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英国一个"上层中产阶级偏下"(即没有钱的中产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乔治.奥威尔,由于看清了殖民主义的丑恶和社会不公,很快转向了对共产主义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在西班牙内战中的奥威尔又敏锐地洞察到了自己阵营中存在的恐怖而极权的统治,从此心灰意冷,写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部小说《1984》。在这部享誉全球的小说中,我们除了看到作者花费大量笔墨描绘的一个极权主义达到顶峰的可怕社会之外,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从中见证了亲情与爱情的力量怎样从极权的阴影中坚强地破土而生,昭示着不可磨灭的人本主义关怀。从上述两方面进行讨论分析,试图揭示出人性与希望这一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2.
王娜娜 《文教资料》2014,(29):153-154
《肖申克的救赎》围绕“希望”这一主题,通过具体情节和人物展现出失望中蕴藏希望,希望中坚守希望和希望最终导向自由,“希望”也正是这部影片的价值和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有人定位藏族作家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是一部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土司制度的浪漫神秘的诗化小说,是一部“以诗为史”的具有单纯性、传奇性和混沌性等特点的真正的史诗。小说以麦其土司的统治逐步走向崩溃瓦解——“尘埃落定”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对二十世纪上半叶川康高原土司家族统治生活画卷的描绘,这是这部小说所要表达的全部思想主旨。  相似文献   

4.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美国作家史蒂芬.金的小说《丽塔.海华丝和肖申克的救赎》,在1994年上映之后大获成功,被赞誉为"无冕之王",成为难得的传世经典。这部作品之所以让人震撼和鼓舞,不仅是因为跌宕起伏的剧情,更是因为作品中塑造的各个传神人物语言、行为方式和心理活动折射出的希望与救赎理念激发了观者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相似文献   

5.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大师詹姆斯·乔伊斯(1882—1941)的自传体小说。这部小说主要描写都柏林青年斯蒂芬是如何试图摆脱妨碍他发展的各种因素最终成为一名青年艺术家的故事。通过对斯蒂芬宗教态度的转变进行分析,来揭示其走向艺术与美这条道路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生死场》展现了农民们从自然生死场上“动物般”的生和死,到民族生死场上“生”之意识的觉醒,从而向“人”的更全面解放迈进了一步。作者在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描绘中,体现了对女性人格尊严的捍卫。小说以“印象式”素描,抒情化的语言,自然朴素的形式追求,强化了作品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文化观照  相似文献   

7.
<正>《偷书贼》是一部小说,好莱坞曾讲起改编为同名影片,这是一个在德国纳粹统治下的慕尼黑,几个少年在绝望中求生、成长的故事。读这部小说(影片也值得一看,尽管与小说有些不同),引起了我对自己少年时代的回忆,也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讲述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一切。硬把它说成"阳光灿烂的日子",是误导,也是歪曲,于一部分人也许是的,而大多数人的经历和感受使得他们不能接受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鲁迅小说《祝福》中祥林嫂向“我”打听人死后有无魂灵之事,是本小说重要情节之一,它不仅暗示了祥林嫂不幸的命运,更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封建迷信和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么,祥林嫂在魂灵的有无之间,是希望其有,还是希望其无呢?不少读者认为祥林嫂对魂灵是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  相似文献   

9.
艾丽斯沃克是美国当代杰出的黑人女作家.分析她的小说<我亲人的殿堂>中的生态女性主义因素.沃克通过虚构的文本揭示了自然、妇女和有色人种受歧视和压迫的根源是同样的,即男性统治.在这部作品中,沃克还提供了根除各种形式统治的方法:雏护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保持男性与女性的平等团结以及保护土著文化.因此,从生态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对这...  相似文献   

10.
劳伦斯在创作的第三阶段和最后一个阶段所写的小说当中,经常将自己置于其作品中充当原始性以及无意识的代言人,甚至很多人在他这两个阶段的小说当中读出明显的帝国主义情结,认为劳伦斯是一个鼓吹集权和支持纳粹统治的人。本文通过对劳伦斯后期两个阶段小说的分析,认为劳伦斯是一个关心人类终极意义的作家,在是否走向集权和纳粹的路上,他并没有变节。劳伦斯通过对领袖和原始宗教问题的探索,突出反应了他对人类命运的深层关切。  相似文献   

