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鲁迅在创作小说之外,还以多种方式进行了戏剧艺术活动。丰富的戏剧艺术素养使善于"拿来"创新和具有融会贯通艺术悟性的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这方面的艺术感受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的视角来阐释、解读、研究鲁迅小说,可以透视鲁迅小说对戏剧艺术卓有成效吸收的特点和主体原因,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艺术史上所具有的超强的吸收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2.
鲁迅具有很高的戏剧艺术素养,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方面的艺术感受和审美经验融入到了自己的小说创作之中.鲁迅小说与戏剧不仅在精神层面有着某种深刻的粘连,而且在艺术层面也有着直接的关系和众多精妙的契合.文章从鲁迅小说人物与戏剧、鲁迅小说语言与戏剧中的装扮色彩、鲁迅小说的结构与戏剧的内外结构三个方面,分析了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性特征.从戏剧这一非小说艺术视角来透视鲁迅小说,不仅可以获知鲁迅小说所呈现出来的戏剧艺术般的审美效果和新的美学特质,也可以使鲁迅小说的主题意蕴得到新的开掘.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文学的一代宗师鲁迅,写过小说、诗歌、散文、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关于戏剧没有专著发表。但他对现代戏剧艺术进行过研究,对新剧的引进,剧本的创作,演员的角色创造和戏剧的演出等,有着极精辟的见解,考察与探讨鲁迅对现代戏剧艺术的意见,将有助于中国戏剧艺术的创作和戏剧艺术科学的发扬。  相似文献   

4.
鲁迅小说对故事时间的巧妙安排,体现了鲁迅崭新的时间观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并产生了类似戏剧艺术的魅力效应。鲁迅小说以场景与省略交替的戏剧化节奏改变了小说的常规,在很大的程度上体现了作者追求客观、直观、写实的审美理想。鲁迅小说采用现在时的基本时态所表现出来的戏剧艺术特性,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时态功能上的观念。鲁迅小说对重复叙述的普遍运用使其获得了与戏剧在结构上喜用重复手法所创造的相似的审美效果。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社戏》中曾谈到在北京去看京戏的两次受窘的情形,并且从那时起自己就和中国戏剧告了别严但是,鲁迅从小喜爱传统的民间戏曲,后来他在教育部分管社会教育司的工作,戏剧是他必须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了解戏剧剧目,审阅剧本,甚至派人去看戏、调查戏剧演出情况等。鲁迅不能不关心中国戏剧的建设和发展,他对中国现代戏剧艺术的创造和改进曾有过极为精辟的见解户而在鲁迅感情积淀的深处,又有着对中国传统民间戏剧极为真挚的审美意蕴。所以,从1922年写《社戏》,1933年写《二丑艺术》,1934年写《略论梅兰芳及其他》,直到1936年逝世…  相似文献   

6.
鲁迅小说《药》援用了戏剧的结构艺术,具体表现为局部的"锁闭式"、核心的"人像展览式"和整体的"开放式"三种形式。戏剧结构艺术的巧妙援用,不仅使读者易理解文本的深邃意蕴,而且也彰显出小说经典艺术价值之丰富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悲剧性、喜剧性、表现力和矛盾对比四个方面阐发了鲁迅小说的戏剧因素及其美学价值和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戏曲艺术如浩浩江水,从宋流到元,从元流到清,一直流到现在,源源不断。在清代,戏剧却和名角制产生了交集,名角制的发展使中国的戏剧艺术发展到顶峰,也使中国戏剧真正走出国门,成为世界的艺术。但我们也发现,名角制的发展却使我们的戏剧艺术陷入了尴尬,人们不再喜欢看戏剧已成事实。笔者通过对中国戏剧艺术历史的研究,分析了名角制这一现象对戏剧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诗歌一直是西方文学中的主流,它对其它的艺术样式都产生过不同的影响,而对戏剧的影响尤其深刻。西方古典戏剧在自己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不断接受诗歌的潜移默化、浸润滋养,不可避免地带有诗歌的艺术特色,这主要体现在西方古典戏剧的语言艺术、题材内容和叙述方式上。  相似文献   

