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基于Howlett和Ramesh政策工具分类方法,并结合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发展阶段研究构建X-Y二维分析框架,通过对2006年以来我国的13个关于科技人才评价的政策文本进行文本收集、筛选、编码和量化统计,分别从X维度、Y维度及两维度结合等三方面分析政策工具演进及组合使用情况,最终为优化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机制提供政策参考。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工具的使用以政府决策为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政策工具使用量呈阶段递增趋势。结论建议增强政策工具使用平衡性,持续推行分类评价政策,同时加大“四唯”现象清理力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科技人才评价是我国科技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进行分析有助于 未来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开展。【方法/过程】以政策文本计量为视角,构建政策工具、政策要素、 政策目标、政策效力四维分析视角,借助 NVivo11 Plus软件,对我国 1978-2020年间 115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 先进行历时分析和出台部门分析,然后重点围绕四维分析视角进行单维度分析、以政策工具为基点的交叉分析。 【结果/结论】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文本总体上存在政策工具内部要素不齐全,政策工具可操作性有待加强;目标设置 与工具选择部分错配,目标导向需更明确;部门合作相对欠缺,政策工具结构失衡等不足。未来科技人才评价政策 文本的优化,可从要素-工具、目标-工具、效力-工具三个匹配维度,完善政策要素比例,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和指 导性;纠正目标与工具的错配,完善政策工具的配套;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创新/局限】从多 维度视角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后续可从政策协同角度对科技人才评价政策进行深入 研究。  相似文献   

3.
徐正丽  肖尧 《大众科技》2021,23(8):99-101
文章以西部地区某高新区科技人才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尝试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通过总结政策工具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和激励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对该市发布的人才政策文本进行分析,使用供给型政策工具、环境型政策工具、需求型政策工具,从三个层面探索人才政策中人才资金投入、公共服务、策略性措施、政府采购等因素对高新区科技人才引进的影响,并将人才政策文本的分析结果与该市高新区科技人才现状相结合,探索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其成因,提出对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40份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为样本,基于Rothwell和Zegveld政策工具分类方法,结合科技人才发展阶段构建二维分析框架,从政策制定部门及颁布形式、基本政策工具、政策作用场域、两维度交叉4个方面进行文本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不断健全,但政策效力和层次性有待提高。政策工具的内部平衡性,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场域的适配性,政策间关联的紧密性等仍有提升空间。据此提出以下3条建议:一是统筹政策工具要均衡使用;二是提高政策工具与政策作用场域的适配性和精准度;三是提高政策之间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5.
面向上海"十四五"科技人才工作要求,以当前上海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与人才发展需求的差距为落脚点,建构"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对象"框架.基于1978—2020年上海市380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结果和276份科技人才问卷结果,从政策供需两个层面评估上海科技人才政策的实施效果.研究发现,尽管上海科技人才政策频发,但政策供给与人...  相似文献   

