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北京图书馆在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百年之际,举办了《北京图书馆馆藏周恩来文献展》,其中有一部珍贵的《二十四史》引起了参观者的普遍关注。这就是邓颖超同志捐赠的周恩来总理藏书线装本《二十四史》。 1981年8月26日北京图书馆接到了国务院值班室赵茂峰同志的来函:北京图书馆: 遵邓颖超同志的交代,将周总理用自己的工资买的一部线装  相似文献   

2.
198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一、二、三版上登载了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长篇回忆录《学习继承周恩来总理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篇文章从座谈、撰稿、再座谈征求意见到定稿反复了好几遍。文章史料翔实,读来亲切感人,勾起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情思。  相似文献   

3.
珍档点击:午饭和群众一起吃历史上的11月,有什么故事值得我们回味?跟随档案记录,我们的目光停留在1958年的11月26日。那天,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陪外宾参观应城红旗人民公社。应城市档案馆至今保存着当年的照片,一共58张,均为黑白照。今年10月15日,记者到访应城。查阅当年《应城日报》报道,翻看《应城文史》第二十五辑,以及听亲历者金正纯口述,发现一张周总理和群众吃饭的照片,背后细节颇为感人。周恩来总理到应城那日,参观内容大致为:  相似文献   

4.
周总理与《参考消息》报──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卫广益周恩来总理生前为把《参考消息》报办成毛泽东主席要求的“天下独一无二的报纸”,倾注了很多心血。根据毛主席的倡议,中共中央决定《参考消息》从1957年3月1日起,由刊物型改成报纸型出版,并把阅读对...  相似文献   

5.
难忘周总理对记者的关怀金凤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00周年。作为人民日报记者,我有幸就近观察和接近过周总理,最难忘的是周总理关心人、爱护人、吸引人的人格魅力和高尚情操。周总理青年时期担任过《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1920年赴欧洲学习时又当过天津...  相似文献   

6.
简讯     
为纪念今年3月5日周总理八十诞辰,省图书馆举办了《纪念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八十周年馆藏书刊展览》,于3月4日正式展出。这个展览共分敬爱的周总理为共产主义事业光辉战斗的一生,敬爱的周总理专著、专文、报告、声明、讲话和题词,爱敬的周总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世界人民深切怀念敬爱的周总理等四个部分。展览通过书刊和图片,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周总理从“五四”  相似文献   

7.
董仲舒 《湖北档案》2014,(12):37-39
翻开中国新闻史,人们不能忽略一个名字——钱嗣杰,原新华社摄影部高级记者,一位曾当过毛泽东主席专职摄影师的老人.从1946年参军拿起照相机的那刻起,他的名字就与新中国的风云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解放军下江南》、《朝鲜停战谈判签字》、《周恩来总理出席万隆会议》、《毛主席畅游长江》、《邓小平副总理访美》等,透过他的镜头,人们看到了共和国的风云历史,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伟人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伟人周恩来》出自著名的意大利摄影师乔治·洛蒂之手。从拍摄所取的略仰的角度和他为这幅照片选定的标题中,不难看出他对周恩来总理的敬慕。1973年1月9日,周总理从所住的医院乘车到人民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意大利外交部长梅迪奇等外宾。随同梅迪奇外长访华的意大利《时代》周刊摄影记者乔治·洛蒂,在其它摄影记者们抢过镜头之后,周总理正要起身请梅迪奇外长到宴会厅赴宴之时,提出要为周总理拍照的要求,周总理欣然同意了。这当总共不过两分钟的时间,而且就在那不到两分钟的时间里,周总理还向左转过身去同工作人  相似文献   

9.
王正木 《航空档案》2011,(12):66-69
1973年3月下旬,英国在北京展览馆举行工业技术展览会.英驻华大使邀请周恩来总理参观,并向周总理表示,他们在闭馆休息时间专门为总理开馆,总理接受了他们的邀请,但告诉英国大使,他很忙,为了节省时间参观时带我国专家介绍.  相似文献   

10.
新年假日,一股缅怀周恩来总理的激情促使我从书架上找到了《五洲的怀念》一书,重读了外国记者在周总理逝世后所作的有关报道。我除了重新领略到各国朝野对周总理的爱戴心情之外,体会到了西方记者在报道世界重大新闻时所表现的长处,他们比较能吸引读者和感  相似文献   

11.
我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贵刊思想解放,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给我们的工作以很大的启迪。我们报社许多同志也与我一样,对贵刊特别偏爱。在1989年经费紧张的情况下,订阅贵刊仍是人手一份。近读贵刊第11期《甘当一只勤于耕织的蜘蛛》一文中写到“1966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阿富汗、罗马尼亚、阿尔及利亚和巴基斯坦。这是周恩来总理伟大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出国访问。”还说“这是周总理  相似文献   

