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在轰轰烈烈的抗非典宣传报道中,全军和武警部队紧急抽调医护人员支援北京市组建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的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6月23日,短短60天内国内外有160多家媒体对小汤山医院的工作进展、医疗动态、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等进行了报道,共刊播各类报道2860多篇(幅);新华社播发的50多篇动态消息和各类报道、130多幅图片,被国内200多家媒体广泛采用;解放军报在一版刊发20多篇消息和通讯的同时,专门开辟了“小汤山定点医院记者守望札记”专栏,每天连续刊发来自小汤山战斗一线的跟踪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与…  相似文献   

2.
陈丽娟 《新闻传播》2009,(11):21-21,23
2003年,非典疫情弥漫神州。4月,驻白“三二一”医院赴北京小汤山医疗队的六名队员已经启程奔赴抗非典一线——小汤山。  相似文献   

3.
选择坚强     
这本是我为军报《小汤山定点医院记者守望札记》专栏准备的题目,现在却用在了自己身上。我是5月13日进入小汤山的。5月19日晚,我从富莱宫(隔离区、医护人员住地)采访了3个小时回来,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洗澡,突然感到身上一阵阵地发凉,一量体温,37.5℃,心里格登一下,“或许是洗澡后的自然反应吧,睡一觉,明天就好了。”我安慰自己。这时是晚上8点,赶紧给病房里的病人打电话,他们是姐弟四个,我一个一个地聊,谈完已是10点。刚睡下,电话铃响了,病人中的大姐打过来,说一定要补充一句:“你也要保重身体。”这句话让我感动不已,此时一看表已是11点半。2…  相似文献   

4.
2011年9月20日至10月31日,我担任记者部值班领导。期间。正是“走转改”活动逐步推向高潮之际,仅以军报《部队新闻》版为例,三分之二的版面头条刊登的都是与记者“走转改”相关的稿件。值班看稿.我深切感受到.版面上来自基层的声音多了.真切感人的报道多了.记者践行的感悟深了.“走转改”已进入广大记者的采访实践活动中.促进了新闻采编作风的转变、加快了新闻文风的改进。  相似文献   

5.
小汤山定点医院,是中国抗击非典的最大战场。作为解放军报记者,我在现场参与了从筹建到首批病人康复出院这一过程的报道。采访20天,发稿24篇。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4月28日,记者部通知我参加抗非典采访小组。首批上一线采访的记者有5人,王文杰主任带队。第二天上午,我和赵风云赶往小汤山。当时,真有点上战场的感觉。一进小汤山疗养院大门,放眼望去,像集贸市场。为应对非典爆发的危急局面,定点医院实施超常规建设,工期只有7天。工地上,聚集来6家建筑企业的4000多名工人、500多台机械,熙熙攘攘。那几天,北京市每天确诊病例100多例。为躲避非典,…  相似文献   

6.
当我站在领奖台上戴上军功章时,内心非常激动,我想,这军功章也有《军事记者》的一半。考军校落榜后,我立志要在新闻报道方面干出点成绩。凭着旺盛的热情,采写了上百篇稿件,竟连个“豆腐块”也未发表。在我进退两难时,商丘军分区政治部的领导向我推荐了《军事记者》(当时叫《新闻与成才》)。我一边学习杂志上介绍的经验,一边自己努力实践。几年来,我已在军内外报刊发表文章400余篇,被三家新闻单位聘为通讯员。在领受了反复捶打的痛苦和欢乐之后,我将永远深深地恋着她———《军事记者》,一本能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充满希望…  相似文献   

7.
刘声东 《军事记者》2009,(11):42-43
人的感觉有时候是捉摸不定的。值班看稿签稿时,不时地听编辑部的领导和同行评价记者得失,有表扬也有批评,有赞叹也有遗憾,便让我心里“蹦出”了“记者功利与记者功力”这个题目,且产生了不少感想。虽然这些感想和感觉不那么成熟.我还是愿意随手记录下来,把这枚“青橄榄”奉献诸君咀嚼。  相似文献   

8.
施中梁 《当代传播》2000,(3):12-12,37
今年1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山东省委书记吴官正走访大众日报社时,就省委领导活动的报道问题提出“约法三章”.归纳其主要内容:一是对省委领导的讲话在报道中不要说“重要讲话”;二是涉及自己的稿件可以删改,不用告诉;三是对领导赞扬的话无论如何不要写.……  相似文献   

9.
胡弋 《新闻前哨》2003,(6):38-38
今年2月,我从《体育周报》编辑部调至湖北日报社驻黄冈记者站。与我原来从事的工作相比,专业跨度确实不小。如何尽快转换角色,投入到记者站的工作中,报社的领导、老报人和同事们都有一些悉心的指点和帮教。时光荏苒,转眼我在记者站工作已两月有余。这段“磨合期”,我尝试写了一些稿件,有了一些文字的成果。然而,思想上的收获更显重要。在不长的时间里,我对驻站记者工作有了更深一层认识。  相似文献   

10.
李恩吉 《记者摇篮》2004,(3):26-26,22
常听到的话是编辑、记者要做个“杂家”。做为在广播电视宣传工作中,以文字稿件为创作依据,以有声语言为创作手段的播音员来说,是否也做个“杂家”呢,广播前辈的话给了我答案,……“播音员不能比编辑、记者差”。  相似文献   

