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生物体都有磁性,能在生命活动中产生磁场。生物的磁现象,已在对细菌、蜜蜂、鸽子、海豚等生物体的观测研究上得到验证。如细菌含有磁性Fe_3O_4微粒,能在水中顺着磁场方向游动;鸽子能靠其体内“罗盘”准确地从千里遥途飞回鸽巢。生物体对外界磁场及其变化所做出的各种反应,即生物的磁效应则更为奇妙有趣。  相似文献   

2.
生物磁学与生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生物磁学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它与人体及其他生物体有着密切关系,生物磁场和磁性可反映生物体内的生理和病理的信息,而外磁场对人体及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代谢等生命活动也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3.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即电磁感应现象。高二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叫地磁场(如图1所示)。地磁场的分布大致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在地球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约为5×10~(-5)T,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利用微弱的地磁场使通电导体产生安培力,或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事,为此物理教材也设置有这样的习题。如,通电长直导线在地球赤道正上方所受安培力和绳系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使缆绳两端产生端电压等。  相似文献   

4.
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即电流的磁效应;法拉第经过十年的研究,发现了磁场产生电流的现象,即电磁感应现象.高二学生在初中物理课中已经学过地球本身会在附近的空间产生磁场,叫地磁场(如图1所示).地磁场的分布大致就像一个条形磁铁外面的磁场,在地球两极附近的磁感应强度约为5×10-5T,所以地磁场是非常弱的.利用微弱的地磁场使通电导体产生安培力,或使闭合回路产生感应电流,是学生们极为感兴趣的事,为此物理教材也设置有这样的习题.如,通电长直导线在地球赤道正上方所受安培力和绳系卫星在赤道上空运行使缆绳两端产生端电压等.  相似文献   

5.
我们生活在一定强度的地磁场中,而我们人体对地磁场有无感知呢?据我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记载,练功时要面向南;现代气功师则提倡面向北,都是要求顺着地磁场方向.医学研究也已发现,有少数人朝南北方向容易入睡,而朝东西方向则会失眠,这说明有些人对地磁场特别敏感. 现代磁学已逐渐发展建立了一门磁学新说——生物磁学. 从1963年科学家首次测到人体心磁信号算起,生物磁学的研究,已涉及人体的脑、心、肺、肝、腹、四肢等部位,系统揭示了外界磁场对人体磁现象的影响规律.任何物质都有或强或弱的磁性,生物体也不例外.一般生物体都具有弱磁性.  相似文献   

6.
生命活动是一种物质运动的高级形态,也遵循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组成生物体的分子和组织具有磁性,而磁场像其他物理因子一样,在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生物作用,这就是磁诊断术和磁场疗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生物超微弱发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微弱发光是广泛存在于一切生物生命活动中的生理现象,它反映了生物体的综合生命体征。本文在探讨生物超微弱发光的产生机制及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生物超微弱发光在生物医学、农业、环境科学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空间环境的主要特点是强辐射、高真空、弱磁场。在各种辐射因素中,高能粒子的辐射对生物体造成的影响最大。辐射因子可以对生物体造成损伤,这些损伤包括生物体表型性状的损伤和细胞学损伤等,这些损伤对生物基因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基于此,主要介绍空间环境中的强辐射对基因多态性的影响,以期促进该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9.
由德、美两国科学家组建的科研小组正借助于卫星对由洋流引起的海洋磁场进行首次大范围测量。海洋中洋流的运行变化会对地球磁场产生影响,并生成微弱的电流,这些电流最终会导致约为地球磁场一万至十万分之一的微弱海洋磁场的形成。科学家们将借助波茨坦气候中心的CHAMP卫星进行测量,并绘制出相关磁场分布图。这一项目被认为将有助于对海洋洋流进行更准确的观测,从而对气候变化作出确切研究。德美两国科学家通过卫星测量海洋磁场  相似文献   

10.
众所周知,地球是一个大磁体,它周围空间存在的磁场叫地磁场,在地面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是0.3×10-4T~0.7×10-4T.而一般永磁体附近的磁感应强度大约为10-3T~1T,可见地磁场并不强.地球的磁场与条形磁体的磁场场相似,其主要特点有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