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2 毫秒
1.
王艳红 《现代语文》2009,(12):111-112
朱湘是一位对诗艺深有研究的诗人,他试制的“新格律诗”对中国诗歌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本文就朱湘诗歌音节、格律、内在节奏、情绪、形式等方面分析其诗歌的艺术特征,指出朱湘诗歌的形式特色:音节与格律创新的高度和谐、内在情绪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十四行诗早期的成功实践者。  相似文献   

2.
朱湘诗歌成熟期的代表作《草莽集》典型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的流派特征,而且有自己鲜明的个性。他在中国新诗从自由体诗向新格律诗转型道路上做出了许多独特的有价值的探索,尤其对新诗的形式美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草莽集》中的诗音节和谐优美,形体圆熟美观,严谨而又富于变化。  相似文献   

3.
张召柱 《文教资料》2007,5(34):94-96
朱湘的诗歌向以清新淡雅,平静恬淡闻名,其诗歌的节奏和音韵让他的诗歌充满动感和乐感。这完全归功于他对古典诗词的借鉴的守成观,同时在诗歌的形式和内容上朱湘又做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丰富了中国现代新诗的形式和内容,这种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和诗歌创作上的守成观形成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由此,朱湘诗歌中守成与创新就构成了二律背反的现象。这也是古典的与现代的诗学观对立统一,相互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王灿 《语文知识》2013,(3):92-93
朱湘是现代诗歌史上对格律诗作出过重要贡献的诗人,创造了像《采莲曲》这样富有古典情韵的诗篇,在诗歌中构筑了纯美的世界。但他生不逢时,现实的诸多焦虑使纯美的世界终成为虚无的乌托邦世界,内心的苦楚与焦虑难以释放,最终走向毁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朱湘是一个杰出的先行者也是献祭者。在他的诗歌中有着新月派诗风,对五四白话诗的狂放不羁是一种反驳,纠正了早期白话新诗的狂躁、俗白;同时借鉴中国传统诗风和西方古典诗歌十四行诗的体式,创作新的白话诗。在生活的挫折面前,被逐出时代的主潮,他一步步退缩到个体的心灵世界里。他既有东方孤独的名士风情,又有西方酒神精神的迷醉,是东西文化交流中撞击出来的火花。本文试图从东西方文化碰撞这个角度,在朱湘的诗歌中去寻找导致他死亡的那丝暗影。  相似文献   

6.
“三美”理论(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出自新格律诗派主将闻一多的《诗的格律》,它是新格律诗派追求诗美和创造诗歌新格律的理论主张。《诗的格律》中强调:“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而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棋不能废除规矩,诗也就不能废除格律。”‘之美”准则的倡导,得到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诗人的积极响应,他们努力实践,各自腾挪变化,斟酌创新,创作出大量内容与形式臻于完美的诗歌,纠正了当时诗歌创作语言赤裸到近乎白话,形式自由到近乎散文的不良现象,对新诗发展作…  相似文献   

7.
<正> 朱湘是一位对我国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过重大贡献的诗人。近年来,现代文学研究者开始重视对朱湘的研究,报刊上陆续发表了一些年表、回忆录以及研究论文。《安庆师院学报》一九八二年第一期发表的梁家林、潘延年两位同志合写的《诗人朱湘年表》,比较详尽地记载了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梗概,对进一步研究朱湘有很大的帮助。朱湘一生虽然短暂,但是他创作了大量诗歌,发表在各种报刊上,其中不少诗歌后来没有收入他的四个诗集《夏天》、《草莽集》、《石门集》、《永言集》。朱湘投江  相似文献   

8.
安徽太湖籍诗人朱湘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他以清醒的头脑和强烈的艺术使命感,在维护诗的审美特性和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践。他在创作中注意吸收古典诗词合理的艺术形式,精心创造形式完美的新格律诗;他主张借鉴外国各种诗体经验,努力实现新诗诗体多样化;他积极倡导现代叙事诗,并带头进行创作实践,在借用并改造传统题材、注重人物性格刻画、探索现代叙事诗的结构形式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他为创造新诗的艺术形式、推动中国新诗的健康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新格律诗理论是新月诗派对于中国现代诗学的杰出贡献。闻一多于1926年5月13日《晨报副刊·诗镌))7号发表的《诗的格律》一文是集新月诗派关于新诗格律的主张之大成的一篇纲领性诗论。这篇诗论提出应当建立新的格律诗的任务,而格律化新诗之美学原则就是“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三者的结合。加上饶孟侃、徐志摩、朱湘、陈梦家等人先后的阐述与补充,“三美”理论更加细密和具体,成为中国新诗坛上关于诗歌形式问题的完整而富有说服力的美学理论。艺术以束缚为生,而死于自由。新月诗派把“三美”作为艺术信条,并付诸创作…  相似文献   

