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丛笑 《今传媒》2006,(3):34-35
现在,新闻媒体报纸的竞争相当激烈,每天上班后,就有好几份报纸同时放在桌上,有的报纸是让人上瘾的,不看心里就慌,先睹为快嘛!可有的报纸,人心里就不那么急,放后看,也就看那么几分十几分钟。这让我想起,最近有次,我跟某学校几位从事理论教学的同志谈论起报纸时,他们也有同感,而且说得具体。有人说:“某些报纸,一两张报纸几分钟就看过去了,可是我看《华商报》,常常要看一、两个小时,有些篇幅还留着,以后抽空要再看。”有位老师说:“在西安,还有两句顺口溜:早晨一份《华商报》,中午一碗羊肉泡。”又有位老师说:“《华商报》不遮遮掩掩,敢讲真话…  相似文献   

2.
军报是我师     
15年前,当我怀揣着军校入学通知书走进人民解放军的行列时,便认识了您这位无言的老师──解放军报。说来也巧,学校开学后的第一天中午,中队通信员给每班发了几张报纸,其中就有《解放军报》。那时我刚19岁,正值精力充沛的年龄,中午是从不睡觉的。也许是缘份,其他同学看完报纸,便忙别的去了,偏偏我感到学犹未尽,于是看完报纸,就对军报上自己感到有用的内容,如“读者问答”、“星火小集”等进行剪贴或摘抄。当初只是消遣消遣,谁知这一消遣就一发而不可收,变成了一种嗜好。为了帮助自己读报,我买来了词典、字典,遇到弄不明白的…  相似文献   

3.
5年前的8月,我再次以几分之差与神往多年的军校擦肩而过。两度落榜的打击,几乎使我对军营生活失去了信心。正当我满怀惆怅之际,政治部一位宣传干事送给我5本《新闻知识》杂志,鼓励我发挥写作特长走新闻成才之路。我毫不经意地收下了.没事时便翻看起来。没想到.刊中的世界是那样丰富多采,《业务研究》、《写作研究》、《通讯员经验谈》……一个个栏目今我大开眼界,一篇篇文章或传经验,或授技法,或谈体会,或言心声.一篇篇文章使我深受教益。我凭着《新闻知识》的馈赠和中学时较为扎实的作文功底,结合自己的工作试着写了几篇投了…  相似文献   

4.
董强 《军事记者》2006,(2):64-64
初搞新闻报道的我,几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读书看报和新闻写作上,然而,我的付出却令人失望,寄出的一篇篇稿件都石沉大海,无一变成铅字。夜阑人静之时,倚桌而坐,随手翻开前辈留下的几摞军报合订本、《新闻与成才》和《军事记者》杂志。其中一本《军事记者》杂志的扉页上一行醒目的钢笔字映入我的眼帘:梦从这里开始,也从这里实现。我仔细琢磨这句话的含义,深深体会到这些珍贵的资料是前辈留给我的指路明灯。欣喜之余,我细细地从《军事记者》杂志和军报合订本的文章中汲取营养,逐渐地,先前写稿、投稿、盼稿见报的激情又一次撞击着我的情怀。半…  相似文献   

5.
彭鹏 《军事记者》2009,(4):50-50
4年前,我来到了东海前哨,在一个远离陆地、面积只有几平方公里的小岛上,当了一名海防战士。站岗、训练,训练、站岗,是军营生活的主要内容。岛小地偏,信息闭塞,阅读有时一个星期才能送来一次的报纸和关于新闻采写方面的杂志成了我最大的乐趣,其中,我最爱看、最关注的就数《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和《军事记者》。  相似文献   

