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洋务运动是指 19世纪 60年代到 90年代洋务派大规模创办洋务事业的活动,它是地主阶级为维护和巩固清王朝的统治而掀起的自救运动。过去对它的评价颇有微词。但历史评价必须充分关注历史运动的总趋向。洋务运动涉及的范围相当广,主要包括:创办近代军事工业、编练新式陆海军、创办民用工业、创办报刊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虽然洋务运动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它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一定的历史功绩,应该说洋务运动大体上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一、洋务运动促进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演变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造就了一…  相似文献   

2.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开端,其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有保守落后的一面,但主要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化技术,而甲午战争的失败又为洋务运动提出了在中国政治体制上进行近代化改革的课题。  相似文献   

3.
洋务运动也称“同光新政”,因为经历了同治,光绪两朝。洋务派提出的“新政”口号,实质上是为了维持其封建统治,但洋务运动作为一个历史时期,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总计有80年,洋务运动却占了将近一半的时间。在洋务运动中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化都是明显的。“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由封建社会开始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那么洋务运动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相似文献   

4.
对李鸿章和洋务运动的评价,史学界争议较大。以前较长时间(特别是"文革"时期),对李鸿章以及洋务运动评价是基本否定。洋务运动为中国社会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近代企业,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因而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的进步运动;李鸿章为中国近代化第一人。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对洋务运动持全面肯定评价的观点颇为流行。其论点概括言之有三点:一,向资本主义迈进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必然;二,中国近代的历史任务是发展资本主义;三、洋务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运动。这在实质涉及到近代中国是走什么道路的问题。本文则把洋务运动放到中国人民反帝反封斗争的历史长河中,从中国近代的国情与任务,性质等,剖析其发生的历史背景。至于洋务运动在中国半殖民地化过程中实际起的作用等方面,因篇幅所限,另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研究意见分岐也很大,有的认为其是一次爱国的、进步的运动,应给予肯定;有的又认为其是一次卖国的、反动的运动,应加以否定等。总之,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众说不一。为此,本文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着手,对洋务运动的时代背景和“求强”、“求富”内容中存在的正反两面性加以分析,并借此对洋务运动进行了简单的评述。  相似文献   

7.
<正> 洋务运动是世界近代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顺应了世界潮流;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也都是围绕近代化而展开的。因此我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我们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也应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洋务运动发生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洋务运动,是一场旨在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以兴办新式军工企业和新式民用企业为主要内容,从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历时三十多年。毫无疑问,这样一场长时期的运动,对于中国社会产生过这样那样的影响,因而多年来它成为中国近代史学界研究和争论的主要对象之一。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洋务运动与旧民主主义革命准备的关系,尚未引起重视,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也未能提上日程。随着洋务运动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9.
洋务运动从经济上说,是近代中国的一次"求富"和"求强"的运动.这个至今争议很多的运动成为19世纪世界经济近代化潮流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最终没能使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本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导致了洋务运动最终失败的一些原因.  相似文献   

10.
晚清留学美国运动是清政府第一次官派留学运动,出于为洋务运动储蓄人才的目的,清廷在容闳、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建议和奏请下自1872年至1875年先后派出120名幼童赴美留学。尽管在中体西用指导下的幼童留学美国运动最终夭折,但归国后,幼童们凭借着在美国学到各种近代科学知识,很快成为了洋务运动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积极推进了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改变了人们对出国留学教育的认识,拉开了改革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大幕。  相似文献   

11.
最近,徐泰来同志在《洋务运动新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以下简称《新论》)中对洋务运动兴起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论》认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与同洋务运动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这只是“洋务运动发生助产士”,洋务运动发生的原因,除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一、它是世界近代运动的一部分。中国的洋务运动发生在资产阶级时代,“是这个时代世界性的近代化历史潮流所卷出来的”。  相似文献   

