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桂剧是广西文化和广西风采的代表。本文从桂剧的形成发展史、桂剧与广西多民族文化氛围、桂剧与广西山水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先是通过梳理桂剧的源流、发展和定型过程,指出桂剧的发展史,同时也是广西地方戏曲的发展史,广西文化的发展史。而广西特有的多民族文化特征,以及在漫长的多民族磨合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宽容和谐的民族文化氛围也对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另外,广西尤其是文化名城桂林所独有的山水文化,使桂剧朝着细腻优美的南方戏曲特色之路上不断前进,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2.
桂剧是广西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至今约有200余年的历史。1896年唐景崧开办了桂剧科班"桂林春班",其创作的桂剧剧本《看棋亭杂剧》是桂剧发展史上第一批为本剧种而撰的独有剧目。桂林抗战文化城时期,马君武、欧阳予倩、田汉、焦菊隐等人成立广西戏剧改进会、桂剧学校等机构,从事桂剧改革和人才培养,为桂剧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新中国成立后桂剧演出以桂剧团为依托,多次在地方和全国的戏剧活动中取得辉煌的成绩。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逐渐丰富,桂剧也与其他传统戏剧一样面临市场萎缩、后继无人等现实问题。面对当代桂剧的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以期促进桂剧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3.
桂剧是广西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形成于清代。桂剧的传承教育模式经历了从科班到现代艺术职业教育的转变。1941年,欧阳予倩在桂林主持创办的以教练桂戏为宗旨的广西戏剧改进会附设之戏剧学校,第一次将桂剧教育纳入现代教育模式。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戏曲学校(今广西艺术学校)、桂林市艺术学校等中等艺术职业学校成为培养桂剧人才的主要基地,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对于保护传承桂剧,既要培养年轻一代的优秀演员,还要培养年轻一代的观众,需要与中小学教育和高等教育结合起来,将这一富含地域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文交流与合作,中华戏剧的传播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给广西重要的地方剧种——桂剧的外宣翻译提供了良好的市场和机遇。本文立足于桂剧外宣翻译的现状,基于传播学的“5W”理论模式探索桂剧外宣翻译的原则和策略,旨在进一步推动中国地方戏剧的海外传播。  相似文献   

5.
桂剧是我国重要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桂剧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体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特征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本文结合桂剧的发展历程,对新时期桂剧创作的基本特征作详细的解读,以促进桂剧的传承、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6.
当今,文化的发展已呈现出艺术化与商业化融合的特征,我们可以从对影视的联姻、对新媒介的引进、对新美学艺术形态的借鉴、对传统桂剧的扬弃等方面以及从《大儒还乡》、《风采壮妹》等桂剧中发掘出新桂剧的艺术魅力,从而探寻到桂剧涅磐的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7.
广西文场是中国曲艺的一朵奇葩,也是流行于桂北地区的清唱艺术,俗称"文玩子"、"小曲"等,与清唱桂剧的"武场"相对命名,以其音乐清丽典雅、唱词优美含蓄、既长于抒情又优于叙事而著称于世.2008年,广西文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相似文献   

8.
与常香玉 (豫剧 )、陈伯华 (汉剧 )、红线女 (粤剧 )齐名的尹羲 (桂剧 ) ,是闻名全国的“中南四大名旦”。这位著名的桂剧表演艺术家 ,在她七十二年的舞台生涯中 ,成功地塑造了无数感人的艺术形象。在桂剧表演方面 ,她独创的尹派表演艺术 ,至今仍是代表桂剧艺术的最高水平。她当年主演的代表作桂剧《拾玉镯》早已家喻户晓 ,并传播到海外。该剧后来还搬上了银幕。尹羲多次受到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这位小名凤凤、艺名小金凤的艺术家出生在桂林市尹姓码头工人家庭。九岁时 ,她在厨房干活时哼唱桂剧《…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大背景下,桂剧剧本英译实践有助于促进传统桂剧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戏剧文化在不同地域间的交流、传播与发展。本文以翻译传播学为视角,结合戏剧翻译的特点,构建桂剧译介模式,明确各传播要素在桂剧译制与传播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并提出桂剧英译的三个指导原则:“关联异质文化,填补文化空缺”“守正固本,传播文化正能量”和“融汇变通,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柳州师专学报》2016,(1):23-28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1949—1976年)时期,桂剧的发展轨迹同其他中国地方戏曲一样,在传统剧目的发掘、整理与上演,优秀剧目的编创与移植,以及桂剧传统艺术挖掘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这个时期最大的特点是受当时政治左右而发展的,尤其是进入"文革"阶段,桂剧与当时全国的地方戏曲一样被"样板戏"一统天下,桂剧受到很大损失,开始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动员民众、支持抗战,为了揭露战争中的自私、腐败、贪婪、愚蠢、残忍,为了鼓舞爱国志士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战,作为戏剧家,欧阳予倩曾写过话剧,还参与组织、指挥了盛况空前的“西南剧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桂林文化城时期,他把主要精力用于桂剧改革,既身体力行地改编、整理、创作桂剧,又勤奋认真而卓有成效地改革桂剧体制,培养桂剧编、表、导演方面的人才。究其根源,或许也是跟旧剧在当时的现实影响力、旧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这一相对而言更艰巨更重要的任务有关。探讨欧阳予倩的业绩,分析他在桂林文化城时期的戏剧工作重心的转移,会给我们以新的领悟或启示。  相似文献   

