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吕政轩 《文化遗产》2014,(6):147-150
内容浩瀚丰富,类型异彩多样的陕北民歌,在它的产生、流传和演变过程中,吸纳、消融和积淀了丰厚的陕北地方文化.其文化价值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语言文化价值,民俗文化价值,历史文化价值和山川风物文化价值.也正是陕北民歌蕴含着如此丰厚的文化价值,陕北民歌的产业化发展便大有可为.如:陕北民歌的图书、音像出版产业,陕北民歌的演出、影视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2.
王茜  张晨阳  姚崇 《新闻世界》2014,(11):143-145
陕北民歌,作为陕北文化中源远流长、传播广泛而又长盛不衰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这其中,酒曲这种风俗小调因其广阔、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具有十分鲜明的社会功能。从人的社会化的视角深入分析酒曲的精神内核,从儿童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层面),情感交流与互动(情感层面),伦理道德观念内化后的实践(行为层面)递进式地呈现社会化的过程,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酒曲文化的功能和当地民众对酒曲文化的认同与情感内化的过程,为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记忆的根,是民族文化的魂,是捍卫国家文化主权和维护国民文化身份的基本依据。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培育民族精神、建设先进文化、全面推动人类文明对话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所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最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4.
陈楚桥  张燕 《今传媒》2016,(2):146-147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一项十分重要的也是基础性的工作就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各种文化形式发展的基础,任何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应该得以珍视、保护、传承.复州皮影戏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复州皮影戏的保护和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笔者在调研走访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复州皮影戏的传承和发展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河南民歌口述档案是我国民族民间传统音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原地区历史文化发展的活化石。但是,这些珍贵的"活态"民歌档案资源,如今因非遗传承人断层、传承方式落后和民歌地域特征消退等诸多原因,变得已经非常脆弱,亟待进行抢救性保护和发掘研究。针对这些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河南民歌口述档案的传承保护策略和具体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表现形式和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传播先进文化职责的图书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状况,重视和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明确图书馆的保护职能,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质,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监督管理,科学、客观地对其进行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7.
日前,陕西公布了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及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王建领为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民谚代表性传承人。目前,陕北民谚已被文化部办公厅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作为陕北民谚传人,现任陕西省档案局馆长王建领长期以来致力于陕北方言文化的收集整理研究传播,以笔名王六出版有120万字专著《把根留住·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再版时更名为《留住祖先的声音——陕北方言成语3000条》,在前言《听陕北话,听见古代》中,他写道:"陕北人不经意间挂在口头上的方言,其实正是生命状态下的古代词汇孑遗,""陕北方言孤岛之沉积岩,不但处处折射出中华文明之发展轨迹,或许还能为我们找到破解中华文化基因之钥匙。"让我们跟随陕北话的雄沉韵趣,走进那方水土,那方人,领略陕北方言之美!感悟中华文化之美!  相似文献   

8.
付潇 《黑龙江档案》2013,(4):102-102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既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又是最宝贵最直接的记忆资源,它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文化展现和继承的媒介与载体;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又是文化发展与传承的产物,其本身即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从档案工作的角度来说,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是一个地区历史进程中风土人情的体现,是当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文化结晶,它凝聚了中国千百年来的历史,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与现代审美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直接导致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断层。由此,对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迫在眉睫。本文探讨了应用现代声像技术开展非物质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希望为传统音乐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该项目在调查、研究、保护、传承及申报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录音、录像、照片、电子文件、实物等材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我国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历史记录,在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发掘民族文化资源、研究各民族历史,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10月,国家档案局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列入第一批国家基本专业档案目录,并要求中央国家机关专业主管部门应根据本目录会同国家档案局负责编制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在国家出台相应制度前,各省级专业主管部门可会同省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编制本地区的专业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本文结合近年来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管理的一些经验和做法,就非物质文化遗产文件材料归档范围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同行探讨,也为各地编制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档案归档范围和管理办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在社会变化和历史更迭中,人类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图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是指由历代沿传下来的具有独特民族艺术风格的图案,是一定时期内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发展展现,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逐步融合,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如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己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通过分别对新媒体和民俗图形进行分析,并对两者融合模式的传播进行策略探究,提出了多维度传播等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2003年第32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世界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热潮。我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长调民歌是蒙古族最具代表性的音乐文化形式。2005年,中国和蒙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项目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推动中蒙两国人民的交流、了解、信任和友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跨境民族进行联合申报共同保护的示范性项目。直至2021年5月为止,我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34个项目中,蒙古族长调民歌是其中仅有的两项与其它国家联合申报、联合保护的项目之一。成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对于蒙古族长调民歌的有效保护产生了历史性影响,影响所及不仅仅限于中蒙两国之间。2020年12月正值中蒙两国联合申报成功15周年之际,对联合申报过程进行梳理分析有助于总结联合申报的经验、抽离出联合申报的基本规律,甚至总结出我国与他国联合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中国经验",进行提炼和推广后,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和保护的能力。本文依靠大量的文献解读和亲历者的口述,还原了中蒙两国联合申报蒙古族长调民歌的过程,梳理各种事件背后的成因,抽离和分析出联合申报成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功经验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消失的教训都表明,加强传承人档案管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是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的核心和关键.深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概念、内容、特点、地位、作用及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档案的定义 目前,传承人的概念得到较多认同的是祁庆富所言,“在有重要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过程中,代表某项遗产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掌握杰出的技术、技艺、技能,为社区、群体、族群所公认的有影响力的人物”.  相似文献   

15.
沙爱华 《湖南档案》2013,(12):32-33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和理解也不断的深化。根据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有形的、可见的,如历史建筑、文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代传承的,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与文化空间。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档案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档案是人类文化与文明发展的产物,对于文化的记录、传承、研究和保护、具有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收集、保管与利用工作,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最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的文化精华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动力,传承并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特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是构建和谐文化的基础,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价值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以人为本精神与"和合"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价值体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李英 《档案管理》2012,(1):80-82
自从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后,全国不少地区都积极申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的档案资料,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传承、创新研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给档案管理部门带来一定挑战,如何根据非物质文化档案的特点,顺利实现档案建设与管理,已成为研究的一个课题.1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必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指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有关的那部分档案,即所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道具、实物等,以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保护过程中形成的文字记载、声像资料等.对于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遗产项目,其档案还应包括与"申遗"工作有关的一系列档案文件材料.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其地域性、传承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点在信息传播上有其独特的规律和要求,通过报纸和网络文本揭示现状与问题,探讨这些特点、规律和要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还对文化类信息的传播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过程] 以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37个项目作为研究案例,通过慧科数据库检索2014年度关于这些项目的新闻报道,在对这些报道进行计量分析和内容分析的基础上,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主体、渠道、内容、方式等,阐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现状与问题。[结果/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存在着严重的冷热不均的状况,信息传播的模式基本以单向的线性模式为主,信息传播的内容和形式都比较单一,受众的互动和参与程度都比较低。针对这种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宝贵精神文明的传承,是人类文化多样性和谐发展和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基本保证。作为人类文化库的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时代信息的积累,更是社会发展积淀而约定俗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传播和保护,成为传媒领域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