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杰克·伦敦的代表作品《荒野的呼唤》和《海狼》以其对动物和人物的描写,揭示了人和动物间的本性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揭露了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社会伦理道德的变化和变化背后的必然性。本文通过对比《荒野的呼唤》和《海狼》中的人物和动物本性,分析杰克.伦敦如何将当时的美国社会现实和文化思想生动地体现于其作品中的人和动物身上。  相似文献   

2.
在俄罗斯独特的自然条件下,生活着各种动物,他们是人类永远的朋友,又是俄罗斯作家文学作品中的永恒主题。作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揭示人与动物朋友相互依存、相互信赖的自然关系。  相似文献   

3.
曾绛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10):120-122
通过对美国著名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代表作———《章鱼》的分析,解说该作品中关于美国进步主义运动以及其中社会改革的描写,揭示这部作品对美国进步主义运动的意义以及作者和作品对同代、后辈作家的创作影响,以此肯定《章鱼》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洪梅 《海外英语》2013,(19):190-191
《耻》是南非著名作家库切的代表作,这是一部以南非后种族隔离时代为背景的作品,通过讲述一对白人父女在南非的生活与遭遇以及遇到的耻辱,深刻反思了后殖民时期的南非该何去何从。不同于以往评论家对库切作品的后殖民解读,论文将焦点放在动物议题上,试图深刻探讨主人公卢里与动物的关系——从蔑视动物到与动物和谐相处,甚至最终成为动物的一员,从而说明人类的最终归宿是尊重动物,关怀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回归本性。在与动物的亲近中,完成对自我的体认。  相似文献   

5.
爱德华·阿尔比的戏剧作品取题广泛,大多涉及家庭、爱情、道德、社会等各个方面。在其作品中,他常巧妙借助一系列意蕴丰富的动物形象,深入探讨人与社会、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并犀利地直面社会问题。从生态理论的视角出发,着重分析阿尔比的代表作《山羊或谁是西尔维娅》中最典型的动物形象——山羊,以揭示其蕴含的象征意义,进一步探讨作者通过作品所展现的人类生存状态,从而深入发掘出阿尔比借助山羊原型隐含在作品中的对人类生态文明日益恶化的担忧以及对生态和谐的期望。  相似文献   

6.
以动物为主角的电影因集中体现其生存状态和折射人们生态意识而成为小众/大众,民族性/国际性的至关重要的话题。美国当下的动物电影运用动物等意象,不仅揭示了美国启蒙理性下科技进步背后的生态危机,同时对启蒙辩证法进行深刻反思:新技术革命下的工业文明的盲目发展使得动物成为试验品和消费品,导致人和动物、人和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疏离、异化和扭曲。动物题材影片集中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价值观,思考了启蒙危机导致的生态困境出路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郭琦 《海外英语》2011,(1):200-201,203
长篇小说《时震》发表于1997年,曾一度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的封笔之作。该小说不仅是冯内古特后现代小说写作风格的一贯传承,更以其深刻隐秘的思想成为著者的一部世纪末"政治预言"。该文作者就小说中所出现的"科技"主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围绕着小说中科技的社会功能这一主题进行研究,探究了科技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结果的存在意义及对人类本性等方面的反作用。同时通过对小说中关键因素进行的关系构建试图探究出小说家冯内古特对人类社会最终出路,做出理性或非理性的抉择,并通过分析小说中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悲观中透着希望"的预见也可揭示出作品中暗含着的深刻主题及作者对于人类社会的人文主义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浪漫主义文学时期,著名作家霍桑的短篇小说《小伙子布朗》是众多小说中出色的一篇。该篇小说通过描写布朗受到内心罪恶的驱使去森林间参加魔鬼聚会这件事,揭示了人的本性本是恶这样一个主题,同时也表现了作家对美国基督教的矛盾看法。在小说中多次用到了心理分析的手法,通过这种小说描写的特点,使读者更加生动的了解了主人公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9.
麻欣 《华章》2012,(36)
作为揭露社会弊端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杰克.伦敦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以及人类本性的探究.《野性的呼唤》是其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探险故事,更是一部寓言.作者以狗暗喻人,从狗的视角揭示人性的贪婪和冷酷.这部作品展现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许多哲学观点和社会观.本文通过分析“巴克”这一角色,略谈杰克.伦敦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美国自然主义小说家弗兰克·诺里斯的成名作--<麦克梯格>的"拜金"主题予以探讨,揭示世纪之交动荡的美国社会中人由拜金狂热所引发的内心空虚和精神苦痛,文章通过对"拜金"的时代背景以及思想根源的挖掘,解析作品所承载的作家对人、社会和金钱间关系的表达意向.  相似文献   

