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天文宇宙     
正西藏ASγ实验发现超高能宇宙线加速候选天体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国内12个合作单位及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等16个日方合作单位联合,开展西藏中日合作ASγ实验。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 Astronomy。西藏中日合作ASγ实验位于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始建于1989年。2014年,中日合作ASγ实验团队在原有的宇宙线表面阵列的地下增设了创新型的地下缪子水切伦科夫探测器(4500平方米)。合作团队利用我国西藏羊八井ASγ实验阵列,在国际上首次发现距地球2600光年的超新星遗迹SNRG106.3+2.7发射出超过100Te V(100万亿电子伏特)的伽马射线。此次重要发现是中日合作双方30年持之以恒的创新结果。  相似文献   

2.
宇宙天文     
<正>西藏ASgamma实验发现迄今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玛射线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宇宙线研究所共同主持的西藏羊八井ASgamma实验发现迄今为止最高能量的宇宙伽玛射线。研究成果发表于Physical Review Letters。这些宇宙伽玛射线来自蟹状星云方向,能量高达450TeV(4.5×10^14电子伏特),比此前国际上正式发表的75TeV的最高能量高出5倍以上。这标志着超高能伽玛射线天文观测进入到100TeV以  相似文献   

3.
自从上世纪20年代宇宙线被发现以来,其起源问题一直为人们所困惑.这一未解之谜也因此被列入21世纪11大科学难题之中.在宇宙线起源的探寻中,不受磁场偏转影响的中性成分(如光子和中微子)很自然的成为宇宙线源头的信使.此外,通过测量受磁场影响微小的高能(>50 EeV)带电粒子,也可以获取源的信息.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γ天文学取得了巨大成就,并有望破解世纪之谜.为了提高地面探测器的观测能力,发展宽视场和高灵敏度的巡天扫描探测手段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位于我国西藏羊八井国际观测站的两个实验所采用的正是这种大气簇射的测量方法,它们分别是中意合作ARGO实验和中日合作AS_γ实验.为获得更高灵敏度,我们提出了在西藏羊八井建立集5种探测手段于一身的大型复合实验阵列(LHAASO).本文对宇宙线观测的发展历程以及前景做了详细介绍,在后半部分对LHAASO的物理背景和实验方案进行了详尽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学基金》2007,21(4):234-234
经过历时50多天紧张的调试,由中国科学院高能所研制的超高能中微子望远镜(CRTNT)第二台样机在西藏羊八井投入试运行,并于2007年5月观测期间成功与中意合作ARGO全覆盖地面探测器实现了联合观测,获得第一批宇宙线事例,标志着用于超高能中微子探测的宇宙线大气契伦科夫及荧光望远镜研制的成功。  相似文献   

5.
1977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教授访问了日本宇宙线研究所,自此宇宙线研究所开始了与中国的交流。这一年正是中国逮捕“四人帮”的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留下的后遗症还很严重。张文裕所长以严厉的口吻讲述“四人帮”如何搞破坏活动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中国的科学研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远远落后于世界,为此他强烈希望和日本开展学术交流。张文裕教授年轻时曾经留学美国,在因发现正电子而获得诺贝尔奖的安德逊教授的实验室学习云雾室技术。他在1955年建立的云南省落雪山宇宙线观测站(海拔3200米)指导宇宙线研究工作,培养了许多科研人员。1973年,原子能研究所的一部分独立出来成立了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张文裕教授担任第一任所长。云南宇宙线观测站的全部科研人员转到了北京新建的高能物理研究所,此后该所成为中国宇宙线研究的中心。宇宙线研究室由乳胶室、空气簇射、气球、x线、模拟等研究小组组成,主任由霍安祥担任,科研人员大约有50。  相似文献   

6.
今年是宇宙线发现100周年。本文回顾了宇宙线研究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历程,重点考察了我国早期留学物理学者的前沿工作、云南高山站的建立、宇宙线研究所的拟议和停办、高山乳胶室的发展,并简要论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超高能现象研究和天体物理研究。宇宙线研究在中国的曲折历程是我国基础科学发展的缩影,科学知识扩展的需要是科学仪器和科学机构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7.
《西藏科技》2011,(9):80
北半球台址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在西藏羊八井揭牌落成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落成揭牌仪式于2011年8月17日上午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举行,这标志着目  相似文献   

8.
《西藏科技》2005,(1):F003
西藏大学宇宙线开放实验室是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之一,它依托于西藏大学和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通过多年的建设,在实验设备建设、科研工作和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许多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9.
宇宙线和超高能天体物理是当代基础科学的重要前沿学科。我国和日本在西藏进行的宇宙线合作研究,是当前我国宇宙线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在高海拔的地面可以观测到更多的宇宙线高能粒子,宇宙线研究最好能在数千米高山上进行,而日本没有4000米以上的高山。中日两国的合作研究酝酿于1978年,正式合作从1980年开始。实验基地设在拉萨附近的曲水县甘巴拉山(海拔5500米)上,探测手段是由铅板和X光片组成的量能器,主要记录超高能宇宙线粒子在大气中产生的空气簇射的轴心附近的高能粒子束,进而研究粒子核作用特性和原初…  相似文献   

