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鲁迅的《野草》与波特莱尔的《巴黎的忧郁》在情绪上都表现出相近的孤独与绝望的人生体验,但在这绝望的背后,却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态度,《野草》表现了一种“绝望的抗争”。而《巴黎的忧郁》则反映出一种绝望的颓废与沉沦,并由此导致了两种对于现世及其民众的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2.
徐键萍 《文教资料》2013,(31):20-22
《野草》与《巴黎的忧郁》两部作品都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在文本中创造出独具魅力的艺术世界。“过客”与“异乡人”在各自的象征世界里不仅是独立存在的意象.还分别是两部作品内在精神的寄托,其内蕴贯穿了作品几乎所有的意象。本文在分析其外在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对这组意象进行了作品内部的发散性解读,寻找到“过客”与“异乡人”共同蕴含的绝望的生命感受和在绝望中不懈抗争的思想精神。《巴》的抗争是通过搭建一个“美”的乌托邦实现精神的救赎,而《野》则是将希望展现于那从虚无中崛起的生命意志。  相似文献   

3.
在鲁迅《野草》中的不少作品都有鲜明的“绝望的抗战”的色彩,如《复仇》、《复仇(其二)》、《颓败线的颤动》、《腊叶》、《死火》、《死后》、《这样的战士》、《影的告别》、《希望》、《雪》,等等。这“绝望的抗战”是《野草》中最具特色的思想之一。在几十年来的《野草》研究中,由于对这一思想只泛泛地从一般意义上去理解,结果便产生了许多误解。如有的说《野草》“是苦闷的象征”,有的说《野  相似文献   

4.
1883年12月旅居巴黎郊外的屠格涅夫,缠绵病榻中写下他最后一篇散文诗《我的树》,从而完成了《爱之路》这一曲辉煌的生命与艺术的绝唱。在近半年世纪之后,中国的大地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他以同样的艺术形式,抒发了在人生路上的忧愤和苦闷,这就是鲁迅和他清绝峻丽的散文诗集《野草》。屠格涅夫和鲁迅,这两位真诚的艺术家都以其独特而细致的内省记录了心灵探求的轨迹,但同样的人生忧郁和苦闷却由于他们的时代生活、世界观以及个性气质等方面的迥异而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艺术作品,这就是《爱之路》与《野草》。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是其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最深刻最严酷的解剖。在那个暗淡无光的旧世界,鲁迅在一次次的思想斗争中交织着绝望与希望。《希望》中鲁迅就把希望与绝望的矛盾起伏展现在我们面前。关于《希望》的创作主题历来众说纷纭,鲁迅在《〈野草〉英文译本序》里说:"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实际上,鲁迅在新的一年到来时写下的这篇《希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对青年消沉的不满和批评,而蕴含了更深远的思想和心境。  相似文献   

6.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7.
《野草》是鲁迅一生当中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鲁迅在不同的场合表示过,《野草》包含了他的全部哲学。鲁迅自己并未曾明言《野草》到底包含了他的哪些哲学。《野草》主要包含了鲁迅的批判精神、对绝望的抗争、对生与死的超越和对事物发展的辩证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8.
文章认为《野草》是鲁讯先生的生命哲学,并从《野草》与《坟》的联系上,引出了“中间物”的观念,进而通过篇章解读,指出《野草》是反抗绝望的真英雄文本。  相似文献   

9.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一篇,它与《野草》中的大部分篇目不同,不是用奇倔的意象和象征的语言表现作者的孤独前行与反抗绝望.而是用较有华彩的语言对照“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花”,在“江南的雪”中又有自然的雪景与人工的雪景的对照.直到篇末才写到“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灵”,才隐约透露出《野草》那种“荷戟独彷徨”的韵调。  相似文献   

