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与大众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在当代中国已经成为了“问题”,中国前现代状况的存在并不能成为后现代主义不存在的理由。作为西方后工业社会的一种化现象。后现代主义与大众化之间存在着同质性和“互性”,大众化是历史叙述的后现代本;作为一种理论话语。后现代主义在消解了现代主义中精英化和大众化的二元对立结构后成为一种以大众化为主体的化。大众化批评的历史主要是批评大众化的历史,改写这一历史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术成果之一。从哲学基础、美学倾向、艺术追求、化态度和价值立场等五个层面来考量,后现代主义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辩护理论。  相似文献   

2.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与外语教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思想态度和思维方式,反对同一,推崇差异。后现代主义教育家们的观点总体来看可分为两种:一是破坏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对“现代性”下的教育理论研究进行全面颠覆;二是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学者则认为以往的教育思想尚有合理性,主张对过去的教育思想观点提出一些创造性观点。本文作者深感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对现行的大学外语教学的改进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并提出了消解教师的权威作用、倡导学生多元化的思维等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志军 《湖南教育》2003,(22):17-18
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后现代思潮,正日益引起人们的注意。在西方,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考察各种学术领域,然后归纳出一套全新理论的现象时有所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和文化思潮对学校课程论的影响不断扩大而产生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各种传统课程理论,尤其对被视为现代主义课程典范的“泰勒原理”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并且以新的课程理论视角和价值观念阐释课程的本质,对建构新课程理论体系、深化课程改革具有现实的意义。一、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理论渊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是与“现代性”的讨论相关的…  相似文献   

4.
二战后,作为一种“非哲学”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对整个西方社会乃至全世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以“流浪者”的思维方式对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世界所鼓吹和坚持的所谓理性、单一、建构进行了无情的批判和解构,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建构起了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通过对“现代性”的反思及合理内核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的主张和见解,其中的某些观点对我国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后现代主义曲萌后现代主义是当代西方颇为流行并产生了重要影响的社会思潮,它涉及多种领域,如哲学、文学、美术、音乐、建筑、社会学、心理学等等,作为总的思想倾向,主要表现为一种哲学思潮。从根本上说,后现代主义是对行将到来的"后工业社会"的一...  相似文献   

6.
《一个后现代主义者的谋杀》借助“谋杀”结构情节,阐扬后现代主义理论,是一部特殊的侦探推理小说。后现代主义者对“元叙事”的否定通过读者对“元叙事”的建构和期待来完成,说明后现代主义不能独立于现代主义而存在,文本的价值正在揭示这一胶着的状态。文本具有鲜明的“后现代”特色,但并未确立新的规范,而是小说写作的一种新鲜尝试,是快餐时代浮躁心理的投射。  相似文献   

7.
后现代主义史学述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后期流行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文化思潮。这种思潮最先出现于建筑和艺术界,然后发展到哲学、语言和文学界,最后进入历史学领域。因为涉及学科多、影响面广,所以对西方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现在似乎已经日薄西山、很少有人问津了。然而在我国学界,对于后现代主义作品的介绍和研究却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仅就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它在历史学中的表现和影响谈谈自己的看法。一“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modernism)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它的兴起有深刻的社会、经济背景,即与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有很…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通过对现代主义哲学观点及研究方法的批判,形成了一种新的观点和思维方式,对教育理论及教育研究方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后现代主义某些学者的理论进行分析,探讨后现代主义思想对教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后现代主义和其它任何理论文化现象,都是当今人类生活的一种存在,也是我们深入了解和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把研究后现代主义划为“禁区”,或者低估或者否定研究它的文化意义,本身就是一种偏狭和封闭的态度。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发达国家的文化思潮的涌入是不可避免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国际化的色彩也会越来越浓。后现代主义进入中国,日后必定会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今天,我们正在创造一种新的传统,这一传统的最大特色是向世界开放,和世界其它的文化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主义的诞生对诸多文化理论领域提出了挑战,“互文性”作为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特征,正在为文化评论家们所关注和认可。“互文性”文本是不同文本间的组合。任何一个文本置于一个庞大的网络中,构成一个文本对另一个文本的引证参照体系,“互文性”呈现了一种非线性的、开放的、多向的、呈辐射状展开。“互文性”具有文本的“破坏美”、意蕴的“播撒美”、体系的“开放美”三个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本文旨在说明后现代主义与晚期资本主义的关系。文中分析了晚期资本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特点及“晚期资本主义”概念的意义 ;说明晚期资本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的根源 ,后现代主义是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泛文化思潮 ,它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后现代主义”与教育国际化乍看起来是不着边际的两个东西 ,但同是信息化后工业社会的产物 ,又都表现为一种思潮 ,这就使得作为文化思潮的“后现代主义”对作为教育思潮的教育国际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也是这里主要分析的 ) ,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主张适应了教育国际化的要求 ,影响了人们对教育国际化的看法 ,换言之 ,教育国际化应呈现出一定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如果不是生硬地将两者作现代和反现代的对立 ,不是狭窄地将两者进行操作的一一对应式比较 ,而是进行意向性联系的话 ,我们将发现 ,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来看教育 ,其国际…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对理想课堂形态的生命化解读,生命课堂旨在实现“生命在场”的美好课堂愿景,这种“在场”应是具体的个体生命的“在场”。后现代主义在对现代性的审慎和沉思中,赋予个体生命一种独特的诠释视角。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个体生命彰显着非理性、共生性、生成性和不可尽述性的生命特性。走向“个体生命在场”的生命课堂建构应立足后现代主义的视野,关注个体生命之非理性,构建多层次的课堂目标体系;遵循个体生命之共生性,促成“共生态”的课堂交往;立足个体生命之生成性,彰显教学设计的开放性与创造性;理解个体生命之不可尽述性,突显审美导向的课堂评价。  相似文献   

