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贯彻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中,有些同志认为搞批评报道违反了这个方针,也有人提出取消批评报道。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还要不要批评报道?这是当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李瑞环同志说:“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不是不要批评报道。”他指出:“批评报道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如何坚持和改进的问题。”一切事物的组成都有两面:正与反。而且又是矛  相似文献   

2.
有人会问:新闻就是新闻,还有什么“新”与不“新”的说法?我说,新闻就是有“新”与不“新”的讲究。大凡吃新闻饭的人都知道,新闻贵在出新,没有“新”就没有“闻”可言。打个比方,今天在报纸上报道某个社区举办了社区居民体育活动,明天又报道某个社区开  相似文献   

3.
有人这样归纳,“需要你知道,我就告诉你”和“你需要知道,我就告诉你”是中国新闻报道和西方新闻报道的明显区别。前者倾向于正面报道,后者倾向于负面报道,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也成了比较中西新闻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安徽电视台《超级新闻场》栏目于2010年12月10日播出了一段有关“学校天花板掉落,校方负责人反说雷人话语”的视频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一时间,很多媒体纷纷转载,持续发酵.引起众多媒体炒作的主要因素是视频报道凸显的以下答问:“有没有学生受伤?” “没有!” “可我们得知有多名学生受伤,这是怎么回事?” “你把学生喊来啊!”“为什么教室里的天花板会掉下来?”“你说天上为什么会掉下陨石?为什么会发生地震?你给我解释解释!”于是乎,“陨石哥”“地震哥”在网络上热传,甚至有人戏称当事人的答语是2010年岁末最雷人的语言,不仅给当事人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也给学校声誉带来了很大伤害.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建筑大抵上都遵循“座北朝南”这样一个格局;南为“阳”是正面,北为“阴”,是背面。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北京的“故宫博物院”不得不面对一个她未曾经历过的视觉挑战——正面面对“国家大剧院”。有人说他们在一起很好看,很有趣。也有人说他们在一起很不好看、让人羞愧。老实讲,没人知道事情的缘起到底是时代的?文化的?还是政治的。总之无论你喜欢与否,你都不得不面对传统与现代客观存在这样一个事实。  相似文献   

6.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7.
又到“两会”召开时。 今年的“两会”新闻摄影怎么才能搞得更出色?新华社摄影部准备参加“两会”报道的编辑记者年初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按道理和经验,“两会”年年开,许多记者和编辑都身经百战,大风大浪见的多了,很多困难得多的战役性报道都胜利地完成了,有些新闻照片还在全国的新闻评比中获奖,完成“两会”或其它战役性报道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问题的焦点不在于“完成”两字,而在于“出色”!自己给自己订的目标不同,压力也就不同。 如果有人问,在所有战役性报道中,就新闻摄影而言,最好完成任务的是什么?会议;那么最难完成任务,报道最难出彩的是什么?答曰,也是会议!说它容易,因为对这样的报道,谁也没给你规定发稿任务,也没要求你拍出什么样的精彩照片,会怎么开你就  相似文献   

8.
刘琨 《新闻世界》2009,(1):84-85
现在的读者太过挑剔,大凡看到正面题材的报道,往往会有人评价说“是写得不错的官样文章”。读朱玉的新闻作品则不然。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记者是“杂家”O由于采写的对象和要报道的内容,往往是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往今来,人事变迁,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在你着手采写新闻时,很难预料会碰到什么方面的题目,即使作为军队的记者,尽管可能把自己报道的范围限制在军队和军事方面,但是,偌大的一个“军”字,也几乎把社会上存在的种种事物都包括在内了,你不想涉及也不行C我就有着许多这样的经历。那一次,是发生在八十年代中期的事情,报社编辑部根据当时社会情况,需要从正面报道一些孩子成长的事例,以回答当时各方面遇到的青少年教育的问题。我接受了这一任务,…  相似文献   

10.
新闻文摘     
读者喜欢什么样的报纸 调查表明,读者看报的目的:新闻第一。当前人们看报的兴趣点普遍集中在:国内突发性事件、国内重大人事变动、国家政策法令、批评报道和反腐败的报道。而对前一时期曾被“炒”得火热的报道名人、明星的新闻以及描述凶杀及性犯罪的新闻则有相当多的人表示“毫无兴趣”甚至“十分反感”。大多数读者认为,一张理想报纸应当具备的主要特点是:可读、可信、信息量大。读者普遍希望,报业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增加综合化、减少专业化和纯娱乐化。 批评也是正面报道 有位通讯员写了一篇批评报道,当地领导看后发火说,你正面报道不搞反倒去写反面报道!对此,中宣部常务副部长徐惟诚一次报告中指出,批评也是正面报道。批评报道,指出了我们工作中的某些缺点和错误,帮助改进我们的工作,这不是正面报道是什么?满腔热情地给党和政府提意见,谈建议,促进我们的事业向前发展,这不是正面报道又是什么? (摘自1995年12月7日《中华新闻信息报》)  相似文献   

