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中的涉鸟句以鸟起兴,以鸟喻人,这在《诗经》《楚辞》中早已有之。《诗经》首篇《关雎》即是以"在河之洲"的鸠鸟和鸣,引出淑女是君子好配偶的话题;而屈原则在《涉江》中用"鸾鸟凤凰"比喻贤良忠臣,以"燕雀乌鹊"比喻奸佞小人。  相似文献   

2.
曾子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司马迁也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人在濒临死亡时,会发出由衷之叹,会诉出肺腑之声,会议出巧妙之论,会道出百感之诚。  相似文献   

3.
从“好鸟”之争谈文章的不确定性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必修)教参将吴均《与朱元思书》“好鸟相鸣,嘤嘤成韵”中的“好”注为“好”。有同志认为过于含糊,说“好鸟”应是“美丽的鸟”(张顺利《“好鸟”应是“美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2期)。不久,又有同志撰文说“好”解释为“美丽”不妥,不合作者愿意,“好”应是“友好”。并引《诗·小雅·伐木》中“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嘤其鸣矣,求友之声”为证(向祚设《“好鸟”应是“友好的鸟”》,《中学语文教学》1992年4期),由此,我想到了问题的另  相似文献   

4.
《三字经》开题便有“人之初,性本善”之句,大意指人刚诞生到世上,其本性是好的。古语又云:“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在“将死”的时候,“其言”亦“善”。果真是“善”始“善”终吗?不可否认,为非作歹,祸国殃民一生的军阀政客,在弥留之际往往会有所反省。相反,一生追求民主革命的斗士在临终(刑)前也不一定都高喊口号,也有儿女情长者。综观民国时期(1905—1949)去故人物临终遗言是纷繁芜杂的。但能不能一言以蔽之曰“善”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揭示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见《论语·为政》)。这是孔子对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概括评价,历代奉为诗歌评价的标准和创作的原则,极大的影响着后世的诗歌创作。然而,历代对这句话的意义却存在着极大的误解。 “思无邪”一语,从后汉包咸解作“归于正”起,历代相因。朱熹《诗集传》说:“凡诗之言善者,皆可以感后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佚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说:“论功颂德,止僻仿邪,大抵皆归于正,于此一句可以当之也”按照这个解释,就诗的社会功用说,不管是“言善”、“言恶”,都可以“归于正”。如果就诗的内容说,诗有“言善”、也有“言恶”者。“言恶”就是“邪”。朱熹《诗集传》序说:“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承认“自《邶》而下”  相似文献   

6.
《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即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虽然《论语》所记也包括了孔子某些弟子的言行,但其中十分之九记载的是孔子本人的言论,所以,基本上可以把《论语》看作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这是中国古代儒家最早的语录体文献,后来至宋明时语录体大行于世。  相似文献   

7.
1.问题的提出契丹小字《辽道宗皇帝哀册》、《辽宣懿皇后哀册》和《故耶律氏铭石》的撰者都是(?);《故耶律氏铭石》的首行首二字为(?)。据罗福成,王静如先生研究,(?)为大之意。从这些来看,(?)很可能是姓氏。王静如先生及清格尔泰、刘风翥等同志认为就是“耶律”。这很有道理。因为辽代契丹人不问是何部族出身,一律分属耶律、肖两姓,前述铭石的汉文志盖上书“故耶律氏铭石”八字,显见志文起首的姓氏应为耶律,是无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8.
《论语》被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首,是当之无愧的。但也正因为如此,《论语》被后世很多人研读,也增加对《论语》误读与歪曲的可能性。所以虽然读《论语》的人非常多,但是对于《论语》的精神实质并没有得到统一的认识,从道德哲学、伦理学、政治哲学的角度都可对《论语》进行阐释,而从生命哲学的立场看《论语》,则会明白《论语》是有关人的终极关怀的生命本体运动的学说。  相似文献   

9.
<正>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论语·学而篇》第十六章。 关于此章的含义,《正义》解释说:“此章言人当贵己而不责人。凡人之情多轻易于知人而患不知己,故孔子抑云:“我则不耳,不患人之不知己,但患己不能知人也。“《邢疏”《集注》释同。  相似文献   

10.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人的心理活动与地理环境有关,他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其意是说,智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智者为什么喜爱水?仁者为什么喜爱山?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智者达于事理,而周流无滞,有似于水,故乐水.仁者安于义理,而厚重不迁,有似于山,故乐山.”(《熹朱四书集注·论语》卷之三)用今天的话来讲;思维敏捷的人(智者),善于通达事理,有如流水活跃,对待世界事物,应变如流,灵活性大.带有这种气质的人,对自然环境中的水,感受最深,所以乐水.懂得义理,安于义理,  相似文献   