6.
说实话,爸爸写《金陵春梦》的时候,我不过是一个目不识丁、拖着两条鼻涕的“小三毛”。待到《金陵春梦》第一集出版时,我才刚够资格背书包。打那个时候起,我才晓得大姐大哥都在抢着看香港《新晚报》上连载的《金陵春梦》。每逢吃晚饭时,爸爸回来,他俩便扔下饭碗,飞似地冲到门口,四只手一齐向爸爸怀里伸过去。爸爸笑容可掬地把已抽出一半的报纸往最前面的手里一放。得到的欢天喜地,抢不到的则把嘴巴噘得长长的。这当儿,爸爸就象变戏法似的,又掏出一份杂志或什么书刊来,失望的脸上顿时浮现出笑容。我那时斗大的字也认不得一石,只有端着饭碗与弟弟在一旁看热闹的份儿。直到三、四年级,我也加入“抢报纸”的行列了。但我喜欢的是报纸的儿童版,以及浅显的小说。《金陵春梦》是一本写蒋介石王朝盛衰的书,我那时还看不懂它哩!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个“新闻迷”。几年前,我就从报纸上看到了《新闻爱好者》创刊的消息,心里一直默默地“爱恋”着她,总想得到她。198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从一个亲戚的破书堆里拣到了1988年第一期《新闻爱好者》,一看便被她吸引住了,仿佛干涸的土地遇上了甘霖,爱不释手。遗憾的是就此后再也没有见到新的她。我村距县城50里,离周口市10余里。我几乎每  相似文献   

8.
恨相见晚     
踏着夜色采访归来,还照例要到办公室去一览当日的报纸。首先跃入眼帘的却是寄给我的一个厚厚实实的大信封,眼光下移,落款为《新闻知识》编辑部。急忙启缄,内装一本八九年第七期《新闻知识》杂志,还有该期登有我写的《喜新厌旧与投其所好》。顿时,一扫一路风尘之疲惫,与惊喜俱来的便是由衷的崇敬和感激。本人从部队退伍后,原在宁夏银川市的一个国营工厂宣传部做专职通讯干事,这期间有十年之久,在宁报和《宁夏日报通讯》上发稿不下几百篇,还被《工人日报》、《中国机械报》等报,连续多年评为优秀通讯员。自八七年初调回富平县广播站当记者后,近两年来,由于没有看到《新闻知识》这本杂志作知音  相似文献   

9.
已是3月2日了,我订的《军事记者》仍不见踪影,说心里话那份焦急和热切真的很不是滋味,每天收发员还没到我就到了收发室,几次下来我都有些不好意思,但还是杳无音讯。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机关办事,发现康干事的桌上放着一本今年第一期的《军事记者》。我想也没想就坐下看了起来,可能是我太入迷了,康干事连叫了我两声我才反应过来。他说:“这本杂志不错,你也爱看啊?”我连连点了几下头,忽然想起我订的《军事记者》来,就忍不住地向他发牢骚:“也不知杂志社怎么搞的,我订的现在还没收到,办事也太磨了”。“噢!这本是不是你的?上星期夹到报纸里发到我这儿的,我看上面内容比  相似文献   

10.
旧消息报纸     
在加拿大首都渥太华,最近出版了一份专刊旧消息的报纸,名叫《回顾》。创办人布恩只有26岁,有一天朋友送给他一本旧贴报本,他发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消息,于是引起他办一份使加拿大青年了解加国历史的报纸的念头,这份旧报纸的内容包罗  相似文献   

11.
我与《图书馆杂志》相识于去年五月,那时正是我三年的图书馆学专业毕业前夕,要写毕业论文,我借了几本关于图书馆专业方面的杂志,都不理想。正当我一筹莫展之际,老师推荐我几本《图书馆杂志》。  相似文献   

12.
我搞剪报资料是从初当记者时开始的。那时,为了学习别人的写作技巧和增长知识,就把自己喜爱的文章和一些知识性的资料,从报纸、杂志上剪下来,贴在过时的旧杂志上,以便翻阅学习。日子久了,“报贴”越来越多,再经筛选,然后分门别类地贴起来,到现在已经积累了《历史人物》、《春夏秋冬》、《艺海采珠》、《联海拾趣》、《书林折枝》、《文史集萃》、《花鸟鱼虫》、《祝你健康》等八大本子。  相似文献   

13.
《上海档案》杂志编辑几次向我约稿,由于琐事多,久久没能交卷。近日整理旧稿,翻出了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亲笔书信和文稿手迹。这几份朱自清的手迹原本都是他写给我的老师林仲铉先生的,后来林先生因见我研究朱自清,便将他珍藏着的朱自清先生的书信和文稿手迹割爱转赠予我。以下,我就讲述一下这几份朱自清手迹的背景故事吧。 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闻一多在昆明遭到国民党特务杀害时,朱自清正在四川成都。当时他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夫人陈竹隐和子女住在成都,暑期放假,来自清乃回家和妻儿相聚。门日,他在四川报纸上得知闻一多遇害的噩耗,当晚即给闻一多夫人高孝贞写了一封信,表示对闻一多被害的愤慨,对闻夫人进  相似文献   

