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肃迭部县旺藏、尼傲、卡巴三个乡在秋收后举行的道吾节是极具当地藏族特色的节日庆典。它主要由招魂仪式、祭祀山神和水神仪式、跳尕巴舞三部分组成,其中保存了丰富的司巴苯教等人类学信息,为当今藏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现实田野资料。  相似文献   

2.
夔州竹枝歌舞是巴渝地区的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当地传承上千年。它集诗、乐、舞三位一体,体现了当地民间艺术的特色,本文主要阐述梳理了夔州竹枝歌舞的当代艺术表现,分析了夔州竹枝歌舞的传承现状,希望对夔州竹枝歌舞的发展略尽绵力。  相似文献   

3.
东乡族是甘肃省特有少数民族,东乡族民间歌舞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延伸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东乡族人生活中最为活跃、最为普通的一种歌舞文化现象。本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从东乡族民风民俗、社会生活中花儿,宴席曲,舞台歌舞为例对东乡族歌舞的遗存形式和社会功能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4.
<正>兰州方言是西北地区方言的主要代表之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同时又是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兰州方言在西北地区比较普遍,即使不是兰州本地人,也会多少听懂一点兰州话。与普通话相比,兰州方言在语音,词汇以及语法方面都有极大的不同。在众多兰州话中,本人觉得最有特色的是兰州话中一些单个字词的用法。一、尕"尕"在兰州话中是"小"的意思。例如:"这双鞋太尕了,穿着夹脚。"(这双鞋太小了,……。);排队的时  相似文献   

5.
保安族人民,分布于甘肃省积石山边临夏大河家,刘集一带。人们擅长歌舞,民歌称“花儿”,具有高亢、奔放的艺术风格;舞蹈吸收了藏族舞蹈的特色,节奏鲜明,舞姿豪放。《卡依克哈特舞选曲》是一首欢庆丰收的保安族民歌,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6.
滁州市来安县的民间歌舞-秧歌灯,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以及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2001年4月曾营小学少先队大队部接到区少工委转发的一封来自甘肃省舟曲县立节乡拉尕山藏族小学的厚厚的来信,总辅导员高老师和大队委一起阅读了信件,看着看着,高老师的脸变得严峻起来,大队委一个个抬起头望着高老师,脸上写满了疑惑和不解。  相似文献   

8.
正刘慧珍:甘肃省骨干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全国百名中学班主任之星;先后获甘肃省"五一"巾帼奖、甘肃省"园丁"奖、"甘肃省三八红旗手"称号。有人说,她是一位勇挑重担的女丈夫,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了一曲豪壮的教育之歌;有人说,她是一位不断创新的改革者,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让一个全新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当地教育改革的引领者。她就是临洮县椒山初级中学校长、被当地老百姓  相似文献   

9.
楚雄彝族是中国彝族的一个分支,歌舞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歌舞既记录了楚雄彝族历史的变迁,又蕴含着彝族人民生产、生活中深厚情感交流。将彝族民间歌舞融入当地小学校园教学及活动中既可以起到优化学生对音乐、舞蹈知识技能的理解的作用;还可以起到适应民族文化环境,克服"文化流失",从艺术教育中寻找切入点,建立体现彝族文化特色的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
彝族音乐文化于新时代的影响下逐渐壮大,音乐体裁也随之发展而更为丰富,在此背景下各支系受当地生态环境及文化圈的影响而衍生出各具特色的传统文化,为彝族民间音乐文化多样性发展提供了基础。楚雄彝族抒情性打歌受文化环境之影响,作品多表现其传统文化特征,体现了彝族人民内心之信仰,以歌舞的方式抒发内心的情感。对楚雄彝族悠久历史及多彩文化的梳理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刻把握其歌舞音乐之形态,更是对作品深层次理解之基础。剖析音乐本体可得知其所传递的文化精髓,对歌舞音乐的发展起着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河州贤孝是临夏地区流传于民间的传统说唱艺术,其唱本多半源自有关历史典籍,也有一部分唱本是由历史事件改编而来。贤孝艺术在解放前主要是给人们提供信息、教化人心。有些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唱本是当地人民了解历史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渠道,《尕司令打河州》正是以1928年发生在河州的马仲英事件为背景材料,对事件的起因、马仲英第一次围河州城过程、结果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12.
武都高山戏作为甘肃省独有的特色剧种之一,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当地的民间祭祀、传统社火及歌舞表演中孕育、演变而成,发展至今,积累了一大批优秀的表演剧目,既有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戏,也有宣扬传统道德信仰的民间故事戏,以及反映社会万象和人生百态的生活戏。这些剧作不仅满足了底层人民的教化和娱乐等精神需求,也是社会生活、历史变迁的独特记忆。因此,从文学叙事和思想内容的角度切入,对于深入认识和把握民间小戏的文化内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女性,是大多数作家笔下的主角。尕豆是回族叙事长诗《马五哥与尕豆妹》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一个悲剧形象,是中国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政治上受压迫、思想上被奴役、人格上遭凌辱的回族妇女的典型。在她的身上,虽集中体现了被压迫回族女性坚贞不屈的反抗精神,但觉醒的过程是艰难的,结局是悲惨的。通过对尕豆女性形象的深入分析,探究尕豆爱情的悲剧成因。  相似文献   