10.
梅帅元是活跃在新时期广西戏剧界的戏剧家。梅帅元从审美的角度看待壮族文化,形成审美文化观。从早期的壮剧《羽人梦》到《印象·刘三姐》等实景舞台剧,梅帅元一直坚持用戏剧艺术表现其对壮族文化的审美化的思考。因此,梅帅元的戏剧创作在文化观念、戏剧观念和处理艺术个性与文化权力机制之间关系等三个方面具有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1.
浅谈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鲁迅杂文艺术特色的研究方面,不少研究者把目光集中在鲁迅杂文中的形象塑造——如“媚态的猫”、“落水狗”、“叭儿狗”、“乏走狗”、“苍蝇”、“蚊子”、“山羊”等不同的类型及其特征的研究上,但对于鲁迅杂文的形象化手法却研讨不够。笔者认为,诗歌的丰富想象、小说的描写技巧和戏剧的动作化语言是鲁迅杂文形象化手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卢映芬 《文教资料》2010,(25):26-28
乔治·奥威尔的一生充满戏剧性的苦难,他一直努力把政治写作变为一种艺术,其散文《马拉喀什》同样具有较明显的戏剧性。本文结合戏剧的基本元素:戏剧背景﹑戏剧语言、戏剧动作﹑戏剧冲突、戏剧悬念等分析这篇散文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冀晓娟 《现代语文》2013,(11):153-154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汲取了文学、音乐、雕塑、绘画、舞蹈、表演等艺术门类的营养,它作为语文阅读教学四大文体之一,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一直以来,戏剧阅读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处于薄弱的一环,教材中戏剧选入的数量,师生对戏剧教学的重视程度以及对戏剧的考查力度,与小说、诗歌、散文相比,都处于冷遇的状态。本文将主要从考查力度这一点来分析当前戏剧教学所面临的现状,并提出一些解决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鲁迅在戏剧的倡导和发展方面做过大量工作,他的戏剧见解,尤其是在对传统戏曲的反思与现代转化、现代话剧的引进与发展以及戏剧的功用问题的认识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回顾和总结过去有关"鲁迅与戏剧"研究的基本情况、发展轨迹、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对今后深化该课题的研究必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一般以为,鲁迅《起死》的文体袭自巴罗哈的《少年别》。实际上,它深受来自前叙事——明清庄子“叹骷髅”戏的影响。因为《少年别》可视为拟戏剧的“对话体”,它是现实主义理论的产物;而《起死》却多有超越,是一部荒诞有趣的游戏“闹剧”。作品对“叹骷髅”戏的重构过程,也是鲁迅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创造,《起死》也得以成为一部融合了写实性、游戏性与荒诞性于一体的现代戏剧体寓言小说。  相似文献   

16.
鲁迅作品中比喻运用的艺术特色双鸭山市广播电视大学武正敏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有影响的文学家,著名的语言大师,他运用比喻的精妙,一直是人们有口皆碑的。下面从几方面来谈谈鲁迅作品中比喻的艺术特色。一、鲜明活泼丰富多彩在鲁迅笔下,巧譬妙喻,纷至沓来,不仅...  相似文献   

17.
余上沅是中国现代话剧的奠基者之一,他一直致力于西方戏剧的介绍和研究。紧密联系中国戏剧运动的现实,注重研究的当代性、尝试比较戏剧的方法、注重戏剧艺术的综合研究,强调戏剧的民族特色,是其早期西方戏剧研究的特色,至今仍具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从鲁迅的艺术实践来看,他是运用现代主义手法的好手,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一面研究颇多,亦无争议。但从鲁迅的艺术(包括美术、戏剧、诗等)主张来看,他却是坚定的反现代主义者,这一面却鲜有梳理。这一“实践”与“主张”分裂的根源在于他将艺术当作参与社会、改造社会的工具主义看法所致,因为在战斗的时代里,艺术虽然未必反映真实,但至少与写实是孪生的。只有使人“懂”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写实才能使人“懂”,这就决定了他的反现代主义艺术主张。  相似文献   

19.
该文以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西方的戏剧理论进行比较 :1 李渔的结构论不同于阿里斯多德的新思维、新方法。尤其是“一事”论与西方的不同 ,澄清国内沿袭了十几年的误比。 2 李渔的“科诨”论是西方戏剧理论弱点的一面镜子。西方戏剧理论不重视研究科诨艺术 ,李渔的科诨理论可以补西方戏剧理论之不足。 3 李渔的“体验”论先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 2 5 0年 ,而且自成体系。 4 指出布瓦洛《诗的艺术》 (16 74)与李渔的《闲情偶寄》 (16 71)都是 17世纪东西方戏剧理论名著 ,二人都是“歌功颂德”派 ,都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 ,但国内有人对李渔贬之甚低 (包括鲁迅先生 ) ,这是不对的  相似文献   

20.
戏剧教育既是整个戏剧艺术事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又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 ,它对戏剧艺术的发展、对人的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现代戏剧教育诞生于 2 0世纪初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再到工具化的坎坷历程。中国现代戏剧教育为我国培养了大批戏剧人才 ,有力地推动了现代戏剧艺术的繁荣和戏剧运动的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