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及城市地区人口密度大,目前我国的应急救援队伍以人民军队、人民武警、人民警察为主力,在已知的灾害救援实践中存在不足。通过对新闻报道的梳理可发现,在遭遇地质灾害时,应急救援队伍到达灾害核心区域需要一定的时间;在遭遇气象灾害时,非专业救援力量不足;日常化防灾培训及防灾意识不足。应急志愿者队伍能够有效地对上述三个问题加以补充,在灾害发生后第一时间自救、互救,在专业救援技能不必需的灾害中提供外援服务,在日常工作中开展防灾意识、减灾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微博已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新闻报道的重要平台。本文以2021年"7·20"河南暴雨灾害为例,选取传统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市场化媒体"澎湃新闻"以及气象领域的自媒体"中国气象爱好者"三种不同类型的媒体在"7·20"河南特大暴雨期间的微博报道为样本,结合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信息来源、报道方式以及新闻议题框架这三个方面进行分析,探究微博在气象灾害新闻报道中的特征及其报道框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不同媒体对于突发气象灾害的微博报道框架呈现显著性差异,形成了联动互补的传播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灾害主题公益广告社会背景的研究,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所发生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对公益广告在防灾减灾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重点研究近几年我国灾害主题公益广告的发展情况,指出了灾害主题公益广告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期能够引起广告工作者的关注,提升公益广告的设计制作水平,进一步发挥公益广告在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天气事件的不断增多,各类气象灾害和林火、矿难等突发事件频繁发生,造成损失越来越重,为提高气象保障在防灾减灾和应对突发事件中的效率,伴随着现代科技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的天基、空基、地基的综合观测手段越来越多,观测范围不断扩展,观测网格越来越小,时间间隔越来越精密,导致雷达、卫星云图、天气图等电子气象图像的存储量越来越多,气象图像电子档案的管理日益复杂.因此,本文针对黑龙江省气象图像电子档案的存储和管理问题,对气象图像数据技术、图像压缩、图像加解密、图像存储等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探讨,其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查询和应用气象图像数据,满足灾害性天气分析和预报的时效性需求,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网络传播在突发性灾难事件的新闻报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够快速、便捷、第一时间反映事件的发展变化,随时更新新闻内容,可谓报道突发性事件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6.
针对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预警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湖北潜江市气象局开展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及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该体系由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应急决策管理系统、5G云广播信息传播系统三大系统构成,实现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系统与应急管理系统的快速对接,做到了“风险预警,靶向发布”,能有效减少预警信息覆盖面盲区,从而提升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切实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气象灾害预警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以"灾后报道"代替气象灾害预警报道,对干旱、冰雹等一些持续性、突发性的气象灾害预警报道不够完善的现状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杨晋辉 《青年记者》2016,(25):16-18
气象报道是什么 生活中,人们眼中的气象报道就是在家时常看的电视天气预报、乘车时常听的与出行有关的天气话题、刷手机时屏幕上常出现的与气象相关的各种资讯……实际上,气象报道还包括在各种媒体平台传播的天气、气候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象科普知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和气象事业发展动态等多种以气象为主题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一个气象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统计显示,10年间中国因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逾2万亿。当不可抗拒的灾害发生时,提前半小时的准确预报和实况报道都可能避免巨大人身及财产损失,中国气象频道对灾害性天气的现场直播报道,能在第一时间向后方有关部门传输重要的灾情信息,为抗灾防灾抢得先机。但是灾害性天气现场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一是节目制作环境特殊,二是偏重于指导防灾抗灾工作。还直接导致对现场直播技术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气象影视作品是社会大众了解气象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气象科普宣传的重要方式,是气象部门向社会公众展现工作的重要渠道,是提高人民群众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重要手段.气象信息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特殊的表达性,气象影视要想做到以人为本、贴近生活,就必须对气象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和处理.而动漫作为非语言符号传播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发展日益迅速,影响力日益扩大,利用动漫的形式进行气象科普的宣传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
杨战明  王宇飞  林凌 《今传媒》2020,28(1):23-24
全国各级气象部门紧跟媒介发展趋势先后开通了气象官方微博,不断扩展气象信息的发布渠道,以此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气象官方微博发展至今,集受众知情功能、信息传播功能、舆情导控功能、民意互动功能、科普宣传功能为一体,丰富完善了公众气象服务的内容和手段,提高了防灾减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兰台世界》2015,(Z4):66-67
<正>近年来,我国城市发展迅速,然而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却显得尤为脆弱。天气灾害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加强灾害性气象档案建设工作对于气象部门来说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方面,通过对大量灾害性气象档案的收集、整理、提炼,可以获取珍贵的灾害情报,此举可以有效发现受灾地点、时间的规律性,从最大程度上做好防灾减灾的准备工作,尽可能减少损失。另一方面,在总结出气象灾害发生规律以后,可以有效地做好气象信息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近几年青岛防雷工作,分析总结了青岛市气象防雷中心在强化防灾减灾、推进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取得的经验。  相似文献   