14.
这首在甘肃平凉一带流传的歌,用比兴的手法把“阳光”和“山青水秀”作为尕姐妹的陪衬与铺垫,尕姐妹在家乡如画的道路上走着,不知是谁对她唱起了这支赞美的歌,这歌声把山村点缀得更美丽了。这首歌采用五声羽调式,盻盤拍。音域达十一度。旋律曹折、优美,极富于歌唱性。全曲由四个乐句组成,乐句用重复、发展的手法,使全曲统一而完整。流畅的旋律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健康、潇洒的农村姑娘的形象,同时又具有质朴的乡土气。尕姐妹走路风摆柳  相似文献   

15.
白纻歌舞,这是古代吴地的一种吴歌吴舞,它以身着当地特产之白色苎麻衣这特定风格而定名,属清商曲;其歌舞时,伴以丝竹之乐,舞种为拂舞,即拟凫鸠之动姿。舞姿则轻柔飘逸;其源,则为古代祭神之“巫舞”,六朝以后则渐为民间歌舞,广泛流行于民间。 古代吴越楚地区流行白纻舞,这在孙吴至唐宋而明代,均有明确记载,孙吴时代,轰动全国的《白鸠拂舞》(《白纻舞》),亦即盛行  相似文献   

16.
花鼓灯艺术是非常典型的农耕型广场艺术。它产生于劳动人民生活当中,融歌舞戏于一体,在花鼓灯表演艺术中欢腾的舞蹈、抒情的灯歌、热烈的锣鼓呈现了汉民族歌舞艺术的风格特征,体现了沿淮两岸农耕社会鲜明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东乡族"宴席曲"是在重大喜庆日子盛行的,以歌唱为主,伴有舞蹈渲染气氛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东乡族"宴席曲"集歌舞艺术与说唱艺术于一体,内容丰富,形势多样,保留了古代民间歌舞的古老风貌,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东乡族"宴席曲"表演形式,表演内容,典型舞畴的考究,更加深刻地去理解、保护东乡族的歌舞文化,使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文化传承不息。  相似文献   

18.
巴塘藏族民间弦子歌舞文化体现出成熟的美学思想、健康高尚的审美追求和丰富的创美技艺。圆和转的形式美特征,健康向上的文化品位,产生于音乐歌舞实践而又对音乐歌舞实践起着指导作用。藏族音乐歌舞的审美方式和佛学修心养性、完善人生的方式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旅游影响感知理论,以云南民族村佤族寨和沧源县翁丁村的歌舞演员为调查对象,得到两个关于佤族歌舞变化感知情况的样本。通过对两个样本的横向比较,分析佤族歌舞在两地的不同发展趋势。在进一步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得出先天基因、传承方式、开发形式、演员参与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导致两地佤族歌舞发生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中学音乐教学之中,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独具特色的舞蹈形式和音乐风格,是民族歌舞的宝贵财富,更是特定人文内涵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少数民族歌舞教学为例,力图探究民族歌舞教学的人文关怀,使独特而富有魅力的少数民族歌舞呈现于中学音乐课堂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