12.
1988年2月12日人民日报的一、二、三版上登载了周总理身边工作人员撰写的长篇回忆录《学习继承周恩来总理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一文。文章史料翔实,读来亲切感人,勾起了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情思。连邓颖超同志看了也高兴地说:“这篇文章写的不错。恩来的许多精神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然  相似文献   

13.
今年1月8日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纪念日;3月8日是河北省邢台地震45周年纪念日。在这泪飞化作倾盆雨的特殊时刻,本刊特地发表柴天禄同志珍藏的45年前在邢台地震灾区所拍摄的几幅照片及当时写下的一篇日记,以志纪念。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后,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立即赶赴灾区视察和慰问。柴天禄同志当时身为北京军区《战友报》特约记者,他奉命全程跟踪采访了周恩来总理在灾区的视察和慰问活动,并在地震灾区连夜写下了这篇纪实性日记。日记和照片真实地记录了周总理在灾区视察、慰问的生动感人的情节。  相似文献   

14.
刊首语     
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一百周年。在十年浩劫中,周总理对林彪、“四人帮”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出版战线也极力抵制、反对“左”的干扰。特别是1975年他病重时,仍念念不忘出版工作,批示了《关于中外语文词典编写出版规划座谈会的报告》。这一重要文件的贯彻实施,改  相似文献   

15.
1956年我国在周恩来总理的领导下制定了十二年科学发展远景规划,其中有一项就是《甲骨文合集》。也就是在这一年,周总理下了条子给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同志,杨秀峰同志打电话给复旦大学党委书记杨西光同志,要调我来。我的爱人当时在上海师范学院工作,我的学生裘锡圭刚刚毕业又考上我的研究生,也一道调到北京历史所来。  相似文献   

16.
周恩来总理逝世至今已经28年了。当年在周总理病情危重之际,笔者受中央之命,起草了总理的讣告和悼词。总理病逝后,又与李鑫同志一起,对讣告和悼词初稿进行了修改,并列席了中央政治局讨论这两个文稿的会议。亲眼目睹了党中央在总理丧事问题上同“四人帮”进行的斗争。周总理病情  相似文献   

17.
伯延,是位于太行山麓的河北武安的一个普通小镇,最近,这个普通的山区小镇正在因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的热映为人们所关注。影片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的1961年5月,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扑身来到伯延这个地方,就集体食堂等问题进行实地调研的情况。当时主持全国政务的周总理,放下"日理万机"的国家事务,在一个穷困的山区小镇(当时称为武安县伯延村)连续吃住四个昼夜进行实地调研,为广大观众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和冲击。我们在感叹于总理亲力亲为亲民的同时,也产生了到伯延探寻当年总理足迹的强烈冲动。  相似文献   

18.
1976年打倒"四人帮"以后,在怀念伟人的晚会上,多次听歌唱家郭兰英、王玉珍、王昆等在唱《绣金匾》第三段"三绣周总理,人民的好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人民怀念你"的时候.台上台下总是声泪俱下.为什么呢?除了周恩来总理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久经考验的卓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些政治评价之外,主要在于总理的人格魅力.正像著名作家韩素音女士所说:"再过一百年、二百年.有很多出名的人.人们都不记得他了.但是大家都会记得周思来,全世界都会记得他."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总理离开我们整整十年了,但他的伟大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却永远不会消失;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尤其是对电视事业的关怀,对电视记者的教诲,都历历在目,好象事情就发生在昨天。周总理给我上的第一课我在学生时代,听了不少关于周总理的故事,虽然都是耳闻,但在我的心目中已经形成一个概念——周恩来同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一九六三年,我刚到电视台不久,领导突然交给我一项任务,让我配合老记者李华同志拍摄周总理欢迎班达拉奈克总理的宴会,我真是喜出望外。因为刚从农村回台,连衣服也没换就风尘仆仆地去了人民大  相似文献   

20.
1959年6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亲切接见参加全国档案工作先进经验交流会的一千多名代表,在与时任国家档案局局长的曾三等档案干部谈话时说:“你们档案工作人员要学习司马迁,当司马迁”,要求档案工作者要像司马迁那样,利用档案,研究历史,编修历史,为国家的档案和历史研究做贡献.曾三把周总理的指示传达给与会代表,与会同志深受教育和鼓舞.会后,曾三还分别写信给郭沫若、吴玉章等史学大家,向他们转达周总理的指示,并请教相关问题.郭沫若回信说,“我倾向于认为司马迁曾经是一位档案工作者”.吴玉章也认为,“司马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天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档案工作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