11.
今年7月26日,又轮到我在接待室值班。对我们新闻部来说,接待室是一个重要的新闻来源地,因此,领导对值班记者的要求也比较严格,漏掉重要的报道线索是要遭“理麻”的。早上8时30分,热线电话铃响了,我抓起话筒,里面传来一个男子急切的声音:“记者同志,您看过《冰海沉船》这部电影吗?”“请讲。”“我们刚刚经历了和电影里一样的惊险事故!恐怕你们已经听说过前几天万县‘东方之珠’轮船被撞的事,  相似文献   

12.
盛夏七月,作为军报参加“记者蹲点看基层”采写活动的最后一名记者,我一头扎进了广州军区“官兵团结模范连”——某集团军高炮团七连。在近半个月的日子里,自己在与官兵摸爬滚打之余,在《记者蹲点看基层》专栏里刊发了《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这里的风气真能培育人》、《这里的风气源自敢较真》、《这里的风气让人底气足》、《这里的风气有益干事业》等5篇稿件,编辑部和值班的社领导对此组稿件倾注了不少心血,也给予了较高评价,有的稿子还被评为“当天好新闻”。《这里的风气催生战斗力》一稿,还获得了总政宣传部《记者蹲点看基层》优…  相似文献   

13.
6月11日,新华日报A2版刊登了我采写的《油菜籽丰收、农民惜售引出的思考——该怎样判断市场行情》一稿。在这篇稿件后面,还有一个“三改主题”的故事——采写这篇稿件时,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作为一名党报记者,其政治责任感、社会责任感,只有在不断的深入采访中,才能不断地升华。  相似文献   

14.
一位老报人曾说:记者写稿要有点“辩证法”。调入报社当记者一年多来,写了一些稿件,也有一些体会,也确实尝到了应用“辩证法”的甜头。下面,我就所写的几篇稿件,谈几点体会。“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刚进报社,社领导找我谈心,谆谆告诫我要从过去的新闻干事进入现在的角色,实  相似文献   

15.
记者部通知我,让我在2001年度解放军报记者会上,谈谈年初两赴内蒙古北部边关闯冰河及雪灾采访的体会。如果说冰河、雪灾区之行稿件得到肯定和鼓励的话,也都与值班社领导、记者部、编辑部有关领导及责任编辑的关心帮助分不开,没有他们的具体指导和对稿件的精心编处,也就没有这两次让我至今难忘的北疆之行。如今回想起来,北疆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壮丽景色依然封存在心底,茫茫雪野里,我与连队官兵同行跋涉的一幕幕仿佛就在眼前……静下心盘点一番,觉得冰河、雪灾区行有收获,也有遗憾。林林总总谈些点滴感受,权当作一次采…  相似文献   

16.
石方 《军事记者》2001,(4):45-45
尊敬的函授中心的老师:   我是青岛驻地北海舰队防救船大队的一名普通士兵,自幼受鲁迅先生的精神熏陶,梦想自己有一份记者职业,为此,我在读到《解放军报》上的一则启示 (启事 )后,立即报名参加了新闻函授学习。我希望今后各位编辑老师能多多传授给我这方面的知识,我会虚心学习的。 (附文学作品一篇:《涉世情长》,请指正 )   本届函授学员胡远清 胡远清同学:   收到你的来信和来稿,很高兴。你在积极报名参加函授中心之后,这么快就给函授中心写来了信和稿件,说明你对写作这一行还是很热爱的。常言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17.
通讯员写完一篇稿件,最好要做到“三见面”。即与当事人见面;与报道单位领导见面;与事件周围群众见面。新闻材料的来源,并非全是通讯员本人亲眼所见,有些是在众多人中“旅行”或“加工”后传到通讯员耳里的,不少通讯员往往为了抢时间,“闻风而动”,写稿速发,这很容易出现差错。一次,我听说一位战友接到加急电报“父病故速归”,他把电报塞进衣袋,照常值班训练。我写成稿件,送给这位战友亲自过目,原来是“病危”,  相似文献   

18.
新话     
于冠深 《青年记者》2010,(12):84-84
当年我在岗上的时候,常送比较重要的评论稿件给报社的领导同志审定。领导同志满意或基本满意,多数情况是说:“行啊,发吧。”相反,则往往要说:“没有新话。”  相似文献   

19.
大约是5月中旬的一天.副总编周志春把一组报道(四篇)交给我,让我看一看,他曾请一位编辑代他看看.谈谈感觉。半小时后.编辑把原稿退给了他。志春说:“我想.一组稿件.记者肯定是下了功夫的.里面就真的设东西啦?”我问:“你想让我做什么?”“你看一看.它是应该枪毙的稿件吗?如果不是.你帮忙编辑一下。另外我想通过这件事.或许可以在编辑问题上形成一些共识性的东西。”我很高兴。记者会刚刚开过.记者们给编辑部提了些意见.多是关于用件编辑问题的。会后.我写了点东西.希望问题能够很快解决。但现在看.我性急了些。记者…  相似文献   

20.
地方记者进军营采访,是新闻工作中常有的现象。这里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高度的保密意识。过去一提起军营,总给人一种神秘感,其实,说军营神秘并不过分,因为军营是军事禁区。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要准备打仗”的年代,地方记者进军营必须通过层层审批,采写的稿件也要经过严格把关,唯恐出现泄密事件。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军民共建活动越来越频繁,地方慰问部队活动,部队支持地方建设空前活跃。这样一来,地方记者成了军营的常客,多彩的军营生活和火热的军事活动使这些记者笔下的稿件熠熠生辉。但是,有些记者由于缺乏保密意识,稿件泄密现象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