11.
文章立足于生态女性主义基本理论,分析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小说《使女的故事》,探讨这部小说所体现出来的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关系,用以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以求引起人们对于如何看待女性,以及女性与自然界之间的联系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贵族”与“家奴”这两个藏族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原型意象是解读藏族母语小说《斋苏府秘闻》的关键所在,从文化学的角度看,这部小说浸透了现代藏族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主人公们在两种身份(贵族、家奴)的转变过程,体现出一种“主位”的批判和反思精神。  相似文献   

13.
论《秧歌》     
《秧歌》是张爱玲的一部重要作品,海内外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截然不同,论文力图把这部小说放到后期张爱玲创作努力寻找个人与现实的契合点这一背景上来分析评价。张爱玲在这部小说中以她的独特眼光描写了生活中的“饥饿”现象和“虚假性”,而这部作品的部分情节构成又令人遗憾地陷入了虚假性。《秧歌》虽然有政治环境对作家的影响这一因素,但又不能完全从政治立场的角度来评价它,这部小说基本上还是从人性的立场,从关注平凡人生的立场来创作的。她用一贯的“参差的对照”手法描写了农民的形象。作家在和现实保持距离的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自己的基本立场,使这部小说呈现出复杂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吴组缃小说中“人的异化”主题呈现出多层次性:其对“人异化为鬼”的描绘,达到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对“人异化为兽”的描绘,达到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的批判;对“人异化为物”的描绘,达到对资本主义文化的批判.三者共铸,从而彰显出对“五四”新文学的人道主义精神的秉承和“人的文学”的书写.  相似文献   

15.
回流儿童因求学需求返回家乡,却因各种因素产生放弃学业的想法,究其原因,这或许与回流儿童的“希望”发生变化有关。从教育学的角度看待回流儿童,深入回流儿童的精神世界,关注回流儿童的独特性,形成对回流儿童的教育学理解,可以避免对回流儿童做一些表面的判断。从真实的案例出发,以现象学的研究方式对回流儿童“小强”离校打工与返校读书时的“希望”体验进行深入考察,从而得出其经历了“空幻的希望”“尚未完成的希望”“自我寻求的希望”三个阶段。基于此,教育者要了解回流儿童充满可能性的世界、在教育中营造希望的气氛、保持恰当的教育敏感性和机智,从而给回流儿童以成长的希望,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整全。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翻译小说对我国小说从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变革的影响有四大作用:(1)使中国小说的地位提高,改变了“小道”之说,使读者了解到小说作家在异域地位甚高;(2)使中国小说由“教诲劝诫”向描绘社会人生转变,成为近代小说革命和“五四”文学革命的先声;(3)使中国小说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变得多姿多彩;(4)使中国小说走向现代白话、通俗化。这些作用与当时社会的文化发展、文学的商业化有联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三十年的发展,女性主义叙事学已迎来了新的转折点--“交叉性路口”(“the intersectional future”,Susan S. Lanser,2010)。处于“交叉路口"的女性主义可以与跨越时空的叙事模式互为映照,从而创造出一种叙事学。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带着自身的“交叉性”(intersectionality)社会身份,常用“交叉性”的时空转换叙事手法解剖小说女主人公的“交叉性”多重社会身份影响下的生活状态。用“交叉性”概念解析门罗作品,不仅为描绘“交叉性女性主义叙事”“多维坐标”提供了案例,也为“门罗研究”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家描写了一个试图摆脱悲剧命运却惨遭失败的悲剧人物。作品以其浓重的迷惘和悲剧色彩而成为“迷惘的一代”文学的最高峰。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多年来研究者对《源氏物语》思想意义的不同认识,从伦理、心理、社会分析、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等角度,探讨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笔者认为:《源氏物语》贯穿着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抒发了平安朝文学那种激荡人心的“幽情”、人生不如意的“慨叹”、以及贵族对末日将至的“哀感”,从而透视出贵族行将没落的历史命运。本文还分析了小说中富于原型意义的母题和人物-光源氏。  相似文献   

20.
达蒙·加尔古特的《悦耳的猪叫声》再现了南非种族隔离时期白人女性的个体命运,同时又以个人历史书写的方式映射了南非波澜壮阔的时代变迁。从囿于“女性奥秘”的家庭主妇,到打破“美貌神话”的独立女性,再到屈从父权体系的白人妇女,埃伦在父权制社会的妥协—抗争—妥协揭示了南非白人女性的生存困境。文章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探讨埃伦在种族隔离时期由遵从女性性别角色、重构女性身份认同到追寻自我归属的嬗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