12.
从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出发,分别考察了明代以前及明代湘桂走廊的戏剧活动,湘桂走廊的经济、社会发展,湘桂走廊"傩"民俗活动等几个方面与桂剧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关系,以桂剧作为个案探讨湘桂走廊的文化生态与当地地方剧种产生与发展的关系。研究表明,桂剧的形成是历史上湘桂走廊作为"文化通道"与桂北当地语言、风俗、习惯相交流与结合的产物,桂剧的形成实际上也是我国大多数戏曲剧种形成与发展的缩影。  相似文献   

13.
从接受美学视域来看,传统桂剧之所以大受观众欢迎是因为它在审美情感、审美欲望、审美兴趣上都迎合了其同时代观众的审美价值观。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期待也随之变迁,因此,桂剧的传承和发展,要以受众为中心,在桂剧的取材、编剧、舞台艺术设计、受众培育等方面作出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唐景崧,一个在史学界颇有争议的人物;在桂剧发展史中,却是地位卓越.经他改编的桂剧"红楼戏",不仅独具地方戏特色而且令人耳目一新.就其创作思潮而言,桂剧"红楼戏"在改良主义浪潮下应运而生,刻上了时代的烙印;在剧本内容和模式的改编上,唐景崧也是别出心裁,独树一帜;唐景崧改编的"红楼戏"虽数目可数,然其在整个桂剧发展史上可谓意义非凡.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戏曲元素对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戏曲音乐"当中的"字正腔圆"、"依字行腔"、"声情并茂"等方面以及板眼、节奏型等元素丰富了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我们将含戏曲元素并结合了戏曲唱腔的声乐作品统称为"戏歌"。桂剧戏歌《咏梅》的创作极大地推动了桂剧的进步与发展,也为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本文将以桂剧戏歌《咏梅》为例,从作品简介、作品分析和表演设计等三方面浅谈桂剧唱腔在民族唱法中的融合与运用。  相似文献   

16.
秦似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引人注目、著述颇丰的作家、诗人、翻译家、戏剧家。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上有精深的研究,同时谙熟戏剧艺术,他编创的桂剧体现出浓厚的文学色彩、鲜明的剧种和地域特色、简炼的戏剧结构形式等艺术特色,可以说秦似是继唐景崧、马君武、欧阳予倩之后对桂剧艺术做出较大贡献戏剧家。  相似文献   

17.
大型新编历史桂剧《灵渠长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我们从其身上不仅获得了视觉盛宴的艺术审美感受,更重要的是桂剧的传承与发展的启示。本文不囿于传统的艺术解读,而是另辟蹊径,从传播学的角度对《灵渠长歌》的成功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18.
抗战期间,欧阳予倩将他一系列桂剧改革的理论与主张融合于具体的实践中,这种尝试实际上贯彻了“改戏”、“改人”、“改制”三并举的方针,这种对旧剧全方位的改革经验为后来新中国戏剧改革所运用。可以说,欧阳予倩的桂剧改革为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学界对欧阳予倩的研究在已有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探讨,从欧阳予倩的戏剧思想、戏曲改革观、戏剧创作和桂剧改革等多方面对近十年来欧阳予倩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以期为今后欧阳予倩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20.
欧阳予倩作为新文学史上著名作家,于抗战期间,两次旅居桂林。旅桂期间,对桂剧投入极大热情,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旧剧改革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