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对联的写作有一定的要求,如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等等;同时,对联的写作也有一些基本方法,如正对法、反对法、串对法等等.  相似文献   

2.
对联,又称楹联,俗称对子,它讲究平仄,工于对仗,言简意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一类对联,巧嵌数字于其中,更使对联妙趣横生。如:  相似文献   

3.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4.
高华 《语文知识》2014,(2):27-28
近年全国各地高考题还经常考到对联题。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炼,含义深刻,韵味隽永,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答好对联题并不容易,创作对联的要领是什么呢?要领是掌握对联的一般特点。(1)时代性对联产生于一定的时代,必然受时代精神的熏染,为时代服务。如"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彭云端的这副自题联打上了明  相似文献   

5.
对联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学样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短小精悍,能表达复杂的内容,说明深刻的道理。近年来,对联题已成为考查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题型之一,它可以考查学生阅读、理解、分析、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但是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一直是个盲点,鲜有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联,故学生对对联知之甚少。对对联这一传统文学样式进行渗透教学,就显得十分必兽.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一枝奇葩,它不仅可以用来叙述、描写和议论,也可以用来抒情。下面三副对联就是抒情对联中的精品。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我国文学艺术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体裁虽小,但容量丰富,耐人寻味。初中语文第五册《事事关心》就引用对联阐述了“既要事事关心,又要关心政治”的道理。初中语文第四册《核舟记》也记载了我国古代字迹最小的一幅对联。这些对联开阔了学生的眼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初中语文教师由此受到启发,把对联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手段来使用,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心理效应。这里,笔者结合初中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作点探讨。一、利用对联激发学习兴趣。对联言简意赅,不仅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而且有艺术欣赏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如能恰到好处的引用一些,就能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教师  相似文献   

8.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言简意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异彩纷呈的艺术百花园中一枝别具风姿的奇葩。它语言精练。含义深刻,意境优美,韵味隽永,遣词典雅,格律严谨。它既有实用价值,又有欣赏价值;能给人们的生活增添色彩,又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近年高考语文试题常设对联题,因为对联题直接指向的是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从对联中可以衡量出考生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0.
对联,俗称“对子”,也叫楹联。对联的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如果从对仗来追溯它的渊源,我们就可以从许多古代诗、词、歌、赋中看到它对对联的影响。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老子》中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等等都是最早的对联形式。至于汉、魏、晋的词赋,唐宋时代诗词中的这种对联形式,更是多得不胜枚举,其中许多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千古绝唱。如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唐代诗人王维《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相似文献   

11.
对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是文学艺术中的奇葩。它具有生动活泼、雅俗共赏、言简意赅、内涵丰富的特点。千百年来,对联以它特有的艺术魅力,长盛不衰,备受青睬,为大众所喜闻乐见。近几年来,随着课改的深入发展,对联已走进高考、中考的殿堂。但如何开展对联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从事语文教学多年,且酷爱对联,对对联教学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并积累了一点相关资料。在此,不妨抛砖引玉,但愿能起到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钱超平 《初中生》2009,(7):26-27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3.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许多别具一格的形式。对联就是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的堪称一绝的民间文学形式。中华对联文化源远流长、雅俗共赏,历来是传播主流文化和进行道德教化的好形式。在先贤们创作的种类繁多的对联中,有一类对联是教人励志修身的。这类传统励志修身对联,大都对仗工整,文字凝炼,含意深厚,富有哲理,它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有些励志修身对联堪称为内容和形式达到高度统一的文学精品。即使在当代,这些励志修身对联对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也富有教育意义。励志修身对联,是我国人民创造的一种修身进德、励志图强的好方法。可使人三省其身,如听良师训导,潜移默化,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无论是从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来看,学习和欣赏传统励志修身对联都是有着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我国民间普及的文艺形式之一。它一般比较短小,精警深邃,能包含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又具有律诗对仗的艺术美,读来铿锵有力,易于记忆。有不少对联,与小学历史的内容相关,在教学中如能将它们恰当地运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客,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本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也是我国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以独特的艺术形式、无所不包的丰富内容,博得了人民群众的喜爱、专家学者的青睐。正因如此,故一般诗词不可取而代之,对联有对联的特点、作用,也就是说,对联就是对联。李可珍、郑天佑二同志在《对联与语文教学》(1994年第一期湖北大学主办的《中学语文》第25页。以下简称《对》)一文中,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值得语文教师借鉴。不过,文中列举的对联多有不当,没有达到对联的要求,有些对联还不算对联。其不当之处,归纳起来有如下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对联作为古老的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深刻丰富的内涵。近年来,形式多样的对联题已进入了中考试卷。  相似文献   

17.
趣话对联     
对联俗称对子,又称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传统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以形式之奇和意趣之美,装饰着千姿百态的人类文化大观园。古时候的私塾教育,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对课”。即学对联。如“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等等。鲁迅先生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一次寿镜吾老先生出题“独角兽”,同学中有的对  相似文献   

18.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句式整齐,韵律和谐,语言凝练,因而被称为"诗中之诗".对联种类繁多,风格迥异.下面说说节气联,它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似文献   

19.
朱桂兰 《现代语文》2009,(3):112-112
对联是文艺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充分体现了汉语修辞的对称美和韵律美,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实用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教好这方面知识和技能。其实,学对联知识和学语文是完全一致的。如讲修辞的对偶,笔者就让学生搞清楚对偶、对仗和对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区别。“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这既是对偶也是对联。特别是古诗歌平仄教学,更能让学生学习对联中的平仄对仗。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典型的五言联。所以说,结合平时教学学习对联知识,不可谓节外生枝;相反,学习和写作对联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对联又称楹联、对子,它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学样式,是诗词演变的一种形式,是书法与艺术的结合体。相传始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曾在宫中书有对联一幅,其联云:"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据说这是对联的始祖。自宋以来,不断推广,作为客厅书斋、名胜寺庙装饰及庆吊之用,成为艺苑中一朵雅俗共赏的奇葩。它字数不多,但一幅精彩的对联,可以与鸿篇巨著想媲美;它讲究对偶、平仄,并能在一定格律上表现出高超的意境。对联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广为流传,成为我国人民喜闻乐道的民族文学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