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谱牒档案是我们这一独特的伦理国家生成、演变的最真实、最长久、最重要的原始记录和历史凭证,谱牒档案文化也是我国档案文化的典型代表。自三代至明清,王家玉牒始终是王权统治合法性的档案凭证;诸侯或官僚家族谱牒同样是中国伦理式官僚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档案。宋以降开始的谱牒档案的平民化,则是随族权统治强化而形成的宗族档案管理社会实际需求的必然结果;作为家族或宗族的档案库,家谱档案无疑又是各种形态的民间档案的典型代表,以及档案民间化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2.
著名文史专家卞孝萱教授新著《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当下家谱研究的典范之作。该书择取郑燮、赵翼、姚鼐、陈寅恪等十一位名人家谱,从中旁收广采珍贵的文献资料,使得名人的身影在家谱这一古老而新鲜的文献烛照之下更为清晰全面。且所取名人在相关领域均有极高之造诣,借助家谱文献的考论,一定程度上也丰富了文学史、学术史、文化史的内涵,促进了相关学科研究的深化。其中对于家谱中母教传统的发掘与阐释,为家谱研究增添了浓厚而温馨的亲情兴味。外篇针对家谱中冒认祖宗、篡改文献等家谱撰写恶习给予严厉批评,对于家谱中许多伪文献施以精核之考辨,去伪存真,足以破惑。  相似文献   

3.
家谱是记述血缘集团世系的载体。家谱正式诞生于周代,汉代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修谱,西汉私人家谱首推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中所载家谱。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叙录了司马氏家族迁徙、姓氏源流、家族世系、先祖名字、职官、事迹等。这些对于从事历史和家谱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自司马迁自序其家谱后,汉代文人纷纷仿效,扬雄和班固也自序其家谱见于《汉书》,体例都仿《太史公自序》。随着宗族势力的复苏,私人家谱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专门独立的家谱。  相似文献   

4.
闽台家谱交流是指涵盖闽台家谱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除了政府主办的交流活动外,民间的家谱交流范围更加广泛,内容更加多样。闽台家谱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从理论化为实践,通过网络向民众提供便捷的利用途径。闽台家谱交流为闽台百姓寻亲提供依据,为闽台关系研究提供史料,为两岸和平发展提供支撑。当前家谱交流仍存在着不足.应改进交流活动的组织形式、重视家谱收集和提供利用、克服家谱对接的困难等。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家谱的发达与徽商的参与密切相关。徽商参与家谱编修,一是利用家谱列传使自己名垂后代的内在精神追求得到实现;二是利用编修家谱团结族众、减少恶性竞争,将家谱作为经营手段之一;三是利用家谱编修确定商籍,保证徽商子弟顺利参加科举考试。徽商参与家谱编修的行为促进明清徽州修谱的发达,也使徽州家谱鲜明地体现了重商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论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徽州家谱数量众多的原因与其理论发展的高度是分不开的,尤其是家谱评价理论的丰富与徽州家谱的繁荣有直接关系。在家谱评价标准方面,徽州家谱形成了对家谱整体方面的评价,还对家谱书法、家谱功能、家谱类别等具体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标准。在评价方法方面,提出了诸如“知人论世”、“因其文而得其心”等具体评价方法。徽州家谱的评价理论指哥着徽州谱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徽州地区宗族社会历来十分重视纂修家谱,《休宁范氏宗谱》具有重视史实考证、注重家谱的教化功能特点,同时对徽州家谱体例结构的研究使得该谱成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家谱,其创立的家谱编修体例影响了后世两百多年徽州地区的修谱体例,对梳理明代徽州家谱体例的发展脉络,全面展现明代徽州家谱体例的继承和发展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史专家卞孝萱先生晚年利用公私收藏家谱文献,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生前出版专著《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卞先生利用家谱资料,对历史人物进行研究,补充常见传记文献的不足,使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更加深刻,有助于知人论世。先生还利用多种文献学的方法,对家谱文献做了去伪存真的工作,为家谱研究作出典范。  相似文献   

9.
记载一姓世系和人物的谱籍,称为家谱,又称族谱、宗谱、家乘。中国家谱,由来已久。殷商之甲骨、金文已有家谱刻辞。战国末流传的《世本》是家谱的开山之一作。  相似文献   

10.
家谱凡例是家谱纂修的纲领性文字,它既是宗族思想的总括,同时也是家谱内容与编修原则的具体规定。在发展过程中,凡例经历了寓例于文、序例合一和标准凡例三个发展阶段,最终成为家谱修纂体例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凡例包括修谱宗旨、家谱收录范围与具体编修原则三个主要方面,是家族观念与家谱写作技术的文本体现。  相似文献   

