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文章在分析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基础上,着重探讨科尔伯格将理论运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提出的采用道德讨论策略和公正团体策略促进儿童道德判断水平发展的方法。据此提出中国学校德育应该摒弃只对有关道德知识的讲授和灌输,应加强学生自身的主体建构,改善其道德认知的结构,提高其道德行为的水平以发展其道德品格。  相似文献   

2.
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当今心理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在他长期从事实验之后,他总结认为在儿童道德发展中有六个水平。每个水平有两个阶段。儿童的道德价值观是顺阶段发展的。他在心理学上的这一成就对教育极有助益。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4.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亲子教育缺失的道德成长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一个庞大的弱势群体.亲子教育的缺失,是影响留守儿童道德成长的主要原因.留守儿童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方面出现诸多问题.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关注留守儿童的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6.
教育对道德的追求是全方位的.要求学校不仅要关注"教授的"道德,而且要关注"形成的"道德.既要通过直接的道德教学系统地向学生传递道德知识,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又要通过其他学科的教学和学校生活的各个层面进行道德渗透,直接道德教学的有效性在于能够给学生以系统的"关于道德的知识",但是,它与人的道德水平可以是不相关的,因此,它对儿童、青少年个体行为产生的影响也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7.
学术道德建设对于硕士研究生及其所在的省属高校都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省属高校硕士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有抄袭剽窃、雇佣枪手、搭顺风车、伪造数据、一稿多投等多种形式。教育理念偏差,评价体系不善和认识水平不足是造成其道德失范的主要原因。规避道德失范现象是个系统工程,既要提高规范意识,也要完善制度和加大制度执行力。  相似文献   

8.
认知——发展理论是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和知识、道德发生发展的理性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的德育方法是由杜威提出的,后由认知发展心理学的主要代表皮亚杰、柯尔伯格、埃里克森等推进和发展。杜威在《教育中的道德原理》中首次提出了发展性的德育思想,他认为思维在德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发展是德育的根本目的,而发展是通过儿童的道德发展阶段实现的。道德品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密不可分的部分组成。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依据。而道德认识是指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樊敏 《考试周刊》2008,(53):180-180
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实践中进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品格教育成功的改善了其道德缺失的情境,在社会、社区、学校三者的努力下,美国社会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学校的道德氛围的营造对学生的价值观以及对道德的认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对我国营造道德本位的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2.
《课程标准》指出: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品德教育同样也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品德教育。”基于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专家理论的指导,我认识到密切联系生活在品德教育上的重要性,注意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措施和教学内容,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逐步树立了生活即课堂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因此,良好的品德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相似文献   

14.
道德教育如果不能真实反映道德的本质,其不仅不能激发人们的道德本能,而且容易导致人们的道德逆反.当道德教育的意义被歪曲了时,教育由此也就成为道德的异己力量.现实道德教育过程中有许多做法就是由于对道德本质认识的错位,而导致不当的教育方式,继而产生不良的教育后果.  相似文献   

15.
音乐可以鼓舞人们的精神,能表现出美的魅力,陶冶人的道德情操.热爱音乐是幼儿的天性,音乐在婴幼儿成长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作用。音乐刺激可以直接激起儿童进行各种活动的意向,是引导儿童发展的不可替代的因素,对于儿童认识、情感、意志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更新幼儿园艺术教育形式,充实艺术教育内容,是提高幼儿园艺术能力和全面发展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强调道德判断能力和发展水平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他对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性,家庭、学校等外在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中的作用的强调,以及其"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对我们预防和解决留守儿童道德成长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海 《教育评论》2014,(5):93-95
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是当前高校德育亟待关注和解决的理论性与实践性问题。文章从学生个体与社会整体等多维视域,立体探析新时期大学生道德价值观教育的新路径。即个体层面要培育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主体精神;提高大学生道德意识水平与道德行为能力;兼顾大学生道德行为的社会、个体利益。社会层面要认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多元特点,实施分层教育;正视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中外冲突,继承传统道德精华;注重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的建构,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  相似文献   

18.
品德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份.在道德认识上,中学生高于小学生,且差异显著.在道德情感上,初中生的水平既低于小学生又低于高中生,说明初中期是青少年德育的关键期.在道德行为上,中学生水平低于小学生,而且在总体上青少年的道德行为水平低于道德认识水平,提示加强青少年德育应根据年龄特点,在加强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应强化对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中,要使公民道德教育更具实效性,其切入点的选择,不应再停留在提高道德认识上,而应定位在道德信念的确立上。为此,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在界定道德信念要领的分析其含义的基础上,对之所以要把道德信念作为公民道德教育切入点的意义,以及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如何抓好这一切入点的教育,作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论儿童接受道德教育的情感和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成海鹰 《教育探索》2009,(2):114-116
在儿童的心理结构中,有三种能够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感和情感倾向.第一种是爱的需要,它以各种形式在孩子从婴儿期到少年期的发展中起作用.其次是对那些比自己大的和强的人有一种畏惧感,这使他乐于服从.第三种是混合的、由爱和恐惧组成的情感,就是尊重.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不能忽略其情感、心理和认知特点,只有符合其认识能力的教育才是恰当和有效的.充分认识到孩子道德能力的发展对其成长的意义,以孩子为对象的道德教育才能受到足够重视并成为未来教育的中心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