所重的阴柔之美,并不是其创作风貌的范式,不宜以之考量欧阳修所有的赋。同时,欧阳修应对科考而作的骈赋、律赋,以率直的议论文字表明的感时求用的创作立场,也不是单纯追求自我的名声或荣耀。  相似文献   

11.
散文创作,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前赤壁赋》就是其中的名篇之一。作者苏轼是北宋中叶的文坛巨擘,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中,也是佼佼者。继欧阳修之后,苏轼的诗、词、散文均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成就。苏轼的作品,笔力纵横,挥洒自如,抒情咏物之间,又每每表现出傲岸不驯,旷达自适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就是作家这种创作风格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是苏轼谪居黄州时初游赤壁之后所写的第一篇赋。江汉之间,以赤壁取名者有三处,苏轼所游的是赤壁矶,并非周  相似文献   

12.
宋玉<讽赋>、<登徒子好色赋>与司马相如<美人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因此,在宋玉作品真伪的研究中,三篇赋的承继问题便成为了一个研究的焦点.有人认为宋玉的两篇赋是后人抄袭<美人赋>的伪托之作,更有人认为司马相如<美人赋>是模仿宋玉两篇赋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们详细地分析研究了这三篇赋的结构、内容、艺术表现、文化环境和散文赋体的"借用"、"模拟"现象,认为<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在艺术上较之<美人赋>显得稚嫩,在文化信息方面符合战国末期的文化环境,应当是宋玉的作品;<美人赋>较之宋玉的两篇赋在艺术上更为成熟,在文化方面符合西汉的文化环境,应当是晚于宋玉时代的作品;<美人赋>与宋玉两篇赋结构雷同、内容相近,是散文赋体创作中"借用"、"模拟"现象的具体反映,司马相如"模拟"和"借用"宋玉赋创作<美人赋>,是赋家创作中的正常的不必惊怪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赋名是由"瞍赋"、赋诗之赋的口诵之义发展而来。赋的立类依据有四:从表演形式看,是不歌且不配乐而诵;从出现形式看,是独立创作;从传播形态看,是独立成篇的;从文体形式看,是有韵的文字。合此四者,是赋最早的定义,即赋是不为配乐而创作、不歌且单独成篇的有韵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江淹是南北朝时代杰出的赋作家。明胡之骥《江文通集叙》评价说:“虽两双多才,尤当避舍,六朝富士,鲜与为邻。诚所谓并美兼长,诸体尽具者也。”[1]这虽有溢美不实之处,但也道出了江淹的文学地位和作品的特色。江淹的赋可以同鲍照的相媲美,元辛文房《詹才子传》卷一把他们并称为“江鲍”。121在江淹现存的二十六篇赋中,除少数几篇是咏物赋外,绝大部分是抒情小赋。这一类赋,尤其擅长用动人的境界、美感的文辞来抒写哀怨缠绵的情调,读来令人回肠荡气。《别赋》就是江淹显著名的赋作,其意蕴超过了他那篇写饮恨而死的《恨赋》。这篇赋…  相似文献   

15.
一、赋题应为“前赤壁赋”。从时间看苏轼谪黄州两游赤壁作两赋,如不用前、后加以区分,使人误解只写了一篇赋。《历代文选》等诸多古文选注本赋题用《前赤壁赋》;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79年版)题为《前赤壁赋》,注“他(指苏轼)曾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赤鼻矶)去游览,写了两篇赋,这里选的是前一篇”。《大学语文》(华东师大1984年版)题是《前赤壁赋》,注“苏轼曾两游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此为《前赤壁赋》”。《中华活叶文选》(合订本第五卷,上海古籍1980年版)目录、总题为《前后赤壁赋》,分题为  相似文献   

16.
汉代辞赋的内容可分为抒情言志和体物两类。大赋可作为体物赋的最典型性代表,但与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型的作品———室内小物赋。它使汉赋作者的视角由京都园林延及至自身环境,为作者进而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托物言志赋也在此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17.
宋朝,有个人自以为能吟诗作赋,所以目中无人。听人说欧阳修诗才超人,他心中颇为不服。为了见个高低,他要访欧阳修。途中,他见路边有棵很大的死树,诗兴大发,吟出两句:“面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权。”两句出口,一时想不出后两句。恰巧欧  相似文献   

18.
宋代有个纨绔子弟,以“诗才”自居。人称“酸秀才”。他听说欧阳修吟诗作赋如流水,就想找欧阳修比试  相似文献   

19.
汉代辞赋的内容可分为抒情言志和体物两类。大赋可作为体物赋的最典型性代表,但与同时也出现了另一类型的作品——室内小物赋。它使汉赋作者的视角由京都园林延及至自身环境,为作者进而探讨自己的内心世界提供了可能。托物言志赋也在此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20.
<欧阳修全集>共收入3254篇文章,其中日常应用文972篇,公文1056篇.学术界长期以来所推崇的"欧阳修散文",若细细考究,多数都是公文.欧阳修公文写作规范、结构严谨、语言简洁,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对于欧阳修的公文改革及其公文写作的成就,有进一步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