14.
中国后现代主义:新贵的奢侈赵成孝80年代中期,文坛上先后出现了第三代诗、“先锋小说”,这些以全新的姿态出现的文本,使得刚刚熟悉了朦胧诗、熟悉了意识流小说的读者膛目结舌,经过短暂的沉默后,理论界立即活跃起来,欢呼这是中国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当前西...  相似文献   

15.
米哈伊尔·爱普施坦是俄罗斯重要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理论家,他将俄罗斯文化的模仿特质、民族性中的二元性结构以及传统哲学对“万物统一”思想的偏爱,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拟像”和“悖论”进行通约比照,得出“后现代主义起源于俄罗斯”这一结论。通过分析认为,拼贴式、多源头的俄罗斯民族文化是一个既开放又封闭、既多元又单一、既和谐又混乱的悖论空间,俄罗斯民族精神中早就存在一种后现代主义气质。然而,拥有后现代主义气质并不能充分证明俄罗斯后现代主义具有苏联以前的历史形态,爱普施坦的“后现代主义俄罗斯起源说”有绝对化和脱离具体历史语境之嫌,但这一论点揭示了俄罗斯历史文化中独特的“假晶”景观确与后现代主义存在内在精神逻辑的契合点。  相似文献   

16.
论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渊源及其对美学的影响袁义江,盛凌振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也进入了“后工业社会”,而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则表现为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的流行。从根本上讲,后现代主义不只是文学艺术的思潮,更主要的是反映了...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涉及范围广泛,对当今西方社会文化,教育,艺术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当前我国正从前工业社会走向工业社会,学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现代化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减少现代化带来的破坏性,无疑是对我们是有益的。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设性后现代主义”以一种批判性的,建设性的态度对待“现代主义”,提出了“整体有机论”,给我们了一个全新的视野。特别是对于具有前瞻性的教育理论研究,可以用“建设性后现代主义”“整体有机论”的观点来研究我国教育领域的问题,从而发展我国的教育理论,指导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人本主义心理学: 后现代主义的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许多主张与后现代主义不谋而合,但是两者的哲学基础不同,基本观点也大相径庭。后现代主义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认为“意识体验”、“潜能”和“自我”等概念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一种话语范畴,而不是一种精神实在。后现代主义也挑战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体主义倾向,主张从个体理性转向公共理性,从个体自我转向关系的自我。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人本主义心理学在科学观和方法论方面出现了一种释义学转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开始接受社会建构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思潮呢?怎样理解才能贴近它的本来面目呢? 我认为.后现代主义主要有三种形态,或者说,目前主要存在着三种形式的后现代主义:一是激进的或否定性的后现代主义;二是建设性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三是简单化的或庸俗的后现代主义。将后现代主义进行这样一种划分,是要冒风险的,因为正像斯宾诺莎所讲的那样,任何规定都是一种否定。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学者对于后现代主义的研究仍是着重于其解构、摧毁的否定性向度。其实整个后现代主义文化运动好比是一种原始宗教的表演性礼仪活动,正是循着“狂欢—涅槃—更生”这一模拟性的生命发展历程,引导出了它自身的建设性向度,显示出对人类精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