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民谣往往天老百姓最 生动的口头概括。一到越 南,我很快就听到越南"四 大怪":男人绿帽头上戴, 女人手帕脸上盖,人力车 子倒着踩,花钱要用大麻 袋。  相似文献   

2.
云南民谣是表达社情民意的百科全书,它自身的形象性、艺术性和情感性的特点,有助于"三达德"的培育。云南民谣中体现对"仁"之教、"智"之赞、"勇"之誉,在"共鸣"中传播着仁爱、智慧和勇敢的思想。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荣辱观,云南民谣对"三达德"的培育,宣扬着各少数民族的荣辱观,回应了时代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同时独特的云南民谣对于研究云南的风俗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作为深埋于乡土社会的民间口头艺术,徽州民谣长期处于被低估与“失语”的状态,并在全球化下因文化根基与生产环境断裂而濒临消亡。从文化符号学理论出发,经由文本—文化—符号域的研究路径,通过对徽州民谣文化符号、传播机制、传承空间的分析,探究徽州民谣文化记忆、身份认同与文化连续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突破口进一步确立徽州民谣作为中间机制,连接国家、族群与文化的认同方式,以期为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依托本土资源构建罗江特色园本课程》的课题研究中,我们越来越觉得:积极挖掘家乡本土民谣,组织幼儿学习家乡民谣,是可行的,更是很必要的。众所周知,乡土气息浓郁的民谣,它源于民间、来自于大众。它更像是一本为生活在新时代下孩子们所开启的历史书卷,是孩子们追溯往事,了解历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徽州文化是颇具特色的一种地域文化;徽州民谚、民歌与民谣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有关于此的英译研究在徽文化研究领域尚属空白。以徽州民谚、民歌、民谣与徽文化的关系为切入点,探寻其英译策略,可以在译语中传真与重构徽州文化。  相似文献   

6.
正"南米北面"是我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南米"且不论,单说"北面"就各有千秋。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各省中,陕西面食更是个中翘楚,从花样到口味,吃客们皆赞叹不已。就在那片土地上,曾流传着一句民谣:"要吃面,种小偃"。这里被传唱的"小偃",关系到一个人——我国远缘杂交小麦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  相似文献   

7.
独立民谣音乐是反应普罗大众精神状态的典型代表,其海报则是对独立民谣本身的视觉诠释。本文以独立民谣音乐海报独特的图形符号为切入点,通过对海报视觉符号的分析来论述独立民谣海报是展现独立音乐人强烈个人风格、深沉而又具有文人情怀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鲁佳 《留学生》2014,(22):9-9
电影《醉乡民谣》里的主角勒维恩说:“如果一首歌既不是新歌也不会过时,那它就是民谣”。民谣是美国所有音乐形式中我的最爱,中文歌里我最喜欢的校园民谣这种音乐形式,也源于美国民谣和乡村音乐。而美国民谣与乡村音乐是血源相近、相互影响的,从某种程度上看就是同一类型的音乐。在网络还没有普及的上个世纪末,我刚上大学的那一年,一本叫做《音乐天堂》的有声音乐杂志把我带到了西方音乐的天堂。时光真奇妙,多年后我在美国读硕士期间,竞有幸来到了被誉为美国民谣和乡村音乐故乡的音乐天堂田纳西。  相似文献   

9.
民谣作为诗歌的一种特殊形式由13世纪流传至今,其文学性主要体现在对意象的独特设计和运用上。对于民谣《三只乌鸦》中意象的具体分析,能够揭示民谣中意象所蕴涵的文学性,帮助我们欣赏民谣的语言魅力。  相似文献   

10.
从民谣看儒家文化对传统社会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清代至民国年间华北地区民谣中孝、择业、时政、待人接物等内容的分析 ,揭示了民谣的形象性、传承性、时代性、保守性、实用性等特征。可以看出 ,第一 ,民谣所表达的民间思维观念不断促使儒家的精英分子以“化民俗”为己任 ,完善儒家学说。第二 ,儒家的伦理观念、思维模式以通俗易懂的民谣形式与民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 ,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  相似文献   

11.
泉州歌谣经过历时凝结,成了泉州人在婚嫁观念上的准则,指引着泉州人的婚嫁行为。在这种意义上,泉州歌谣从最初的说法上升到了哲学意义上的活法。本文从婚嫁歌谣的语义建构、话语建构、话语行为观照三个方面分析零散存世的泉州婚嫁歌谣,探析其语义内涵、话语特色及其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并凝定为人们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2.
<九歌>不是楚辞的源头,而是屈原楚辞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九歌的源头不是<诗经>,而是早于楚地流行的民间<九歌>的远古民歌,确切的讲,是那些民歌中的"第二式".  相似文献   

13.
陈才训 《天中学刊》2005,20(4):70-72
汉代产生了大量歌谣,它们的兴盛与汉代的社会现实、“举谣言”的官吏考核制度、察举制举荐人才的措施、贵名节的社会风尚及“清议”品评风气、乐府机关的设置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潮汕方言歌谣,是指流行于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揭阳市及海丰中部一带以潮汕方言为载体的一种民间口头文学。在845首潮汕歌谣的封闭研究对象中,使用最广泛的辞格依次是重叠、起兴、顶针、比喻、对比、铺排、比拟和夸张。起兴、比喻和比拟三种辞格共使用785处,使歌谣平添语音上的声律美、情感上的内敛美和形象上的表现力;运用对比、铺排、顶真的歌谣近500首,使歌谣语势连贯,语气连绵,结构严密,整齐匀称,达到语言均衡的美感;600多首歌谣运用了重叠,使歌谣凸显了强化语意和主题、增强音律和乐感;夸张辞格的巧妙使用,增强了歌谣表现生活的张力和感染力。  相似文献   

15.
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徽徽州是一个有着丰厚文化积淀的区域,民间流传着大量的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徽州地区的民情风俗,也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从语言学角度对徽州民间歌谣的押韵特征做一番描述,以期推动徽州文化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歌谣是一种方言的文学,陕西近代歌谣中保存了不少近代陕西话的语音资料,是研究陕西方言很好的素材。本文以《陕西近代歌谣辑注》为底本,兼及民国时期《歌谣周刊》的部分陕西歌谣,分为"合音与分音"、"声、韵母的音变"两部分展开讨论,揭示近代陕西歌谣所反映的方言语音现象。  相似文献   

17.
论客家民间传统童谣的地域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童谣不仅对客地儿童有娱情作用,而且对客家人精神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它生动地反映了客家地区的文化背景、风土习俗和审美情趣。客家童谣保留了大量的原汁原味的客家方言,记录了客家生产、生活习俗,传承了客家传统文化,显示了极为浓厚的地域色彩。  相似文献   

18.
吴歌中有很多"仪式歌"包含了人生不同年龄阶段所举行的不同仪式上所唱的人生礼仪歌,而婚姻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次,它在吴歌作品中经常出现,十分繁褥。其形成及所反映的内容有深刻的历史原因,既有传承性,也有变异性;既蕴涵了深层的文化内涵,同时体现了吴地水乡古朴的民风特色。  相似文献   

19.
酒谣是民众口头创作的新民谣。酒谣的盛行与中国发达的饮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酒谣不但蕴含丰富的历史活力,而且具有变换无穷、推陈出新的魔力。酒谣在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的警世功能,该功能具有内省式的生活化和干预效果的自觉性特点,是知识与价值的统一,也是社会文化形态内驱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歌曲歌谣作为一种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略,背离了课程标准的目标与要求,影响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视角,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着重从激发情感,培养兴趣,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谈如何利用学生音乐等优势智能,发挥歌越歌谣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