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科技博览     
我国首次发现会飞的“恐龙”鸟类起源是国内外古动物学界一直关注的重大科学问题,7月22日,中国地质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该院地质研究所季强博士的一项新成果,在对辽宁义县产出的一块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的研究中,发现这只“恐龙”具有一定的飞行能力。今年春天,辽宁锦州义县境内早白垩纪地层中产出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季强博士等人根据新化石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并正式将其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研…  相似文献   

2.
新闻缘起:最近,中国科学家在重庆綦江县夹关地层发现了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多年来兽脚类、蜥脚类足迹较多,而鸟脚类足迹较少的局面,同时对研究该地区在白垩纪时期  相似文献   

3.
《大众科技》2010,(5):6-6
一个由我国科学家领导的国际联合古生物学考察队在内蒙古发现一件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这件被命名为“精美临河盗龙”的化石被确定为驰龙类的一个新属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为完好的白垩纪晚期小型肉食龙类标本之一。科学家表示,对这一类群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对鸟类起源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新闻缘起:最近,中国科学家在重庆綦江县夹关地层发现了目前西南地区白垩纪中期最大规模的恐龙足迹群。这一发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多年来兽脚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6):668-669
鸟类起源研究是进化生物学领域近年来进展最为迅速的方向之一,但涉及最早鸟类何时出现的兽脚类恐龙分异时间框架问题一直是最薄弱的研究环节之一。似鸟类恐龙化石记录在侏罗纪地层中的匮乏成为某些学者反对鸟类恐龙起源假说的最有力的证据之一。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研究员徐星和侯连海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胡东宇及该校兼职教授、沈阳地质矿产测绘中心研究员张立君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1,(5):586-586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等人报道了发现于我国辽两地区大约1.6亿年前沉积地层中产出的一件小型恐龙标本。研究者们基于这件标本命名了“郑氏晓廷龙”。郑氏晓廷龙重约800克,代表迄今发现的最小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之一。  相似文献   

7.
鸟类兽脚类恐龙起源说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化石证据的支持,而对公众产生最大影响的证据则来自中国带羽毛或者类似羽毛结构的恐龙化石.  相似文献   

8.
《科学中国人》2011,(4):59-59
美国古生物学家在阿根廷发现了距今2.3亿年前的恐龙化石.它们属于一种名为Eodromaeus的新恐龙.这种恐龙外形与始盗龙相似.身长只有4英尺(约合1.3米),颈骨还有气囊,这给兽脚类恐龙最终进化为鸟类增添了更多证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0,(3):350-350
羽毛的起源和演化是进化生物学研究的一个难点问题。近年来在我国中生代中晚期形成的地层中发现的带羽毛恐龙化石为研究羽毛的起源和早期演化研究提供了大量信息,相关研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关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研究员、山东大宇自然博物馆郑晓廷馆长和地科院地质所尤海鲁研究员等.观察和分析了保存于不同种类的恐龙和早期鸟类化石标本上的羽毛形态,  相似文献   

10.
《科学中国人》2007,(8):126
在河南省汝阳、栾川一带,地质工作者新发现了两个大型白垩纪恐龙化石群,并发现至少10种以上不同类型的恐龙。据介绍,在汝阳县三屯乡-刘店乡一带,共发现恐龙化石点30余处。经对其中5处化石残存点进行抢救性发掘,得到了两个新属种恐龙:汝阳黄河世龙和洛阳中原龙,时代为晚白垩世早期。初步研究表明,该地区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在栾川县的秋扒-潭头一带,地质工作者也发现有恐龙化石出露点20余处。在对栾川秋扒乡1号化石点发掘后,发现了小型驰龙类、窃蛋龙类、伤齿龙类等恐龙化石,还有巨型蜥蜴类和珍贵的早期哺乳类动物化石,以及至少4种不同类型的恐龙蛋化石。经权威部门鉴定,目前可以确认,栾川一带至少存在6种不同类型的恐龙。是我国晚白垩世晚期又一重要的、以小型兽脚类恐龙为主的恐龙动物群。  相似文献   

11.
3年前,科学家在一次对内蒙古二连盆地进行的科学考察中,发现一种巨大的兽脚类恐龙化石,经过两年多时间的研究,最终确定这是一具当今世界上最大的似鸟恐龙化石,并把它命名为二连巨盗龙(Gigantoraptor erlianensi)。这一发现,引起世人关注,并被《时代》杂志评为2007年十大科学发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恐龙长羽毛也许是普遍规律,而不是个别现象。 自1996年震惊世界的中华龙鸟被发现以来,人们开始接受,兽脚类恐龙是披羽毛的,这类恐龙后来进化成了鸟类。  相似文献   

