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侯吉永 《档案》2013,(4):43-47
鸦片战争以前,清政府与西欧诸国的外交文书体式可以概括为“谕/禀”范式,中方文书充斥居高临下的用语措辞,难掩天朝对臣邦的宗藩外交姿态,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传统的宗藩外交被彻底颠覆外交文书形成“照会”范式,文书往来被迫两得其平。  相似文献   

2.
文书往来是外交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为了维护国体,外交文书必须遵循一定的体例,中外皆然。晚清中英双方针对文书往来的体例、制度,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与交涉,从1834年"律劳卑事件"的爆发直至1880年《中外往来仪式节略》的出台才基本告一段落。英国驻华外交代表机关印信、公文的"中国化",指的是英方在与清政府的文书往来中,印信的使用、文书体例的选择等,从外在的文书格式到内在的文书话语体系遵循中国习惯、体制的现象。从本质上来讲,这种"中国化"现象的存在,并不是清政府羁縻政策的胜利,而是英国驻华外交官在挑战"天朝体制"的实践中,做出的实用主义的策略性选择。外交斗争的需要,迫使他们尽快适应中国的文化和体制,并在掌握乃至破解中国文书话语体系的基础上,建立其自身的话语和权威。  相似文献   

3.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传统外交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西方国家在清政府对外关系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传统的朝贡管理机构礼部和理藩院已经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清政府对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外交体制作出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创设了专门针对西方国家外交的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由皇帝任命并被派驻广州的五口通商大臣办理对西方国家的外交和通商事务。  相似文献   

4.
聚焦外交档案开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月18日,共和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档案正式向社会开放。此举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本刊编辑部对外交档案的开放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就外交档案开放的背景、过程、内容以及外交档案开放的社会反映等内容。对外交部档案馆和有关方面的人士进行了采访。组织了这一组《聚焦外交档案开放》的稿件。  相似文献   

5.
外交部档案馆目前保存的外交档案共计33万多卷,其中很多是“海内孤本”,极具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首次开放的外交档案,涉及年限是1949—1955年,这一时期形成的目前保存在外交部档案馆的外交档案近1万卷,本次开放3千余卷、1万余件,占同期形成档案总量的30%。其中有的过去发表过,如周总  相似文献   

6.
《朝天录》与《燕行录》--朝鲜使臣的中国使行纪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朝鲜王朝(1392-1910)定期派遣使节出使明、清王朝,而明、清两朝亦常常派使臣出使朝鲜,双方使节往来相当频繁,所以明、清时期的中韩外交有“使行外交”之称。朝鲜使节回归之时都要向国王禀告出使情况,每次出使都有书状官专门负责记录出使时的见闻,作为回国时禀告国王的依据。而朝鲜使臣亦多乐于著诗文描述出使情况。朝鲜称出使明廷为“朝天”,而出使清朝为“燕行”。故而朝鲜王朝出使明朝的使  相似文献   

7.
外交部档案馆作为一个部门档案馆,目前主要服务对象是外交部机关,同时也为外交史研究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提供档案服务。我国各驻外代表机构也保存着数量不等的档案,以便在对外活动中查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外交活动空前活跃,因而外交档案利用人次、利用量逐年增加。这给外交档案利用工作的开展既提供了机遇,也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8.
30%的遗憾 100%的进步——各界人士评说外交档案开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1月18日,外交部档案馆的网站公布了一条消息:“外交档案正式对外开放”。经过媒体的宣传。外交部开放外交档案引起社会的巨大反响。几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在外交部档案馆的批准后利用了开放的外交档案,他们当中有学者,也有记者;有官员,也有公众;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最近本刊编辑部对部分外交档案的利用者和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这些人从各自的角度对外交档案的开放进行了评说。下面的文字就是本刊编辑根据采访记录所做的实录。  相似文献   

9.
“账外”文件材料通常指未经文书部门登记,在收发文登记中无据可查的文件,但它又往往是构成最有价值档案的主要来源。在实际工作中,“账外”文件材料常被不经意地忽视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收集难,这也是各种门类档案收集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此,笔者就文书档案“账外”文件材料收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以及应该采取的相应对策,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专门档案的思考和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专门档案和专业档案,目前档案界由于认识不同,因而说法不一。本文尝试针对当前专门档案管理的实际进行思考,分析专门档案的本质特点,进一步明确档案的门类,解决在档案管理中许多因档案分类不清而形成的困惑。一、“专门档案”概念的形成要认识专门档案这一概念,必须从了解文书档案和科技档案开始。文书档案,又称为“普通档案”等,是档案的一大门类,指国家机构、社会组织在社会协调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纸质档案。包括:党和国家的党务及政务管理、内务管理、外交管理、国防管理、人口管理、劳动管理、教育管理、资源管理、财政管理、金融管…  相似文献   

11.
新年伊始,北京、上海两地档案界有两则重大档案新闻,令全国档案工作者深受鼓舞。第一件是外交档案开放,全国各大新闻媒体纷纷介入报道,自2月初起,相继在头版或显要位置用粗大的字体为题,报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档案正式向国内外开放”、“中国  相似文献   

12.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统治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清军入关建都北京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夕,一百九十余年的书和档案立法活动,基本上是我国封建主义档案管理活动的延续,主要继承了唐以来特别是明朝制定的档案法规。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由于西方列强相继入侵,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一方面顽强地保留了档案法制建设方面优秀的民族遗产;另一方面,也开始吸收资本主义国家在档案管理、保护诸方面先进的制度,实行一定程度的改良。  相似文献   

