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你知道吗?     
《红楼梦》还有哪些书名《红楼梦》的书名,还有《石头记》、《金玉缘》、《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达五种之多。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诞生于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之晚期,此期间佛教文化也已穿越了它的成熟期。佛教文化与汉文化长期交融、渗透和不断撞击的结果,一方面使中国一些文学常常笼罩着佛教思想的迷雾;另一方面,也无疑地开拓了中国文人的创作思维,从而造成了异常的艺术之灿烂。《红楼梦》可谓是其中之代表。但由于作者曹雪芹本人并非一个禅宗信徒,所以作品中虽同名为“色空”,究其实质,作品中所体现的与佛家真正意义上宣传的“色空”观又并非完全相同。本文所论述的正是《红楼梦》中“色空”观与佛教中“色空”观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色空”观点是《红楼梦》悲剧意识的反映,在小说中贯穿始终。曹雪芹用“色空”观否定了世俗社会追求的一切东西,有其消沉的一面,但也折射出关于生命和宇宙的哲理思考。而贾宝玉“色空”的生命轮回历程,杂糅着儒释道三教的内涵,反映了曹雪芹思想的复杂性,《红楼梦》的悲剧意识,实际上是传统化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朵奇葩.在甲戌本第一回所提到的五个书名中,《红楼梦》新雅醒目,既照顾了全书的结构,又隐括了全书的内容,较之《石头记》及其他书名要高出一筹.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这部巨著经历了漫长的成书过程,我们从它书名的演变就可窥见一班: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石头记》再检阅一遍……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第一回)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长篇小说,写成于清朝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  相似文献   

7.
冯守卫 《铜仁学院学报》2011,13(2):69-72,90
对《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十六字的含义,及其与《红楼梦》主题的联系,提出了商榷看法。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书名中“红楼”一词究属何指,历来是红学研究中的盲点,一般以为仅是泛指“巨家大室”,并无深层意蕴,但考之于该书其它诸名,皆有具象可指,因对“红楼”一词寻根究源,所得结论如下:秦可卿即警幻仙子的幻形;秦氏托梦(给凤姐与宝玉)之所即天香楼;天香楼即红楼;秦氏所托之梦即“红楼梦”;《红楼梦》之名有多重寓意;《红楼梦》应是该书本名。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从《红楼梦》的书名更易入手,分析曹雪芹写作中的情感因素,指出《石头记》一名才符合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从《红楼梦》的书名更易入手,分析曹雪芹写作中的情感因素,指出《石头记》一名才符合作者本意。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中“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四句是作者曹雪芹放在小说前面对小说创作主旨的概括,它是从形而上的角度对生命及人生思考的结果,同时也是借空空道人的心理变化对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生命的心路变化历程作概括。曹雪芹想要表达的小说主旨既不是一般理解的“四大皆空”的虚无,也不是为谈情而“大旨谈情”,这些都只是表象。作者是以一个“翻过筋斗来的”一种人生大智慧来审视:世事无常,无常即苦,这就是佛学所讲的“空”,是对人生、生命的关照和生命意识的思考。  相似文献   

12.
“情”是《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核心范畴。《红楼梦》用独特的宇宙视角构建了“情”的境界体系,实现了“情”从“痴情”、“人情”、“情不情”、“情情”的嬗变和升华。“色空”、“空空”、“重玄”等观念非但没有驳倒“情”的立论,反而渗透并融通于其中,从而于根本上打通了儒释道之间的精神壁垒,成为中国文化富有时代意义的新开掘。基于独特人性观的“情”的发微,为我们探索《红楼梦》哲学思想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3.
《六韬》是我国先秦名兵书,唐孔颖达首先对该书产生怀疑;宋代疑古之风盛行,真伪问题一直成为争论的焦点;元、明、清及近代学群起而应之,对《六韬》疑而不信,认为该书是一部伪作。通过对存世献与地下出土资料的考证,《六韬》确为先秦之作无疑。  相似文献   

14.
空无辨析     
本文从立足点、内容与意义分析了佛教的空与道家的无的区别。认为无以道为支撑,而空以缘起为基石;分析了无、有,空、有的关系;无的性质是自然无为、内心虚藏淡泊,表现为无为、无欲、无知,而空意思是事物没有常驻不变的自性,表现为析空、体空、空智;从哲学意义上看,空着重改变心性主体,而无偏重改造客体,从社会意义上看,无比空有较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自从 19世纪英国占领我国香港后的 10 0多年中 ,在香港实行了一整套的殖民制度和政策 ,完全剥夺香港人民的政治权力。但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港督杨慕琦突然抛出一个政改方案 ,声称要给香港人民以民主权力。然而这个方案未及实施便夭折了 ,这充分反映了英国殖民当局将没落的殖民制度在香港继续下去的企图和虚伪  相似文献   

16.
论"孙悟空"名字的佛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表达了大量的佛教义理。也给“孙悟空”这一名字注入了丰富的佛教内涵,它反映了作者以猴说法的心理历程和作者般若性空的佛学思想。作品中许多诗词和回目所包含的佛教含义、金箍棒和金箍所具有的象征意义、某些章节和情节所具有的哲理意义、行文中出现许多谈空的诗句、作者对孙悟空师父的选择和《心经》内容所以大量出现的原因等多个方面,都反映了“孙悟空”的这一佛教名字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7.
“青云、青霞、青霜、青霾、青霭、青雾”是一组反映自然现象的词语,主要辞书都认为其中的“青”是颜色词。依据“青”在古汉语实指四种颜色的实际情况,通过对有关自然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成说有误。运用借代引申及组合同化这两种词义衍生的方法,可以得出此系列中的“青”指天。  相似文献   

18.
李商隐抒情诗追求一种清境。"清"是义山营造诗境的首选字。义山诗中使用"清"字营造清境及虽未用"清"字却营造了清境的各种情形,均说明清是义山诗境的最好概括。以六首《无题》为代表的抒情诗虽存在丽辞与清境的矛盾,但诗的结局总是通向清境。义山诗在营造清境时追寻的是残缺美、遗憾美,这种美凸现了人的精神,具备超凡脱俗的格调。尚清成为义山的诗歌美学观。  相似文献   

19.
姜夔是南宋词坛上的雅士,他的词注重练字造句,讲求音律,咏物词别有寄托。词境幽冷悲凉,独创一格,后人多以"清空"、"骚雅"等来概述他的词风。"清空"与"骚雅"内涵丰富,既包含言辞、又涉及意境,对后世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历代注家对《孟子》“乃若其情”章之释意不尽相同,其关键在于对其中“情”字之解释.文章通过疏证孟学注释史上最有影响力之三家——汉代之赵岐、南宋之朱熹和清代之焦循——对“乃若其情”章之解释,在支持蒙培元将此处之“情”释为“感情”意之基础上,对学界在此章研究中遗留下的“情”与“性”为何可以等意替换之问题,作一发微.孟子思想体系中的“情”不单纯是感性情感,也具有理智的客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