13.
按照古生物学家过去的认识,恐龙其实是没有见过草的。恐龙在中生代繁盛,到白垩纪末期全部绝灭,而草是在新生代才出现并繁盛起来。恐龙的主要食物是中生代巨大的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的叶子。最近,科学家在研究印度恐龙的粪便化石时,从中分离出许多微小的硅化结构,他们发现这竟然是草本植物细胞的残迹,难道恐龙吃到了自己绝灭后才出现的植物?这当然不可能,科学家只好修正原来的理论,提出了对草本植物的起源的新见解。他们认为草本植物在8000万年前的白垩纪就已经出现,并迅速扩展,遍布于古大陆上,这就把草本植物的出现时间推前了1500万年。那时…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中国人》2011,(17):34-34
始祖鸟被公认为最原始的鸟类,因此被作为理解鸟翼起源的关键。然而,关于手盗龙类的最新发现对始祖鸟的鸟翼状态提出了挑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报道了一种中国似始祖鸟的兽脚类恐龙。该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先前被作为判断鸟翼的很多特征,  相似文献   

15.
一、背景及前人假说1.恐龙称霸时代与恐龙T/K大灭绝大约在6500万年前的中生代白垩纪至2.5亿年前的三迭纪晚期之间长达近两亿年的时间里,尤其在距今1.9亿年前的侏罗纪以后,恐龙发展到了巅峰。可大约在6500万年前,即中生代的白垩纪末期(地质上简称为K)和新生代第三纪初期(简称为T  相似文献   

16.
<正>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所徐星与其合作者报道了一种生活于约1.6亿年前的具有类似蝙蝠翅膀的小型恐龙,对了解恐龙形态差异性和鸟类飞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代表我国学者在鸟类起源研究方向取得的又一项重要成果。这种被命名为奇翼龙的小型恐龙属于一个名叫擅攀鸟龙类的恐龙类群,这一类群与鸟类亲缘关系非常近,但长相奇特,有着短粗的头,手部  相似文献   

17.
在白垩纪开满鲜花的大地上,许多新型恐龙开始出现,其中以北美洲的霸王龙(又称为暴龙)最为著名。霸王龙只生活在北美洲的怀俄明、蒙大拿及其相邻赫尔沟地区。这类恐龙獠牙利爪,被形容为白垩纪时代最大最残暴的食肉恐龙。但实际上,这种认识是完全错误的。新的霸王龙研究成果表明,霸王龙并非白垩纪的霸主,它其实只是一种食腐恐龙。霸王龙化石之谜 1902年,恐龙专家在美国蒙大拿州首次发现了约6500万年前的霸王龙骨架化石。在这堆化石里,霸王龙的头骨化石显得极为抢眼。其头骨非常庞大,在这颗头颅下面掩盖着霸王龙巨大的口腔。研…  相似文献   

18.
发现甘肃鸟     
甘肃鸟是中国第一件中生代鸟化石,因在甘肃发现而命名。研究人员一直认为鸟类起源于一支长羽毛的小型兽脚类恐龙,甘肃鸟的发现揭开了鸟类进化的什么秘密呢?  相似文献   

19.
Science     
《科学中国人》2011,(13):43
巩膜环和眼眶的多态性阐释恐龙的夜间活动习惯本期封面是一块兽脚类恐龙蒙古迅猛龙(Velociraptor mongolienis)的头骨上眼眶(长达4cm)的特写。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对164种现存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和鸟类的眼睛进行了分析,并判定了其活动模式与眼睛结构的关系。这些动物的活动模式分为白天型、夜间型、24小时中随时活动的无定时型。  相似文献   

20.
科学前沿     
《科学中国人》2012,(11):14-17
Nature最新内容精选新发现:中国早白垩纪长羽毛的大型暴龙类恐龙在过去10多年中,我国辽西地区发现了大量保存有精美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这使科学家们相信羽毛并不是鸟类所特有的结构。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领导的科研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暴龙类恐龙,命名为华丽羽王龙,其化石上保存了精美的羽毛印痕,这是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迄今发现的体型最大的带羽毛恐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