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进入记忆储存的,我已经完全回忆不起来了;好象天生就该知道似的,脑子里只留下记忆的成品模块而忽略了记忆的累进过程。我们这一代人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似乎不多,无论问到谁,只要一提孔融的名字,马上一副三百年前早知道的朋友面孔,“孔融啊,不就是那个让梨的家伙么……”一点都不带打格楞的。一个出生于公元153年的人的童年轶事,在经历了1800多年的岁月筛选之后,居然还能被任何一位贩夫走卒之流如此熟稔地脱口道来。它的渗透力之强大、认知面之广泛,是完全够得上用“非凡”二字来形容的。如果单单凭借脑力与口碑的传递输送,而不是托附于《三字经》这样的发蒙之作,恐怕很难臻于此境。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一个家族的历史短则上百年,长则数千年,如同一部部中国版的《根》。对这些家族而言,追寻家族历史也就是追寻有关"根"的记忆。但不容乐观的是,有网站调查数据显示,超过四成的中国人不知道自己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名字,对他们的生卒年以及职业经历等等更是闻所未闻。为此,我们从本期开始设立"听长辈讲那过去的故事"栏目,真诚地呼吁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记录家族历史的行列中来,共同为"抢救家族记忆、守护家族荣誉、传承家族历史"奉献出你我的一份力量,同时也希望本栏目能够得到读者、作者一如既往的支持。  相似文献   

3.
<正>一、对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世事沧桑、人间悲情究竟还有多少太平轮的故事在我们的上一辈和更上一辈的口碑中,或许已经流传过了,并且很可能流传过很久,以致终于噤声不再流传。可是在我们的记忆储存中,它却是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这篇有关"上海记忆"的故事,是2012年5月由一位名叫沃夫冈的德国友人将140余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珍贵老照片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引起的,但真正追溯起来,故事最初的源头却是从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先生身上开始的。怀特先生1902年6月出生于德国莱  相似文献   

5.
人不能没有记忆,否则他不知道自己是谁,要做什么,几乎无法行动和思想;一种传媒形态要继续发展,同样必须清楚自身从何而来,才可能知道未来向何处去.中国的电视自80年代中期成为第一大传媒以来,各方面呈几何级数在急遽发展,变化令人眼花缭乱,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这段历史,采用概述众多"第一"的方式是最为适当的.现在,这样一本书<中央电视台的第一与变迁>(东方出版社2003年8月版)便放在我面前,它唤起了我的许多记忆,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6.
这篇有关"上海记忆"的故事,是2012年5月由一位名叫沃夫冈的德国友人将140余张有关"上海记忆"的珍贵老照片捐赠上海市档案馆引起的,但真正追溯起来,故事最初却是从沃夫冈先生的父亲怀特·约翰纳斯·沃特基先生身上开始的。怀特先生1902年6月出生于德国莱比锡。1925年后曾进入莱比锡的库特旅游公司工作,这就使他有机会在德国全境及欧洲旅游。  相似文献   

7.
2011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这一年,我的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一个黄毛丫头变身成为"很懂医"的黄毛丫头。没错,本质没有变,但是身份和在大家眼中的角色变了,变知性、变贤惠,语速变慢、思维变快,又不靠谱、又招人疼爱……我特别知足,甚至有些沾沾自喜,而这一切,都是《养生堂》给我的惊喜。下面的故事很多人不知道,甚至也不愿意相信,故事居然这么平淡,没有曲折,没有起伏。  相似文献   

8.
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沈宁著,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沈宁,名流之后,其伯父乃著名民主人士沈钧儒,其外祖父则是有"蒋介石文胆"之称的陶希圣。这样的家庭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在这样的家庭里长大,沈宁"近水楼台先得月",耳闻目睹了很多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和珍稀秘闻。在《一个家族记忆中的政要名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故事和秘闻。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15,(12):20-21
<正>看历史的时候,总感叹里面的人物"若便当年身先死,一生忠奸有谁知"。读完《我眼中的复旦形象片事件真相》(以下简称"《真相》文"),感触完全类似:若不是一直追踪报道复旦110周年校庆宣传片的澎湃新闻记者韩晓蓉本人主动袒露心曲,谁知道背后的故事竟是这样的。韩晓蓉很可能没看那篇《记者手记:陈道明席地而坐,为我亲手改稿》,不知道这篇文章在今年两会期间引起了轰动,也不知道这种行为是犯了做新闻的大忌,如果早知道的话,相信她应该不会写这样的长篇大论出来"得瑟",更  相似文献   

10.
一、对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世事沧桑、人间悲情究竟还有多少 太平轮的故事在我们的上一辈和更上一辈的口碑中,或许已经流传过了,并且很可能流传过很久,以致终于噤声不再流传.可是在我们的记忆储存中,它却是一个空白.当终于有一天,我突然恍悟到这个空白的存在时,我的心一下子变得很空很空很空.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不知道的世事沧桑、人间悲情究竟还有多少,我们读了十几年、几十年,乃至一辈子的书,为什么总是会有空白将心窗蒙蔽?为什么总是会有意外在暗影下曝光?仅仅是因为我们还不够勤奋吗?  相似文献   