14.
董媛媛 《新闻知识》2006,(12):35-37
所谓灾害,即指由某种不可控制、难以预料的破坏性因素引起的、突然的或在短时间内发生的、超越本地区防灾力量所能解决的大量人畜伤亡和物质财富毁坏的现象。灾害具有突发性强、可预知预防性低、损害性大、对外援依赖性高等特点。1灾害报道,顾名思义,就是以传递灾害信息为题材的新闻报道。灾害报道的新闻价值转变由于灾害报道内容的特殊性,我国新闻界曾经对其采取了审慎的态度,表现在具体操作上就是“报喜不报忧”,对灾害题材或弃置不用或借以讴歌“人定胜天”的革命战斗精神,这一阶段主要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前,媒体判断灾害事件有无新闻…  相似文献   

15.
信息,必须要快 由于灾害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当灾害性事件发生时,人们接触媒体的首要目的就是及时获取有用的信息,判断灾害可能对自身造成的影响,从而采取措施来应对.而信息的时效性越强,新闻报道的价值越高,对于化解情绪、稳定人心和应对灾害的意义也就越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宁波网的全媒体记者队伍已经逐渐成为一支战斗力强、反应迅速的新闻队伍.而多次突发事件报道的经验积累,使得网站采编发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具备了快速应对类似台风"海葵"等灾害性事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是首部全面反映我国气象灾害史的历史书,又是我国开展灾害研究,指导防灾减灾的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性工具书。经过三年的努力,灾害大典辽宁卷已付梓出版。  相似文献   

17.
突发性淫秽信息对社会产生极大的危害.本文通过借鉴传播学相关理论,解析突发性淫秽事件信息传播机理,并结合淫秽信息特点和传播规律提出处理突发性网络淫秽信息的管理对策,以减少突发性淫秽色情事件的信息传播给公众带来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8.
应急准备文化是一种"居安思危"的预防性灾害文化,加强档案部门应急准备文化建设可促使人们形成档案应急准备的理念和价值观,增强人们防灾减灾的意识,对提升档案部门应对档案工作中各类灾害事件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气象新闻指媒体传播的天气、气候变化或气象事业发展、变动的事件或信息。在我国,气象新闻报道经历了从“天气预报”到“气象新闻”的转变,气象新闻在媒体上由配角成为主角,由当初无足轻重的服务性信息变成重要的新闻品种,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过程。随着气象信息在人们生活、工作等方面占据日益重要的位置以及受众对气象信息需求的增大,气象新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建国以来,灾害现象每年或大或小都有发生,这一时期,我国依旧延续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形成的系列防灾减灾先进思想,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和完善了若干防灾减灾思想理念,持续把防灾减灾作为国家发展事业的关键。本文以建国以来我国防灾减灾思想为研究对象,对中国共产党防灾减灾思想在主旨追求、救助措施、价值理念、实施机制等方面进行四维透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