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威利·洛曼是阿瑟·密勒(1915-)的杰作<推销员之死>剧作中的主要人物.本文拟在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主人公的悲惨命运并对其诱导因素进行详细的剖析,最终得出结论这个悲惨而平凡的推销员--威利·洛曼是那个无情的现代社会的牺牲品,而他那破碎的美国成功梦想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典型的现代美国悲剧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2.
《推销员之死》的主题不是批判“美国梦”,主人公威利·洛曼的梦不等于“美国梦”,他的悲剧不是因为社会压迫和摧残而导致的社会悲剧,而是由于性格弱点造成的性格悲剧。《推销员之死》的成功在于淋漓尽致地揭示了一个小人物的真实生活和灵魂而引起人们的共鸣。  相似文献   

3.
刘婧 《考试周刊》2011,(17):36-37
阿瑟·米勒在《推销员之死》中深切关注了小人物的命运,满怀同情地刻画了威利·洛曼在人情淡薄的商业制度下推销生涯的辛酸与无奈,以及最终自杀的悲剧人生。不同于西方商业化、纯娱乐性的戏剧,《推销员之死》对美国主流社会的价值观、社会的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和反思。  相似文献   

4.
除了历史原因外,韩信的悲剧主要是个人性格悲剧,是他居功自傲、拥兵自重、拙于交际、盲目自信等性格决定了他的悲剧命运。他的死是对"性格决定命运"的最好阐释,值得同情与深思。  相似文献   

5.
凯特·萧邦《一小时的故事》是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反映女性问题的短篇小说,小说成功塑造了悲剧主人公马拉德夫人的形象。马拉德夫人的悲剧命运主要表现在:长期处于悲剧之中却麻木不仁;家庭婚姻生活不幸竞不自知;期待的自由生活来临时却猝然而死。男权压制和软弱迟钝的个性是导致马拉德夫人悲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推销员之死》、《动物园的故事》和《晚安,妈妈》中主人公的死都属于自杀,但三人的自杀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舞台意义。各自的主人公以自杀来演绎着自己生命的理解,从他们对生命的不同认识中可以看出西方社会对待生命价值和一种悲剧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7.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成功地塑造了普通大众中的一员威利·洛曼这个悲剧形象。在社会上,他既没有得到服务公司的认可,也没有赢得社会的尊重。在家庭方面,他既不是个好父亲,更不是个好丈夫。威利·洛曼终其一生一事无成,最终以自杀收场,走完了他悲剧的一生。  相似文献   

8.
韦合 《考试周刊》2009,(8):36-37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的一部现代悲剧。其主人公威利之所以自杀身亡.是因为他各个层面上的不合时宜:对整个社会生活环境认识上的不合时宜.家庭教育上的不合时宜,对“美国梦”追求上的不合时宜。以及自身性格上的不合时宜.  相似文献   

9.
明艳 《考试周刊》2007,(39):142-143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被许多评论家誉为美国第一部杰出的悲剧,它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洛曼这个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可以看出,威利·洛曼是盲目信奉"美国梦"的代表,他的最终死亡代表着所谓的"美国梦"的幻灭,而梦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冲突正是导致他不幸悲剧的原因。此外,本剧引导人们重新思考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在纷繁芜杂的世界中找到真正的自我价值。  相似文献   

10.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最负盛名的悲剧。以美国梦作为贯穿全剧的线索,对洛曼一家三代进行分析后认为,美国梦完全是一个虚假的谎言。因此,《推销员之死》不仅描写的是洛曼一家的悲剧,更是美国的悲剧。  相似文献   

11.
这里主要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哈代小说的命运观念。一是其命运观念的来源:他小时候受到来自母亲及祖母方面的重要影响,儿时的种种记忆对他日后的创作影响深远;二是哈代所受的文学教育中,古希腊悲剧占有重要地位,尽管他作品中的命运观与古希腊的悲剧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二者同样具有的浓郁悲剧色彩、人物命运的无可逃脱、浓重的宿命感等等,却都让读者感受到悲戚、痛楚与难以言传的无可奈何和命运极端的不合理;三是追寻哈代小说悲剧命运观念的社会原因:当时的社会黑暗、贫富悬殊,资本主义势力侵入农村,使无数贫苦农民破产,坠入万劫不复的苦难深渊。无法改变的社会现实使得哈代不由得去相信命运,那强大的社会恶势力使他成为一个悲观的宿命论者。  相似文献   

