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从广义上来讲,王阳明"以心说理"的工夫仍然没有跳出理学的论域,但在具体的路径、内涵上他的"心即理"命题却有效地化解了程朱理学与陆九渊心学的内在矛盾,其心学成功地解决了儒家内圣与外王的紧张关系.本文拟从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内涵入手,从内在逻辑上比较其与程朱理学以及与陆九渊心学的异同,并指出王阳明"心即理"命题的两重哲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魏慧 《江苏高教》2004,(2):104-106
德育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其自身的特征和规律。在德育过程中,施教主体,特别是其人格力量对受教者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遗传和环境的多方影响,人格的形成也受到这些因素的交互作用。在德育过程所特有的内、外部作用的环境中,施教主体所显示的双重人格现象值得反思。本文力图从应然道德与实有道德、社会规范与客观必然性、追求道德与追求自由、道德环境与道德行业、道德原则与法律、品德结构的动态与静态六个方面来探究双重人格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王阳明哲学是在明中叶官方意识形态程朱理学失灵、官场腐败渐滋、士风不端、社会出现深刻的道德危机背景下出现的。他的"知行合一""心即理""致良知"等命题意在救治人心痼疾,提升人生境界,促进士人道德自律以及社会良善风气的形成。在需要重新确立道德理性的时代,王阳明不仅建构了良知本体世界,高扬心灵主体,而且对存理去欲、净化人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修养方案。阳明哲学是对时代问题的坚强回应,只有从历史的场境着眼,才能深化阳明哲学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宋、明是中国封建社会由极盛到走向衰落的朝代,而学术的发展,同时也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程朱理学的产生,标志着封建意识形态的高度完善;而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又迅速取代了程朱理学,成为左右明代学坛的学术流派。王阳明心学的崛起及其对程朱理学的否定,无疑是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近年来,宋明哲学的研究者们对此虽有涉及,但大多语焉而不详。也有的同志把程朱理学与王阳明心学论争简单归结为理学内部的两派论争。本文试就此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正于学术界各位老前辈和同志们。  相似文献   

5.
从儒家仁之乐的言说困难入手,对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进行情感现学象的分析,并揭示王阳明这一伦理命题中所蕴藏的良知境界与道德情感的关系,阐释其对人生际遇和社会评价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儒家仁之乐的言说困难入手,对王阳明"乐是心之本体"进行情感现学象的分析,并揭示王阳明这一伦理命题中所蕴藏的良知境界与道德情感的关系,阐释其对人生际遇和社会评价的超越及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490年前,即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年,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件,这就是王阳明在而今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龙场,一个晚上豁然顿悟的所谓“龙场悟道”。在著名的“龙场悟道”中,王阳明彻悟“良知本体”,“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川这是王阳明学术思想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此,诞生了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于是,他的思想如潮水开闸泻入江海,后来终于发展和完成了心学理论体系。它是程朱理学的对立面,然而又与程朱理学互黜互济,共相辉映,成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高峰。阳明心学在明朝中…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尚虚倾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道、佛三家,在认知方法和价值取向上,都重内求,轻外知;重主观精神,轻客观世界;重道德完善与社会和谐,轻实事功利和自我存在。  相似文献   

9.
论“因性施教”及其实施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不仅具有明显的年龄特征与个别差异,而且也客观地存在着一定的性别特征与性别差异。本文从两性心理发展所存在的客观差异的分析入手,针对目前由于忽略性别特征所导致的种种问题,论述了实施“因性施教”原则的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因性施教”原则实施的具体方式与策略。本文指出:“因性施教”不仅应结合理想的“双性化”性别模式来进行,也应该结合男女两性生理发育的特征及心理发展的现状来进行。  相似文献   

10.
乔淑霞 《海外英语》2012,(4):236+238
政治演讲语篇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文章以美国总统在中国大学的演讲为语料,从语气、情态和人称入手,对这一类演讲的人际意义进行了实证性的研究,发现这一类的演讲具有其特定的人际意义特色。从语气来说,三位总统的演讲都是以陈述句为主,表明他们的演讲内容是关于美国的种种客观信息;从情态上看,他们多采用中量值的概率句来传递这些客观信息,显示了他们自己在主观上为所宣讲的内容留有余地;从人称来看,三位总统所偏重的人称代词揭示了他们与听众的距离。  相似文献   

11.
道德叙事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路径,以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为基础设计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探究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效表现,提出增强道德叙事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路径选择:恰当选择叙事形式的客观场域是前提,注重构建叙事内容的客观场域是重点,科学创设叙事情境的主观场域是关键。从关注客观的叙事过程转换到对学生主观精神的引领将是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2.
道德叙事成为高校道德教育发展的新范式和新路径,以道德叙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具体教学实践为基础设计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探究道德叙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实效表现,提出增强道德叙事教学方式有效性的路径选择:恰当选择叙事形式的客观场域是前提,注重构建叙事内容的客观场域是重点,科学创设叙事情境的主观场域是关键。从关注客观的叙事过程转换到对学生主观精神的引领将是道德叙事教学实效性提高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3.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4.
“阳明学”是继“程朱理学”之后的又一学术重镇,是儒学在宋明时代的最后高光时刻。在“人性论”问题上,王阳明认为“性”无定体,“心之本体”即是“性”,性无不善;恶,人之心失其本体。王阳明以庄子的“道通为一”消解各种“人性论”概念的藩篱,援引禅宗“佛性清净”的道德本体,借孟子的“良知良能”以立论,在“会通”的基础上实现了对“人性论”的重构。王阳明的“人性论”思想具有会通性、先天性、自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糜海波  张娟 《教育探索》2005,42(3):116-119
教师的反思道德是教育理性的一种深沉积淀,是教师道德善恶取舍的实践形式,是一种高度自觉的精神力量.具有内在性、综合性、稳定性、导向性等特点。教师的反思道德能够增强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促进教师实现生命的价值超越.为教师的行为设定伦理路标:其形成的哲学思考,是从内因和外因及主观和客观两个维度来认识的。  相似文献   

16.
"良知说"是王阳明心学思想体系的核心,它把道德基础从外在的天理内化到人的本心,凸现道德实践过程中的主体性、自觉性和能动性。致良知,从道德实践活动和道德修养的角度,体现着主体性道德精神。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对程朱格物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激烈的批评,他认为对离开人的意识的自然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经验的方法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王阳明的批评包含对传统文化中的物质观和经验主义方法论的挑战,这里存在许多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可能,严肃的学术论战是思想创新的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18.
罗薇 《文教资料》2012,(8):13-15
王阳明是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提出了足以和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心学思想。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一生都在进行诗歌创作,诗歌成为他人生和思想的真实写照。他将自己的心学理论运用到文学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心学美学精神。同时,这种心学美学又反过来指导他的诗歌创作。本文选取王阳明的部分诗歌,通过对它们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心学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重要命题。在阳明那里,“心”即“良知”,一种绝对的生成的道德自觉准则。与此“心”相应,“意”非意识,而是“良知”之“致”,进而“物”则为“良知”所直贯而来的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所以,“心外无物”展示的是:具体的道德性行为离不开主体的“良知”。阳明、儒家通过具体的道德性行为把“他者”纳入到主体的“良知”中来。这是一种道德关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研究诗词要从景观意象入手,意象作为诗词意境的构成单位.在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结合的产物,表现在内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反映在外则为具体的客观物象。本文试图从景观意象的几种代表性建构类型上加以探讨.并对其深层意义进行概要分析,揭示其所反映的人生意蕴和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