11.
曾被称为“另类”作家的沈石溪,他的作品主角都不是人,而是与人一样生于自然、有血有肉的动物。沈石溪说:“动物小说折射的是人类社会。动物所拥有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和生存哲学,应该引起同样具有生物属性的人类思考和借鉴。可以这样说,我是为生命而写作。” 今天让我们走进沈石溪的动物王国。  相似文献   

12.
杨源 《考试周刊》2010,(28):23-24
《华女阿五》是华裔美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作品,作品中玉雪这个早期华裔美国女性的形象建构和塑造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和作家自身情况的。本文试探分析待作家是如何塑造出这个形象,以及该形象建构所具有的不足之处,以此全面公正对待作家的创作。  相似文献   

13.
五四前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传入中国,当时中国文坛几乎所有作家都知晓弗洛伊德,也都或多或少、或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过弗洛伊德的影响.鲁迅的一些小说,以及<野草>的若干篇章,都于潜意识领域,深入发掘人物超常态的心理因素和精神特性,使其作品在透视人物灵魂方面具有了非凡的深度和广度.创造社作家的一些作品,通过对性的大胆和深入的描写,肯定了人的自然本性,给禁锢人性、扼杀人性的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文学研究会作家周作人、杨振生、王以仁、汪敬熙等人的作品,运用弗氏的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揭示出人物深层次意识中真实存在的心理病变、性苦闷、性压抑和性变态,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人性的本真状态以及封建社会对人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14.
《大瀑布》是美国作家乔纳斯·卡罗尔·欧茨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以阿莉亚的两段婚姻构成两条分明的伦理线,讲述了由此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的伦理混乱的故事。通过对美国社会中各种扭曲的伦理现象的梳理,反映出作者对于伦理混乱的思考以及希冀建立新型伦理观的伦理诉求,体现了欧茨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因此在文学伦理学视域下分析该作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动物之神》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12岁少女艾莉丝·维斯顿在自家经营的马场的一段成长经历,全景式地呈现了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被异化的关系。从生态语言学的视角对作品中的语言现象进行话语分析,可以挖掘出隐藏在文本表层的语言使用动机,深入阐释人物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揭示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单一的价值评判模式对社会生态、自然生态、精神生态的扭曲与破坏以及作者对构建和谐生态社会的期盼与探索。  相似文献   

16.
《檀香刑》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历程中暴力书写的代表作品之一,文本通过对酷刑的描写以及对酷刑实施过程中人物本性的揭露,描绘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暴力世界。莫言以作家的"大悲悯"来雕塑这些酷刑,使作品饱含了某种深层次的审美意味。文章试从暴力美学视角出发揭示作品中暗含的暴力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在《女勇士》和《中国佬》中对文化符号的运用,阐释了其作品中的文化符号并不代表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而是被赋予了指涉华裔群体在美国社会中的族裔身份和揭示与华裔密切相关的美国历史和社会背景的真实面貌的双重内涵。  相似文献   

18.
美国女作家安妮·法迪曼在其获奖纪实文学作品The Spirit Catches You and You Fall Down中以叙事者身份向美国社会讲述了她亲历的一桩苗族病人与美国医生在治疗方法上有巨大分歧的案例,由此引出苗族移居美国后面临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该作品在史学、人类学及医学三个领域都有深刻意义,这对国人了解当代海外苗族/Hmong人的生存状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阿瑟.米勒的几部主要作品,揭示作家对社会现实、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探讨作家作品的社会功能及其作品中反映出的人本主义。  相似文献   

20.
小说《傲慢与偏见》的结局充满了喜庆色彩:最终喜结两段良缘,似乎既满足了读者,也达到了作家的意愿。然而,作家在作品中达成自己的愿望时,真的能够如此轻而易举吗?本文从弗洛伊德“梦的改装”的精神分析角度入手,揭示《傲慢与偏见》结局的具体达成方式与该小说中心思想的不符现象,以及该作品中作家隐藏的另一愿望的达成,从而探讨作家在创作作品时遭受的来自内外界的束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