10.
朱湘推崇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诗学,讲究诗歌形式的独立与完美,想象的瑰丽与新奇,抒情的自然与真实。他的这种诗学倾向影响了他的翻译选材。在朱译一百二十多首诗歌中,具有浪漫主义倾向的译诗占全部译诗的三分之一左右,具有唯美主义倾向的译诗约占全部译诗的六分之一,两者合计占了全部译诗的二分之一强,体现朱湘在诗歌翻译选材上的浪漫主义与唯美主义倾向。朱湘在翻译选材上的这种倾向反映了他的诗学观对其译诗活动的操控。  相似文献   

11.
他,一个纯粹的诗人,以一颗孤傲的不肯屈就的诗人心对抗世俗的尖利,执着地用他精辟独到的诗思构建自己的诗歌王国;他,一个悲剧的诗人,当他的诗歌化作一股清流给陈旧的新诗诗坛注入一丝活力的时候,他却追随屈子驾鹤西去了。他,就是朱湘。笔者从朱湘的诗歌中不断的解析他所表现出来的努力和坚持。  相似文献   

12.
新格律诗的代表人物徐志摩自始至终追求着诗歌“建筑美”的理想。层出不穷、变化多端的诗体格式,新颖独特、韵味无穷的意象造型和语意空白构筑了他“精神与形体调和的”独特的诗歌“建筑美”。  相似文献   

13.
音乐美是中外古典格律诗歌有别于其他文体的基本特征,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具有同构性。本文具体分析诗歌韵式与音乐调式的组织功能、音乐调式和诗歌韵部的色彩、音乐的转调和诗歌的转韵、调式和韵式对节奏的影响、汉诗"衬韵"与西洋"ab"韵等同构关系,从中外传统诗歌韵式中为新诗韵建设提供借鉴的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5.
在20世纪50年代关于诗的形式问题的讨论中,何其芳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理论.这种现代格律诗理论的提出有着不同于闻一多的初衷.何其芳研究新格律诗有几个参照系,即古典诗歌、民歌、国外诗歌和五四以来的新诗.何其芳的诗歌理论在关于新诗的格律的探索中有着其不可或缺的价值,但运用到诗歌写作的实践中也存在局限.  相似文献   

16.
年轻的朱湘一生只活了29岁,他以杰出的诗歌、散文成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朱湘做人,傲岸特立;朱湘做文,典雅精致。在朱湘短促的文化生命中,最令人动容的却是他的死。朱湘,字子沅,生于屈原的故乡楚地湖南,书香世家,到他时已近破落。1921年进清华大学,1927年赴美留学,1929年回国。关于朱湘的归国,这里还有一段慷慨激昂的故事。据他的同学梁实秋讲,说是在美国留学期间,有一次上课,一名美国教授看不起中国留学生,羞辱中国人是猴子,朱湘闻言拍案而起,厉声怒斥洋教授,并罢课抗议。后来尽管洋教授向朱湘赔礼道歉,但楚人那种傲岸不…  相似文献   

17.
朱湘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力争用复活的旧诗词语灌注的新诗语言系统来恢复古典诗歌的理想形态,他从爱国热情下的文学责任、无苦不成的文学之旅、诗歌的唯美和唯用、诗歌形式的技术化、复古迎外以获今这五个方面建构自己的诗歌理论,其诗歌的试验性意义大于其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湘(1904—1933),字子沅,安徽太湖人,现代诗人。一生致力于中国新诗创作和外国诗歌的译介,积极倡导并身体力行诗歌的“形式美”。1920年入清华大学,在校学习期间,人称  相似文献   

19.
艾青的诗歌形式演变经历了四个历史时期,即自由诗前期(1928年-1941年);自由诗后期(1942年-1948年),新格律诗前期(1949年-1964年);新格律诗后期(1977年-1984年)。每个时期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艾青所提供的自由诗和新格律诗的典型形态具有丰富的弹性和延展性,同时具有情感的自然律动功能,在审美上集自然之美、整齐之美、变化之美于一身。艾青诗歌形式的演变体现了诗歌自身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从根本上说,是由社会历史时代的变革所决定的,它为20世纪中国新诗的形式变迁提供了一面镜子,为中国诗坛提供了自由体和新格律体这两种成功形式的范例。  相似文献   

20.
多种形式的音韵复现形成英语格律诗中的韵律平行,构成规则的前景化,建构了格律诗回环往复的声音模式。韵律平行不只为格律诗带来外在和谐的音乐美,还使声音原本所象征的情与思突出,推动了诗歌情绪的发展,生成诗歌的意象、结构和意义。英语格律诗中平行的韵律是诗歌内在的情与思的旋律,赋予诗歌跨越时代的情感和意义。格律诗人们有意识地使用着韵律平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