11.
家谱概述     
本文分三部分:(一)家谱是什么?(二)私家之谱起源于何时?(三)家谱的文献价值和局限。深入浅出地将家谱作了总的介绍,特于“家谱研究”专栏首辑发表,使读者对家谱有大致的了解,以后逐辑发表具体探讨谱学各个专题的文章。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永胜他留人是吸收了众多民族成分而形成于明末清初的一个特殊族群,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主要靠口传心授传承其民族文化。历代官家史书对于他留人的记载较少。汉文记载的他留人档案史料大致可分为史籍文献、家谱记载、铎系唱经、石刻档案、刻画符号等,内容主要包括他留人的祖籍来源、世系族谱、生产生活等方面。这些为数不多的档案史料对了解和研究他留人这一特殊族群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我国许多学者认为人事档案工作古已有之,有人即有事,有人的事即有记载,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及各时期,关于职官任免、品级、身份等方面的记载,都属于人事档案范畴,都开展了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学者们普遍认为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谱碟档案,即早期人事档案或人事档案的前身。因为所谓谱碟档案,就是王室、官员的世系家谱,在世袭世禄的人事制度下,世系和家谱实际上也可以被认为是王室、官员的人事档案,当然这只是古代人事档案的雏形。我国比较系统的专门人事档案产生于隋唐,这时已确定了科举锉选的官员职名、履历、考绩等情况,都要有专门文件记载,这种文件称之甲历,这种甲历档案则是较专门的人事档案。到了明清,我国人事档案工作又有新的发展,现存的明清档案中,有不少是当时制发和填写的官员履历、政绩考察情况的表格,接近于现代的一些干部表格。规定中从领导体制、人员配置、队伍建设、档案管理、收集整理、基础设施六方面做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具体要求。现行的人事档案分为干部档案、职工档案。干部档案是主体和核心,较受重视,其他类档案均是按干部档案管理方式进行。这种管理体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对人事档案管理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汪氏渊源录》进行研究,可以窥探汪松寿的家谱编修思想:对汪氏本源的追溯,对家谱资料的考辨,注重家谱体例的创新和取材的多样性,以及有意识的对家谱整体做评价.汪松寿的家谱编修思想对后世徽州家谱的编修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族家谱深受汉族家谱的影响,在秉承中国传统家谱文化的同时,在家谱编纂特征之篇幅、体裁、体例、首纂时间、追溯历史等方面;在家谱内容特性之白族姓氏族源、冠姓父子连名制、重名制、白文记载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白族家谱是记载白族历史文化的资料库,对补正史料、白族民俗的研究及建设现代家庭道德和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浅谈档案的分类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档案是社会(组织与个人)在其以往社会实践中直接形成的含义明确的原始记录、是人类文明社会中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由于档案内容和性质的复杂多样性,档案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现在已被人们所认可的划分方法及其现实种类主要有:1.文书档案(实质上主要指行政管理档案)、科技档案两大类,其余则归结为“专门档案”.而科技档案和“专门档案”实则上主要是指在各专业性较强的社会行业中所形成的“业务性档案”.其具体类别除科技档案外,还有很多.如人事档案、会计档案、诉讼档案、城建档案、病历档案、、教学档案、外交档案、商标档案、统计档案、审计档案、地名档案、家谱档案、房地产档案、照片档案、声像档案、影片档案、艺术档案、书稿档案等等.社会对档案的管理主要是建立在这些现实种类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通志·校雠略》是南宋郑樵的一部目录学理论著作,该略主要从求书、校书、分类编目等三个方面讲述了图书文献的编纂思想。而本文从续编家谱的角度汲取了《校雠略》的编纂之法,以续编家谱须先选编谱之人、先寻先代家谱以及家谱编目等三个方面展开对家谱编修的阐述。通过这三个方面续编方法的指导,我们对编修家谱就可以清晰明了,了解应如何续编,做到灵活运用,以完成对家谱的续编工作。  相似文献   

18.
作为地方文献,家谱是记载家族中发展重要情况的历史文献。家谱中的体例更是家谱中的灵魂和核心,体例的变化和发展,对家谱和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明代徽州家谱中的体例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更是具有代表性和可研究性.  相似文献   

19.
海兰察是清代名将,被誉为乾隆朝"武臣之冠",由于至今尚无家谱存世,因此,海兰察家族史方面史料极为匮乏,其家族人物事迹多不清楚,利用正史、官修传记、实录、档案和笔记等史料,将海兰察家族有关人物事迹辑录出来并加以考证,这对于研究海兰察家族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家谱中的名人身影——家谱丛考》是著名文史学家卞孝萱先生在家谱研究方面的最新学术专著。为了开发、利用家谱这一古籍资源中的珍贵资料,该书以家谱整理研究为基础,从十一种名门、名人家谱中考索钩稽清代至现代十几位名人事迹。该书以家谱作引子,但又不囿于家谱,而是结合各种相关文献,运用各种历史文化知识,钩沉考索,旁通曲鬯,开创了文史互证的新格局,为我们认识清代乃至现代的精英阶层的学术活动及社会生活提供了第一手鲜活的材料。这既有补于知人论世,还有助于还原历史的原生状态。外篇则综合运用各种辨识伪书的方法进行考辨,结论持之有据,为全书的论证奠定坚实的文献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