11.
数字记忆工程是当代数字技术与传统历史文化融合而成的一种叙事文本,实现了人文资源互动性生成、数字化再现与共享式传播。数字记忆工程的中国故事叙事的突破表现在挖掘跨时空多元文化记忆原故事,建构文史内容的故事性表达内容,推送结构动态交织超文本呈现的叙事作品,目前面临着从国内传播拓展至国际传播、从文化记忆上升到价值引领、从区域文化记忆到国家文化记忆的挑战,其需要树立讲好中国故事的正确价值导向,做好跨语境的传播内容与渠道设计,打造适合国际认知特征的沉浸式叙事文本,发展讲好中国故事导向下的数字记忆项目。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航空界一直流传着"马凤山笔记与轰六"的传说,也有为"运十"飞机歌、泣、鼓、呼的人。然而,和诸多"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奋斗者一样,马凤山的人生故事和不凡业绩并不为人所熟知。"什么也不说,祖国知道我"。2019年9月25日,交大1952届校友马凤山获新中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你可能知道马凤山是我国第一款大型客机"运十"的总设计师。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是新中国第一代  相似文献   

13.
人民日报社 《传媒》2015,(18):17-18
按照中央统一部署,人民日报社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宣传周密计划、提前策划、精心谋划,全方位采访、全景式展现、全媒体报道,国内国际配合发声,网上网下融合报道,社内社外整合资源,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牢牢掌握舆论主导权,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4月以来,《人民日报》共刊发相关稿件600多篇,重点打造"民族记忆——你不知道的抗战故事"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抗战"等多个特色专栏,推出40多块特刊专版,刊发社论、任仲平文章等重点评论20多篇,数百家网站在显著位置转载,美国《纽约时报》、英国路透社、日本《朝日新闻》、韩国《首尔新闻》等多国媒体摘发,并在境外社交媒体上推送重点文章100多篇.  相似文献   

14.
刘领 《出版广角》2018,(2):87-89
2017年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成名作《远山淡影》展现了其文学创作的基本风格,即模糊叙事和记忆书写.在《远山淡影》中,不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不可靠记忆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石黑一雄的小说中,叙述者往往通过不可靠记忆忏悔自己的过错,这让"私小说"有了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15.
近观美国     
我很小的时候看小人书《阿福的故事》,就知道美国鬼子在越南被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还知道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后来被"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中国志愿军打败了。  相似文献   

16.
我不迷信,也不读与迷信有关的书;朋友向我推荐《手相》的小说时,我问:"是算命的故事吗?"他笑了笑说:"你看了才知道!"这样的神秘反而刺激起我的好奇,很快拿起书,本想翻翻看个大概,没想到却一下子扎了进去,一连三天,只要有空闲便沉浸其中。此时,我才知道这小说的不一般:以手之小天地描绘国粹大世界,对国民何等重要!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内青春怀旧体裁影视作品层出不穷,为受众呈现了不同年代的青春、爱情、实现梦想的故事。这些特定年代里的"青春记忆",唤醒和分享了拥有共同时代经历的社会成员的集体记忆。此类作品通过对"过往"场景的象征性再现、群体经历的共性发掘以及历史宏大背景的参与式叙述,将作品中个体的青春经历赋予了怀旧的意义,从而在影视作品中实现了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建构。  相似文献   

18.
城建档案,是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形成的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声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城建档案是记载城市建设发展变迁历史的载体,是一座城市变迁的记忆.每一页档案、每一张照片、每一段录像,都包容着城市建设的片段,印显着城市发展的足迹,留存着城市变迁的记忆.城建档案馆是一个储存城市记忆、讲述城市建设历史故事、展示城市发展变化轨迹的地方.2007年新民市提出了"建设新新民冲刺百强县"这一宏伟目标,新民市的城市建设步伐发生了质的飞越.  相似文献   

19.
《出版参考》2012,(24):26
正本刊讯8月18日,商务印书馆新书《夭折的记忆》首发式在上海举行。该书作者吴亮亲临现场,与陈村、孙良、孙甘露、李天纲、严搏非一起,围绕"时间与记忆"这一主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该书由《八十年代琐记》和《九十年代小纪事》两部分组成。全书三百多个人物,七十多个地点,九十多个美食和餐厅,四十余张珍贵的老照片,九十多段以"一次"为题、富有韵感的文字,是作者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工作和生活的记忆,也是他与文艺界的同行们,如陈村、王安忆、顾城、孙良、孙甘露、萧海春等交往的故事。《夭折的记忆》是吴亮亲身经历的私人记忆,他秉承零度写作的原则,想  相似文献   

20.
孙家香从自身经历出发对故事投注情感化改造,以讲述的形式对家庭伦理秩序进行建构。孙家香故事中的家庭伦理记忆深植于土家族的伦理道德传统,她以积极传承人的形象守护着地方传统,通过以"家庭"为中心的叙事传统建构社区的生活方式、观念世界,由此构成性别作用下的伦理记忆维系,建设着家庭的和睦与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