11.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12.
《新乡晚报》今年初曾刊登了我采写的《北新商场党支部从严教育党员》一稿。原想这篇正面报道会起到弘扬正气、鼓舞人心的作用,岂料几个月过去了,某些群众的反映并非如此,有人私下议论我是什么“吹鼓手”,写报道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等等。我深深感到:批评报道难,正面宣传同样难于上青天。如今的正面宣传,为啥在某些群众中间不吃香呢?我认为,凡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正面宣传之“难”,首先毛病出于我们这些“笔杆子”身上。很长时期以来,我们中间一些朋友,为了某种原因,随意拔高“形象”,写出的稿件脱离了实际生  相似文献   

13.
什么是“正面宣传”?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应视宣传内容而定,有人强调以宣传效果衡量。 李瑞环同志在1989年11月《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讲话中说:“坚持这个方针,就是要准确、及时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实事求是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主流,让人民群众用创造新生活的业绩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们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 显然,强调宣传“政策”、“业绩”,反映生活“主流”,这是指宣传内容而言。就新闻报道领域讲,正面宣传为主,就是要以主要力量报道建设成就、先进经验、英雄人物和一切积极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人们习惯的那种平衡相当坚固,却也不是铁板一块。改革象一记重棰,打得它金星四溅。在迸发出的丛丛火花中,映照着“大锅饭”势在必改,新体制呱呱坠地,不同人变异着的心态,改革自身的优势和弱点。从今天起刊登的”顾惠东效应”这组连续报道,就象一滴晶莹的水珠,多侧面地反射出我国改革开放着的社会的这样一角。亲爱的读者,你从中看到了什幺呢?你可曾想过:为什么一个企业濒临倒闭的边缘,没有人吭声,而当顾惠东承包获得巨额利润后,反倒有那么多人对他戳着脊梁唾骂呢?为什么顾惠东的巨大势力化作了巨大效益,却有人骂他是“不管工人死活的资本家”呢?又该怎样看待知识分子的劳动和报酬呢?为什么有人主张不管企业盈亏、劳保福利一成不能变,而拚命反对按承包原则办事,扣发病事假工资呢?为什么同是一个顾惠东,有人说他:“有能耐、有办法”,而另一些人却要他“早走早好”,评价如此南辕北辙呢?为什么……这些问题都很有意思,我们欢迎读者各抒己见,改革中会涌现许多新的东西,这需要人们认识和理解,也只有在提高认识和加深理解中,人们才会更好地参与改革,推动改革。  相似文献   

15.
景兵 《新闻传播》2004,(11):46-47
“你怎么全塞在袜子里边?”“哎哟,你别那么说!”“肯定是假的。”“你要不要吧?说那么多话!”“哎呀,你袖子里面、袜子里面全捅着呀?”“工商来了给我全没收了,我不就赔钱了吗?”“那就是因为你是假的嘛,真的人家没收你干吗?”“你拿回去填了不是国家的钱嘛。”……以上是北京电台在录音新闻《挖墙脚的人们》中暗访倒卖假发票的票贩子的一段实况录音,每当有人提起这篇获得1993年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的报道时。这段精彩的对话就如同活生生的画面一般清晰地浮现在笔者的眼前。  相似文献   

16.
张震方 《新闻与写作》2002,(8):32-33,34
小记者朋友们,当你第一次来到设在中国人民大学院内的少年新闻学院,面对一幢幢大楼,你会感到很茫然,少年新闻学院是哪一幢楼呀?在哪一层呀?你只有去问别人才能知道。新闻采访也是如此,离不开一个“问”字,你想得到大量的新闻素材,就要去问。有人说,“记者”是“问者”,  相似文献   

17.
追求特色     
什么是特色?我就是特色。有人说我虚伪,也有人说我实在;有人说我软弱,也有人说我坚强;有人说我圆滑,也有人说我固执。你可以喜欢我,也允许讨厌我。因为我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是与你和他有所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提到正面报道,有人总以为就是颂扬类的或成绩类的报道:其实“正”是与“反”相对应的并非与“批评”与“错误”相对应“正面”是表示相对的两面中的积极的正面。正面报道应该是对新闻事实中的具有激励、鼓舞:教育作用的,有好的社会价值取向的一面进行报道,并能使受众从中接受到积极作用的新闻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庆祝建国五十年期间各新闻媒体大量的成就报道是正面报道,让国人看到党和国家惩治腐败的决心和强硬手段,看到腐败分子应有的下场,从而受到振奋当然也属于正面报道之列:  相似文献   

19.
看了这个题目,有的学员也许要问:正面报道哪来的负面影响?什么样的正面报道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什么叫正面报道?至今尚未见确切的、科学的、权威的定义。新闻书籍也未见专题叙述。但是,新闻从业人员,从编辑记者到通讯员,倒是把它当作专业术语,常常挂在嘴上,一说,彼此便沟通认识心领神会。通常说的正面报道,其实是报道的角度问题,即从正面报道客观事物(有时简化为报道“好人好事”);引申开来,包含有宣扬新事物,展示光明面,歌颂正义,褒奖先进等等意思。正面报道既然是个报道的角度问题,那么,…  相似文献   

20.
一看这题目有人会说了,老詹你开什么玩笑?你读过几天外语也能做翻译? 我说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本人没有读过几天外语,即使读过几天外语学会几个ABCD,GOOD,bye,大约也早已连本带利还给了老师。我想说的是第二种“翻译”,加了引号的翻译——把经济信息经济理论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翻译”给亲爱的读者们,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津津有味。说到这里,我想向在座的诸位提一个小小的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