14.
现在,我已过“天命之年”,离退休也不远了。在学校里由于没担主要职务,有了些闲空儿。一次去县委宣传部找朋友聊天,无意中发现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展卷细阅使我爱不释手。我几乎是一口气把那本杂志看完的。里面的内容使我很受启发,又萌发了采写新闻的念头。近两年来,我为报社和杂志社写稿约50余篇,其中有22篇被《商丘日报》、《教育时报》、《党的生活》等采用。这对我这位“老兵”来说是多么大的鼓励和支持啊! 为了不断提高新闻素质和写作水平,我特意订了《新闻爱好者》杂志。同时还经常翻阅大量报纸和杂志,从中及时了解…  相似文献   

15.
佚名 《新闻世界》2008,(3):23-23
一个在街头巷尾守着书报亭讨生活的报贩子,却能赚得月薪8000元以上。上海的一个报摊主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程。我经常到楼下买报纸和杂志,逐渐地便和摊主混熟了。前些天,这位摊主问我,你每个月要买多少杂志?我算了算,《中国企业家》、《财经》、《名牌》、《三联生活周刊》、《南都周刊》等,再加上一些影碟和旅游杂志.一个月总在三四百元。他又问:“这些杂志你都保存吗?”我说:“保存它干啥呀,全是看完就扔。”他就说:“那好,以后你不用买了,你每个月给我30元,随便你借。”  相似文献   

16.
如果人们把图书馆誉为人类“文化的宝库,知识的喷泉”的话,那么,我要把《图书馆杂志》称为图书馆工作者的老师和助手。因为,我在与《图书馆杂志》短短的几年交往中,它给我的帮助确实是很大的。 1988年,我在期刊目录中看到了《图书馆杂志》,出于职业习惯,我怀着试试看的心理订了一本。没想到我阅读了之后,一下子便与它难舍难分。这倒不是因为《图书馆杂志》它样式新颖,内容丰富,而是里面的  相似文献   

17.
徐升国  刘彦 《传媒》2008,(9):57-59
目前世界上的大型传媒集团最早都是由一本杂志或者一张报纸等单一媒体发展起来的。因此,要成为一个大型媒体集团,这一杂志或报纸就必须进行多元化扩张,美国的期刊业也不例外。说起美国期刊的多元化经营,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读者文摘》和《时代》杂志。两者都是由一本杂志起家,成为世界著名的媒体集团。  相似文献   

18.
这两年,干报纸编辑,不免常翻各种报刊杂志,但见文摘栏的各种“之最”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忽一日,我的两位朋友来电话,说编了厚厚一大本《世界新闻界之最》,有出版社准备出版,稿酬值一台彩电呢! 耳染目濡五花八门的“之最”,我的木榆脑瓜居然转起来了,居然还灵机一动想起编一本《当代中国新闻界之最》。然而苦于资料难寻。幸好有本杂志叫《新闻战线》,便想到借其“一月谈”专栏,公布所拟的题目。 1、读者面最窄的报纸(或杂志)是哪家?  相似文献   

19.
《今传媒》1998,(3)
感受《文友》——兼《文友》与《女友》之比较文/汪沛手头拿着两本同出于女友杂志的1997年第10期的杂志,一本是一度蜚声国内的老牌杂志《女友》,一本是与之“同母”而后起的尖尖小荷——《文友》。有心无心地翻阅之后,我便弃装帧精美、内容华丽的“海棠红号”《...  相似文献   

20.
《传媒》2004,(11):10-14
“新京报》创刊伊始,当时的报社领导便向世人表达了《新京报》的报业理想:“再经过几代报人的努力,《新京报》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报纸,21世纪中国最有责任感的报纸。”事实上就社会影响而言,“新京报》已经有所建树。网络、电视、通讯社、报纸和杂志对《新京报》的新闻与社论转载率很高,仅CCTV和BT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