12.
卜巧玲 《考试周刊》2011,(76):45-46
《推销员之死》描写了主人公威利悲剧的一生,威利历来被认为是"美国梦"的牺牲者。本文从女性主义理论的角度诠释琳达的悲剧命运。琳达是该剧女主人公,她是一个"天使型"的家庭妇女,是丈夫的坚定支持者,是家庭的核心支柱,却不可避免地成为"美国梦"的直接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文学评论喜欢从“美国梦”的角度来解读《推销员之死》以及威廉洛曼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命运悲剧,而本文试图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大的文化框架中去重新申视,旨在提出该剧是在本源意义上解读犹太民族存在的符号。  相似文献   

14.
康天刚是骆宾基短篇小说《乡亲——康天刚》的主人公,小说讲述了他为求娶财主女儿,尽快筹齐财主所需要的礼金,迫不得已闯关东的故事。小说主人公康天刚的人生际遇暗含一种无可逃避的悲剧性。本文通过对《乡亲——康天刚》的文本解读,主要探究了隐含在作品中的悲剧精神。这种悲剧精神是反抗,一个人抗击大自然、社会、命运悲剧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极其典型的一部关于梦的悲剧——它以梦为主题又真正具有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6.
齐芳 《考试周刊》2008,(23):214
威利·洛曼是阿瑟·米勒的戏剧代表作<推销员之死>中的主人公,本文从美国的社会环境、社会的价值标准,以及主人公的自身性格等各个角度剖析了主人公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7.
霍小玉与羊脂球悲剧命运的相同之处是:社会地位十分低下;两性关系中的被动处境;故事结局的悲剧性。她们悲剧命运的不同之处是:霍小玉被唐朝严苛的门第制度束缚;遭受李益的始乱终弃;在含恨中香消玉殒。羊脂球受到资产阶级与贵族的冷漠对待;战争对美好人性的践踏;苟且偷生的结局。造成她们悲剧命运的原因有:时代与社会背景;她们自身的悲剧性格;作家的写作态度。  相似文献   

18.
曾文清是中国传统中庸礼让文化的优秀代表者,他的命运是一出彻底的悲剧,他的命运是在他善良与懦弱的性格导向下一步步完成的。成就他性格命运的是社会环境,决定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的是这个社会的文化座标,它是一个与中国伦理本位的传统文化相对立的实用理性主义的文化体系,因此,《北京人》是一出以人物悲剧命运的形式来表现文化悲剧的戏剧。  相似文献   

19.
屈原的悲剧意识是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他在政治上的绝望所造成的。在楚国大厦将倾之际,在个人无法力挽狂澜且又深具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的情况下,坚持美政理想却又不愿同流合污的屈原,其悲剧命运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由悲剧命运造成的悲剧精神是对死的价值的尊崇。屈原超越丧失生存的兴趣且又无价值的死来证明个人的价值取向,寻找与其空虚无意义地活着还不如死得其所的人生出路。他这种为了信念("信仰")而九死未悔的执着精神亦受荆楚原始巫文化(宗教)的影响。笔者认为屈原对于人生出路的思考、宗教的认识是不同于佛教的。  相似文献   

20.
法国当代著明小说家亨·特罗亚的小说《最好的顾客》(初中语文第三册),描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悲剧故事:孤苦伶仃的老人巴罗丹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亲人,为避免死后的孤寂,他给自己买了一套表示亲属关系的花圈,在自己假造的同情中求得安慰。这个故事虽很奇特,但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老年人的凄凉晚景和人与人之间冷漠无情的关系。《最好的顾客》作为一篇悲剧性小说,其主题主要是通过对人物的悲剧形象的刻画和悲剧命运的描述来表现的。那么,这篇小说的悲剧手法是怎样的呢? 首先,小说综合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的方法,直接表现人物的悲剧形象和悲剧命运,巴罗丹一出场,小说写道:“他很瘦,看上去有七十来岁,显得很忧虑,”人物的精神状态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