6.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深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地位不断巩固.企业能否吸引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来持续工作将影响到企业的创新绩效.在对已有关于人才政策、产业人才集聚和组织吸引力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建立了假设模型.然后结合问卷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对假设模型进行了验证,概括出包括产业发展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在内的影响企业高层次科技人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最后据此验证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有研究较少关注到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于科技人员流动可能存在的长期影响。基于烙印理论,利用职业社交平台上的公开简历大数据,本文对毕业遭遇经济下行与科技人员流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毕业遭遇经济下行对科技人员流动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调节检验结果则表明,该效应在高技术动态性的行业环境中更为明显,而在高市场活力的地区中则有所缓解。拓展性分析发现:毕业遭遇经济下行的科技人员更有可能任职于国有企业,并且更少地进行企业内部流动。本研究从宏观环境层面拓展了科技人员流动的影响因素研究,并从个体烙印的视角揭示了毕业遭遇经济下行作用于科技人员流动的路径和边界,丰富了烙印理论的情景化运用。同时,为科技人员职业生涯发展以及政府人才流动政策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有效发挥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取问卷调查方法,对314名企业科技人员、管理人员等进行了调查,得出了两点结论:领导重视、激励政策和科技人员的研究能力与价值取向是影响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发挥的主要因素;领导重视、尊重科技人才、创新成果的奖励、加大资金投入和提高科技人员福利待遇是提高企业科技人员创新能力的主要措施。并在调查基础上提出了领导必须高度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强科技人员创新能力、价值观念培养、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和加强企业科技人员和管理人员沟通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是科技人才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具体举措与微观个体非理性行为的关联成为学界关注的重点,以行为公共政策视角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搜集2007—2021年中央层面的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从情绪认知、行为引导构建行为公共政策分析框架,重点从工具、叙事与反馈三个层面分析科研减负、评价引导、人才管理三个维度的政策目标。研究发现: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正巧妙地运用鞭子型与助推型协同的政策工具、认同强化与社会规范组合的叙事效应、政府主导的单向政策反馈来塑造科技人才的情绪认知与行为引导。但是,科技人才评价政策的政策偏好与科技人才的行为偏好存在偏差,政策工具的缺陷、叙事效应的断层与个体感知的偏差促使了“非理性行为”的发生。我国科技人才评价政策体系亟待完善科研减负的选项体系、人才评审的评定标准与微观个体的情绪疏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78-2020年上海市380份科技人才政策分析结果和276份科技人才问卷结果,以目标-工具-对象为框架,对比政策供给和人才需求两个层面评估上海科技人才政策效果。研究发现:尽管上海科技人才政策频发,政策供给与人才需求的匹配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人才流动、交流和评价的目标关注不够;需求型工具、信息支持和住房保障政策不足;政策对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青年人才支持不足,过于重视外国人才而忽视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基于以上供需差异问题,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张岩  吴芳 《科研管理》2022,43(3):72-78
   供给侧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引发了国内多个大中城市对人才的激烈争夺。本文运用事件研究法探讨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我国14个城市出台的“抢人”政策对当地高新技术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实证结果显示:“抢人”政策有助于提升当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市场价值;上述效应在高科技产业聚集度和城市宜居程度较高的地区均更为显著。从作用机制上看,“抢人”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价值的提升是通过人才红利而非人口红利机制实现的。本文的结论从理论上丰富了政府人才政策与当地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在实践上为地方政府制定或优化人才政策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2018年上海市各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数据,利用DEA-Tobit法研究企业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上海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人才呈现由中心城区向周边疏散的趋势,并在中心城区周边区大规模集聚。其中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有龙头科技企业或科技项目支撑的中心城区以及积极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心城区周边区,如宝山区等6个区实现DEA有效;其他10个区的综合效率值都小于1,浦东新区等6个区的实现弱DEA有效。(2)从对科技人才空间集聚效率影响因素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国外技术依存度、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企业办科技机构中硕博人员比例有显著正向影响;人力资源配置、企业办科技机构数量有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力度、创新活力无显著影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建立企业科技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实行引育并举且更重培养的引才引智机制、加强企业科技成果应用转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大“科创22条”核心承载区企业人才吸引力以及政府助力营造科技创新大环境等建议,以期推动上海市科技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3.
2005年,在时任美国科技政策办公室(OSTP)主席Marburger博士的倡议和推动下,科技政策学(SoSP)在美国兴起,并很快受到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本文分析了与美国传统科技政策研究相比,科技政策学(SoSP)作为科技政策研究新阶段的特点,认为,科技政策学虽然建构在原有科技政策研究基础上,但在理念、方法以及对原有不同学科研究的统合等多方面,有着根本区别,可以看成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4.
针对研究生大规模扩招和中美贸易战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国“科技水平低下”和“科技成果无用”的批判与争论,运用OECD国家数据对比后提炼出科学研究的规模经济悖论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重要问题,基于创新价值链和科学研究的典型特征提出了一个理论框架。然后,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上全面梳理科技人才与创新绩效、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国际绩效的多维研究成果,并提出了相应的研究命题。鉴于现有研究存在对人才异质性和结构性挖掘不深、隐性绩效关注不够、成果和主体差异性考虑不全面、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不清晰四个方面的不足,未来研究要强化微观层面的研究、丰富隐性绩效指标、开展多类型多层次多制度的交叉研究以及分层分类辨析科技投入产出指标间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不考虑成果类型和绩效结构等因素,仅凭经济绩效指标批评中国“科技水平低下”和“科技成果无用”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5.
孙文浩  张杰 《科研管理》2021,42(4):92-102
研究科技人才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对优化高级劳动力要素的配置效率并推动地区高质量创新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08—2014年国家统计局《全国创新调查企业数据库》的微观企业数据,运用修改后的静态面板门限模型进行计量检验,研究发现:①企业科技人才规模的创新绩效存在一个约为341人的“规模阈值”,超过“规模阈值”则不利于企业创新;②相对于国有、外资产权的企业,民营企业与“NN”型企业科技人才的“规模阈值”特征更加突出;③国家级高新区或者政府减税均有利于缓解科技人才“规模阈值”对企业创新的负面影响。建议“抢人大战”城市出台相应的人才政策鼓励科技人才向具有小规模科技人才的“LL”企业流动,并加快省级高新区升级进程,以避免企业过度集聚科技人才引发系统性的创新风险。  相似文献   

16.
我国高校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有多种,但科技人员对发现及创新概念的顽固、僵化的理解是关键因素.引导研究者和管理者接受“把发现、发明的东西的派上用场也是一种更大的创新”的新观念、改良院校科技成果评估和奖励机制、建立复合型人才和经营型人才组成的成果转化团队、强化科研管理者在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是促进科技转化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科技评价政策引导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作用日益突显。本文通过搜集2006—2018年各省市的科技评价政策文件,在优化科技评价政策量化量表的基础上,分别从政策力度、政策目标和政策措施三个层次对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我国科技评价政策总体上呈现“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政策目标主题向创新人才培育、区域创新扶持与知识产权保护转变,同时,科技评价政策的作用机理呈现“非线性”特征,政策目标的作用方向正由“数量制胜”向“质量取胜”转变。从科技评价政策与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的关系看,科技评价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但是其直接政策效力明显薄弱;科技评价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政策的协同效应不足,同时,政策目标与政策实施之间的不协调也削弱了政策效力,导致其“指挥棒”作用仍然有限。  相似文献   

18.
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支撑现状与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其特殊的地缘战略成为我国东南沿海一个备受瞩目的重要战略区域.福建省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切实发挥科技在深化两岸合作、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成为大家思考的重要问题,本文重点对福建省科技支撑状况做初步思考,指出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加强区域科技合作、搭建两岸产业技术公共服务平台、设立闽台科技人才交流计划、促进闽台现代服务产业投资等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获奖者年龄的国家科技奖激励效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强 《科研管理》2016,37(6):37-44
处于创新思维活跃期的青年人才是国家科技发展的希望,通过科技领域最高价值体现的国家科技奖对他们进行有效激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社会公众和科技管理部门普遍关心的问题。本研究基于对2009-2013年获国家科技奖项目完成人年龄结构的分析,从获奖者群体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体年龄结构差异、成果的检验期、及成果奖的缺陷等三个方面,探讨了现有国家科技奖项难以有效激励青年人才的原因,并结合获诺贝尔奖及获自然科学奖项目第一完成人最佳成果产出年龄分布的对比,就增设国家级青年科技奖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