13.
《云南档案》2006,(3):21-22
《中国档案报》宁宇龙报道:5月10日,外交部第二批解密档案在外交部开放档案借阅处正式向社会开放。这批档案形成于1956年-1960年,总计25651件,366551页,文件种类主要是外交部在工作中形成的各类请示、报告、谈话记录、来往电报以及照会、备忘录等外交文书。  相似文献   

14.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各民族国家对“他者”身份的区分、想象与建构通常会带有偏见,甚至产生异化,这一现象构成了各国对外传播国家形象的基础。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公共外交活动空间发生了变化,数字化公共外交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新路径,表现出脱域性、主体多元性与可沟通性等特征。面对新的技术图景,国家在推动数字化公共外交的过程中也要积极吸收软传播理念,合理使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把握官方与民间相结合的复调传播策略,优化国家对外形象建构。  相似文献   

15.
戴建兵 《历史档案》2006,(2):133-135
外债是随着世界经济发展而出现的金融国际化的一种表现,是指以附加利息偿还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是一种国际信贷,是指国际间所发生的一切借贷的总称,包括各种贷款、信贷担保、发行债券等。鸦片战争前,中国以“天朝无物不有”的泱泱大国而自命,没有近代意义上的外债理念和实践,基本上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即使有微不足道的对外经济往来,也多是从朝贡关系上去展示皇朝的“富有甲天下”。1853年,中国举借了第一笔外债,之后外债逐渐成为近代中国历史的重要构成部分。总体来看,外债是列强对华资本输入的主要形式,它与近代中国政治、外交、社会、经济各方面均有密切关系,因此,近代中国外债史,历来受到学术界广泛的重视。马陵合教授的新著《晚清外债史研究》是这一研究领域视角新颖、用力深厚的又一成果,也是作者10余年外债史研究的结晶。  相似文献   

16.
曾纪泽是晚清外交的代表性人物。考察曾纪泽外交生涯中与欧洲舆论的对接、对话甚至碰撞,能够丰富我们对晚清外交事业的认识。通过在欧洲报刊上发声以实现外交目标,是曾纪泽与众不同的外交策略。在中俄《伊犁条约》谈判、中法越南交涉等外交活动中,曾纪泽频繁参与欧洲新闻舆论的塑造,积极维护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形象,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曾纪泽“对话外洋”的尝试展示了晚清外交事业的艰难探索历程,而提炼曾纪泽对欧洲舆论的运用所呈现的国际对话规律,亦是考察晚清外交事业发展逻辑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7.
《兰台世界》2015,(2):161
<正>清代官府文书按行文流向分为上行文、平行文、下行文。凡职权地位相当的或彼此不相统属的官署间的行文,被视为平行方向,为平行文,常用的有关、咨、咨呈、移、移会、知会、牒、牒呈、照会等文种。在平行文这一行文流向上,由于封建等级制度的作祟,平行文内各文种及使用划分极细,文种之间尚存在高低之分,且某一文种本身亦具有尊卑含义。从《大清会典》有关记载及大量的清代平行文文种使用情况来看:官署层次、级别不同,选用的文种亦不相同。司道以上的高级官署之间相互行文时使用咨文,司道以下较低级之间行文用移文,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稽察房等层次的官署与各部、院、寺、监行文用移会,文武官员之间使用照会。鸦片战争以后照会逐渐变为外国沟通交流的专用文书,而京城内阁典藉厅、六科、  相似文献   

18.
李浩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5):108-125+128
在“通中外,达新知”的语境中,报刊对清季外交活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作为晚清外交官员的代表人物,曾纪泽在中法战争前夕,以欧洲报刊为线索,管窥法国政府,以打探情报。在这个过程中,曾纪泽探知法国权力结构,新闻界、公众与政府之间互相制约。借助这一特性,曾纪泽拉拢《泰晤士报》,开展了一场以舆论外交为特性的公共外交活动。这也是晚清驻外公使发动的最早公共外交活动之一。曾纪泽以“公开秘闻”为策略,与《泰晤士报》等欧洲报刊达成利益交换,并积极与欧洲报人互动,为清政府在中法冲突中赢得舆论支持。曾纪泽所形成的以“舆论权力观”为代表的舆论观,是晚清外交官员对舆论的最早归纳和认知之一,对清政府后续外交活动的开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浙江档案》2004年第9期上,我们曾公布了浙江大学历史系物室所藏清末重臣岑春煊的两件奏折并加以分析。最近物室又整理出岑的另外12份奏折,上均有皇帝朱批。其中除两份是无甚史料价值的请安折和谢恩折及一份推荐外交人才折外,其余都与清末重要的政治事件“丁未政潮”有关,现予公布。因有关岑春煊其人及“丁未政潮”的情况在前已有介绍,此次仅在介绍件背景时略加提及。  相似文献   

20.
张琼 《中国档案》2004,(4):21-22
世界其他国家外交部门形成的档案,在管理体制上分两种:一是由外交部门自行永久保存,如俄罗斯、法国等;另一种在外交部门保存一段时间后(如30年)移交给国家档案馆,如美国、英国等。外交档案无论保存在何处,一般须按本国法规,自文件形成之日起满一定期限,并经过解密程序向公众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