10.
《野草》中黑色与白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试图从一种全新的角度来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对《野草》中的黑色与白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黑色与白色的心理蕴涵;其次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颜色类型,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另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一般研究者认为,《野草》与《屠格涅夫散文诗集》之间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艺术手法和革命主题上。其实,这是表层之见。通过细读和比较两个诗歌文本,本文认为两位诗人更大的相似之处表现在他们对青春的恋慕、对死亡的恐惧、虚无和绝望以及对虚无和绝望的抗争等方面。这种相似体现了现代性对两位诗人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野草》并非是鲁迅的绝望的徘徊,《野草》的深刻在于:道出了卑微生命置于“非人间”的本质意义与生存秘密,看似言辞徘徊,实则力透纸背,恰如绝望处逢生,更具笔力于力挽生命走向其存在之应然,是在对生命敬畏之际,彰显出了人生此在的崇高与伟大。在《野草》中,鲁迅先生保持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清醒。《野草》旨在找寻精神出路,于深沉忧思中开启存在之所以存在的理性与智慧,为有限人生赋予了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作于1924年至1926年的一本散文诗集,它集中而真实地反映了先生这一时期的心境:孤独,悲哀,痛苦,绝望与失望,到最后的希望与向往(《一觉》等)。这一切情绪交织着向鲁迅先生进攻,这该要一个多么伟大的灵魂才能承受如此复杂而深刻的矛盾与痛苦呵!这种情感与思想以及先生处理它们的表现,在《野草》中,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在《秋夜》与《过客》中。《秋夜》是《野草》首篇,作于1924年9月,首次发表于1924年12月的《语丝》。历来的评论家对于《秋夜》中鲁迅孤独、悲哀而痛苦、阴冷的自我形象,总有所忌讳,不敢探谈,怕有…  相似文献   

14.
齐慧爽 《现代语文》2009,(10):156-157
鲁迅的《野草》独具魅力。如何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真正魅力,对《野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解读,至关重要。《野草》中鲁迅寻求希望,与绝望抗争,敢于直面存在的虚妄。绝望与希望之间的矛盾不仅来自于外在的客观世界,也来自鲁迅内在的精神世界。与鲁迅沟通,是走向《野草》解读的第一把钥匙。本文从绝望与希望的矛盾中探讨鲁迅《野草》的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对联野草》的深层把握。  相似文献   

15.
《野草》的一系列繁芜意象散发出大量无意识活动的信息,表现了无意识活动的一些明显特征。《野草》的无意识包括个人的和集体的两个层面。相对于个人无意识,关于民族乃至人类的集体无意识的表现更能体现作家对存在的深邃态度和伟大心灵。  相似文献   

16.
《过客》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重要篇目,其丰厚的意蕴色彩历来是文学探讨的热点。本文结合鲁迅生平作品及言论,从孤独的革命者、三种生命的载体以及逾越绝望之坟等视角摄入,全面诠释其文中意蕴。  相似文献   

17.
站在世界之交的转折点上,鲁迅成为再认识、再阐释的对象。《野草》中《影的告别》、《希望》、《墓碣》三篇突出展现了鲁迅当时激烈痛苦的思想矛盾斗争,而就在这冲突中闪现了鲁迅绝望中迸出的希望之花,展现了一个精神界战士坚毅刚强的风采。当然,鲁迅“绝望的抗战”的产生有其深刻的原因,即其内蕴深厚的思想、顽强的个性、儒家积极入世精神的滋养、形上的人生意义的超越寻求等因素合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散文集《野草》是鲁迅先生对生命进行哲学思辩的结晶 ,其生命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命的矛盾意识 ,包括黑暗与光明、生和死、绝望与希望、理想与现实几对矛盾范畴 ;另一方面是生命的抗争意识 ,即生命在对外界的压迫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意识 ,这两种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9.
《野草》中红色与青色意象的审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一种全新的角度解读《野草》与鲁迅。首先通过文本对《野草》中的红色与青色进行审美解读,运用颜色及心理学方面的有关知识探讨其心理蕴涵。接着通过归纳总结,概括出两种颜色的心理蕴涵,并从心理学及哲学的角度作以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描绘出《野草》时期鲁迅心理图景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野草》着眼于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又超越现实历史和个人生活,传达出难以言说的苦痛和荒凉寂寞,以及源于心灵世界反抗虚无和反抗绝望的精神力量。尼采在《悲剧的诞生》里解释希腊悲剧的起源和本质时加以发挥,提倡酒神精神说。《野草》中反复言说的向死而生的生命体验与酒神精神有内在契合。作品在梦境、醉意和大笑中展示出因与生命的荒诞和虚无做绝望抗争而产生的悲剧性美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