11.
王怡 《考试周刊》2007,(6):27-28
哈姆雷特的悲剧似乎是个永远也解不开的迷。是神经错乱,还是假装疯狂?是英勇,还是忧郁?是果决,还是迟懦?自始至终,哈姆雷特怀着秘密演绎着他的悲剧,留给他的观众无尽的猜测。《论语·泰伯》中“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们盼望着,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能卸下那幅复仇的恨凝成的沉重的面具,揭开谜底,吐露真言。本文把目光投向了哈姆雷特生命的最后时刻,采取文本分析的形式,探究不同世界观指导下人们对于死亡的反映和理解,探讨了哈姆雷特在其生命的最后时刻思索着什么,又揭示了什么。  相似文献   

12.
韦旭东 《语文学习》2023,(11):72-73
<正>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历来注家对“羁鸟”释义基本无二,认为其指“笼中鸟”。近来有研究者认为,古代诗文中以“羁”字形容鸟的诗句中,“羁”字表示羁旅、孤独义(李繁贵《“羁鸟”不是“笼中鸟”》,《语文学习》2022年第4期)。此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失之片面,故撰文补正。  相似文献   

13.
《论语·季氏将伐颛臾》中有“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句子,其中的“故”,有的注本释为“所以”。(江夏主编《文言文译注评释》)《语文月刊》1996年10期《(论语·季氏>篇“故”字试解》一文,认为此“故”不能释为“所以”,应训为“则”。  相似文献   

14.
《论语说》是苏轼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但一直以来因为散佚使得世人难以窥见其面目。现在有幸通过近人辑佚的相关材料,可以看出《论语说》的基本面貌。它明确融佛、道于儒,阐释一些儒学概念;解说中辨析烛微,不为尊者讳;用学者兼文人的眼光审视《论语》,校正了许多错误,拉近了经典与现实的距离,为经典的阐释方式带来许多新奇。这自有其学术史上之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与朱元思书》:“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课本对“好鸟”未作注释,而在译文中仅将其释为“好鸟儿”。乍看似乎亦妥,但以词训词,却使人感觉到有些牵强。华中工学院出版的《高中  相似文献   

16.
人教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教材,围绕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圈,以学会交往为主题,包含四个单元的内容,分别是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和交往艺术新思维,其教学目标可归纳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增强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培养良好的交往品德,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怎样才能实现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呢?途径多种多样,其中,学习《论语》,用《论语》的智慧教学便是有效途径之一。著名学者傅佩荣认为,"古人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今人半篇《论语》可以护一生!"国学大师南怀谨说:"《论语》是一本立身、修身、处世的宝典……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是故加曲解,就能认识到其中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  相似文献   

17.
子路和冉有问孔子同样的问题:“闻斯行诸?”孔子一批驳一鼓励,并解释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见《论语·先进》)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每一个老师亦应三思进退,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相似文献   

18.
<正>都说掩卷深思,可我思索着总也不愿意掩卷。我依然小心翼翼地用心灵朝圣般地去触摸《论语》中每一个被古代先贤焐热过的文字,一遍又一遍地去接受它的洗礼。坦率地说,我不是第一次读《论语》。记得在2003年的时候,因为"半部《论语》治天下,一篇《周易》定乾坤"这句话,我对《论语》产生了好奇,信誓旦旦地买了《论语》精华本。记得当时翻看了不到30页,我的好奇连同一丁点的鸿鹄之志,被满眼的之乎者也  相似文献   

19.
一 《论语·先进·侍坐》载:“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对其中孔子两句话的理解,第一句没有分歧;而“毋吾以”则历来有争议。 魏何晏(等五人)《论语集解》引西汉孔安国传(注)云:“孔曰:言我问女(汝),女无以我长故难对。”①尽管“孔安国为《古论》作传,《史》、《汉》无文,何晏《集解序》始吉安国为之训说而世不传,而《集解》颇引孔《传》文,未说其所自出也”,但何晏《论语》集解“魏初已有其书”,②这无庸置疑。我们认为:此“孔传”虽难于肯定为西汉孔安国所亲为,但视为汉代还流行的一种古注当不成问题…  相似文献   

20.
关于哀牢王国的主体民族问题,明代董难《百濮考》问世以来,争论不断。近年来,许多学者通过国内外的实地考察,认为泰缅边境的克伦人就是哀牢人的后裔。克伦人与史载的哀牢人习俗都具羌濮和越人的特征,故可推断哀牢主族应为濮越融合的僚人,即"鸠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