10.
目前铁乳胶室实验中采用簇射起始点深度Δt≥6.0 c.u.(cascade unit)来区分强子与γ。这种方法的不足之处是大量的强子混入了γ中。本文利用中日合作西藏甘巴拉山铁乳室实验数据,尝试了用簇射起始点深度Δt和级联曲线的半宽度(FWHM)联合对强子与γ进行判选。  相似文献   

11.
自然科学基金与羊八井宇宙线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拉萨西北90 km,青藏公路和铁路旁边,有一个念青唐古拉山护卫下的海拔4300 m的山间盆地,这就是驰名中外的羊八井。它的驰名不仅因为它是我国最大的地热能源基地,也因为它作为北半球最高、最活跃的宇宙线观测基地而受到中外瞩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介绍了羊八井ARGO实验计划即全覆盖式阵列计划的进展状况及其所开展的宇宙线天体粒子物理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西藏科技》2011,(9):80-80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西藏羊八井观测站落成揭牌仪式于2011年8月17日上午在海拔4300米的西藏羊八井举行,这标志着目前北半球台址海拔最高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在西藏自治区落成启用。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李秀珍及科技部相关司局、自治区科技厅有关领导参加了落成揭牌仪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4):F0002-F0002
羊八井宇宙线观测站是北半球最高、世界第二高的字宙线观测站,也是高海拔地面站中规模毋大的一个。它位于北纬30°11′、东经90°53′处,距拉萨市仅90公里。中日合作AS7实验和中意合作ARGO实验是目前两个最大型的实验  相似文献   

15.
西藏大学建立的广延大气簇射实验阵列,采用了中日合作羊八井广延大气簇射阵列数据采集系统的核心技术,对西藏大学今后宇宙线研究学科的人才培养和项目开展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天文宇宙     
正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发现首批"拍电子伏加速器"和迄今最高能量光子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牵头的LHAASO国际合作组完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在银河系内发现大量超高能宇宙加速器,并记录到能量达1.4拍电子伏的伽马光子(拍=千万亿),这是人类观测到的最高能量光子,突破了人类对银河系粒子加速的传统认知,开启了"超高能伽马天文学"时代。相关成果发表于Nature。LHAASO尚在建设中,这次报道的成果是基于已经建成的1/2规模探测装置在2020年内11个月的观测数据。LHAASO是以宇宙线观测研究为核心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位于四川省稻城县海拔4410米的海子山,可以全方位、多变量地测量宇宙线。  相似文献   

17.
网格 Portal 即网格门户,利用主流的Web 技术提供Web界面,方便用户使用并提供网格管理的功能和服务。新一代基于Portlet虚拟组件的网格Portal显著降低了网格Portal的开发难度和成本,实现了不同Portal组件之间的高度兼容和互换,已经成为了新一代网格 Portal 的主流技术。本文在介绍基于Portlet的网格Portal的发展情况和设计技术的基础上,探讨了羊八井宇宙线观测实验的网格Portal 的功能与设计。  相似文献   

18.
西藏是中国地热活动最强烈的地区,地热蕴藏量居中国首位,各种地热显示几乎遍及全区,有700多处。羊八井地热田是我国正在开发的最大湿蒸汽田,地热水特殊的水质引起了业内广泛关注。论文分析了羊八井地热水的金属特征,评价羊八井地热资源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出环境影响控制对策。研究成果将为羊八井在内的西藏高原地区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及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中德亚毫米波望远镜项目,于2010年6月将放置在瑞士阿尔卑斯山上海拔3100米Gornergrat的KOSMA亚毫米波望远镜(口径3米)成功拆卸,并于当年9月运送至亚毫米波观测条件更好的海拔4300米的中国西藏羊八井。目前,望远镜的安装调试工作正在有序进行,预计将于2011年8月采光,进行试观测运行。以该项目为基础所成立的"国家天文台/西藏大学联合天体物理中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西藏大学乃至西藏地区天文学发展的重要科研平台。  相似文献   

20.
1955年10月19日,美國加里福尼亞大学原子研究所所長劳倫斯宣布:这个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在長期研究后,發現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粒子叫做反質子或負質子。反質子是这样發現的:將質子在同步穩相加速器中加速到63億电子伏特,然后用它來轟击安置在加速器中的銅靶。結果產生一对重的粒子一个是質子,另一个便是反質子。反質子在真空中是穩定的,并不自行分裂。但是当它与質子相遇的时候,这一对質子就轉变为一些介子而消失了。有趣的是,1955年初,在意大利罗馬大学的实驗室和美國麻省理工学院的实驗室中,几乎是同时發現,宇宙线作用在照相乳膠上的踪跡中,有的是反質子所造成的。反質子的質量与質子的質量相等(?),而电荷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