12.
韦光 《化学教学》2012,(8):69-72
通过对洋务运动时期有关化学书籍的翻译及化学人才的培养等史实的整理,初步探究了洋务运动对近代中国化学教育所起的促进作用,论述了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近代化学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形成的重要因素是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宗法社会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出现了由洋务派、资产阶级改良派所兴起的洋务运动、变法维新运动。正是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中,中国近代学校体育首先在国内较集中的大中城市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化发轫于地主阶级开明派所倡导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是由清朝封建统治集团中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主阶级开明派,怀着"自强""求富"的美好愿望,自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机器生产和军事装备为中心的自救运动。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国情,使得中国近代化与西方列强近代化相比呈现出四大特点:一是承担近代化任务主体不同;二是与学习西方列强同步进行;三是创办近代工业顺序不同;四是创办近代工业方式不同。  相似文献   

15.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人才群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第一批新式人才群的形成刘洪英中国第一批新式人才群是在洋务运动中产生的。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的洋务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中国大地上首次掀起的一场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和生产技术的运动。它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过程中,以“中体西...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兴起的洋务运动,对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创办民用企业是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洋务派进行“求富”活动的中心内容。因此进一步研究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的地位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对于评论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它的历史作用是有意义的。一、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以往关于洋务运动的论著中,多注意军事工业的重要性,而较低地估计民用企业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以为民用企业是围绕着军事工业而建立起来的附属物,所以就得出了洋务运动“是一个反动的、买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的结论。其实,纵观洋务运动的始终,它不完全是“以军事为中心”,尤其在中期和后期,民用企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军事工业,而成了我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部分,相反,军事工业的地位越来越不如民用企业的重要。民用企业是不同于封建主义经济的一种新式的生产方式,在旧中国,这种资本主义的新的生产方式,有着广阔的发展前程。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军事工业,一类是民用企业。在一八六一年至一八九五年间,洋务派先后创办了近代工矿交通电讯企业共五十一个,其中民用企业占了三十二个,军事工业仅十九个。民用企业不仅从数量上占了优势,而且在规模和投资方面也都超过了军事工业。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1827-1909年),是甲午战争以后洋务运动著名领袖人物,他在湖北创办了一系列近代军事、民用企业,使湖北发展成为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基地,为中原腹地湖北的勃兴奠定了基础。对洋务运动后期这样一位重要领袖人物,认真分析其洋务思想的形成及内涵,对研究近代中国的洋务运动大有裨益。 张之洞兴办洋务运动,始于其山西巡抚任内。他提升两广总督后,即行筹办枪炮厂、纺织厂。1889年调  相似文献   

18.
洋务运动是中国迈向近代化的开始,中国近代化的民族报业就出现在这一时期。中国民族报业的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近代民族报业的产生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社会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代民族报业的出现不仅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而且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关系到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新旧阶级的分化、产生,而且对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变化,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杜石然、林庆元、郭金彬合著的《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科技》一书,以科学史的新视角,较系统地深人阐述了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理论的引入及作为引入这些近代文明成果的重要途径——洋务教育。本书与一般洋务运动史的论述不同,它是以洋务运动时期近代科技在中国传播、应用为主线,围绕这一主线,作者深入论述了它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运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对洋务运动时期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之间的相互影响作了较为系统细致的考察与探索,并从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肇始于19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它是一种外力刺激下的被动型的适应模式.部分晚清重臣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以及船坚炮利的进入,开始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近代化进程,揭开了中国近代化运动的序幕.洋务运动既是为了维护和巩固摇摇欲坠的清朝封建政权,也包含被迫开放、发愤图强、抵御外侮的意图.他们的近代化意识以及开办的近代化企业,即使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和思考的意义.如果说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那么戊戌维新运动则是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首次尝试,二者构成中国近代化运动从先进的器物到制度层面的引进以及从物质文化到制度文化变革的总进程.戊戌维新的"变政"、"变法"在推动社会前进和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在早期的近代化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失败了,随后清政府自身所进行的近代化变革道路也走向终结.从这一进程来看,历史的辩证法是无情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道路是走不通的,以封建衙门方式管理大机器生产,只能导致近代企业的破产,没有主权独立就没有实现近代化的基本条件.历史证明,后起国家的近代化,其前提必然是民族独立和人民民主.在一个没有完全独立主权的国家,只能成为强权的附庸,也不可能实现近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