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闯 《新闻采编》2003,(2):18-19
今 年元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了《湖北鄂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出现严重舞弊现象》的新闻 ,使得个别地区“考风不正”的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记者在采编这条新闻的过程中 ,再次深刻体会到要做到客观地报道“硬监督”类的“事件性”新闻 ,就必须运用“纪实”的理念与手法 ,用“事实”说话。事实的“获取”在考试前两个月 ,有知情者向记者反映近两年来湖北鄂州地区自考舞弊现象严重 ,笔者于考试前一周赶到鄂州开始进行暗访。在考试前一天 ,笔者来到了当地重点考场鄂州市第一中学 ,在考务办公室 ,记者了解到 ,每个考场都…  相似文献   

2.
王瑛 《新闻实践》2006,(7):53-54
注意时下的报纸和电视新闻,不少报道还是工作动态性新闻。这些新闻,报道程式化,语言抽象化,缺乏新闻性、可读性,让人看后转眼便忘,影响了传播效果。产生这些现象的症结之一,就在于报道忽视了受众能够认同的情节事实,使新闻报道成了纯而又纯的“非事件”。因此,在采访中,要注重挖掘那些隐藏在大量新闻事实之中的、鲜活的、有情节的事件,这就是记者的“事件意识”。通过对这些  相似文献   

3.
田炜 《军事记者》2007,(7):35-36
没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不过是一堆材料。对于事件性新闻来说,只有实现了新闻事实与新闻价值的统一,才能称之为真正的硬新闻。2007年1月4日,《空军报》一版头条刊登了题为《“战斗”在新年第一天打响》的消息,由于此稿在处理过程中找准了真正的新闻点,强化了事件性新闻特征,从而在官兵中引起了反响。此稿被评为《空军报》一季度优质稿。  相似文献   

4.
新闻专业主义及其制度保障--陈杰人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参考》记者陈杰人事件曾在社会各界引起轩然大波,由于其文《武汉高校女大学生卖淫现象调查》直接援引采访对象提供的部分数据,夸大了丑恶现象的严重程度,引起武汉大学生及湖北省教育部门的反感。与此同时,在新闻传播界,另一场论辩在网络上如火如荼,以天涯社区的“关天茶舍”和西祠胡同的“记者的家”为代表,形成了完全对立的两大主张,一方从社会责任的角  相似文献   

5.
新闻价值是贯穿于新闻写作以及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规律,是记者、编辑、受众判断构成新闻的事实和材料所具有的价值要素的总称。依据《新闻学小辞典》中的定义,新闻价值是一件事实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因素,新闻工作者通常把它作为选择事实进行报道的标准。[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006年9月中下旬,在解放军报周涛副总编的带领下,记者部在辽宁辽阳和河南洛阳组织了一次新闻会战(简称“会战”),10名记者用10天时间采写了10篇较有分量的深度报道,其中8篇工作通讯在一版刊出,两个整版的重头稿件在专题新闻版刊出,形成一组广受好评的《火热军营——记者感悟落实科学发展观》系列报道,成为本报去年中心工作宣传的一大亮点。现摘发其中5名记者的采写心得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何谓“本质”?哲学上的解释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表象和发展趋向的根本属性,是与现象既对立又统一的范畴。 一般认为,新闻事件由众多的事实信息集纳而成。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事实信息又大体分为两种,有些事实信息  相似文献   

8.
朱天香 《新闻前哨》2005,(12):45-45
非事件性新闻是相对于事件性新闻而言的。事实表明,非事件性新闻中,其实是有新闻事件的。我们探索非事件性新闻的事件化报道,其要领就是将非事件性新闻中的事件“拎”出来。 把问题“拎”出来 有些非事件性新闻在一个时期内处于平静的状态,就像平静的湖水中有危机,有问题。这些问题是长期形成的,有时反映在多个地方,多个事件上。把问题“拧”出来,就会一石击起千重浪,就会成为读者关注的“事件”。  相似文献   

9.
对于正在发生的事件性的新闻,记者的切入点往往是直截了当,这类新闻切入点一般容易找到。而对于已经发生的事件或者非事件性的新闻,要寻找到最佳的切入点却比较困难。1994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了迎接共和国建国45周年,开辟了《共和国的步伐》栏目,山西电视台选定了《黄土高坡话今昔》这个主题,以反映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经过三晋人民几十年来的艰苦治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要通过三分钟的新闻表现出来,特别是要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却有一定的难度。山西40多年的农业生产历史有许多治理荒山荒滩的典型,如闻名全国的西沟和…  相似文献   

10.
《新闻传播》2006,(10):42-42
《办报参考》2006年第5期转发《青年记者》的文章《恶性事件新闻编辑思想》。 文章说,面对频繁发生的恶性事件,要树立正确的编辑思想,首先是处理好这一“两难”选择:报道新闻事实和防止恐怖“传染”。受众要知道新闻事件的真相,隐瞒不报或极度渲染,都不应是编辑所采取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用来表明媒体观点的电视新闻评论是如何“说话”的?央视的《焦点访谈》和《央视论坛》节目就是各有特点的两个典型代表,前者以深度报道方式剖析事实、展示媒体立场,侧重“用事实说话”;后者借演播室讨论“透过现象说本质”,论以新闻事实为依托,钟情于评论,重在“用观点说话”。此“说”不同于彼“说”,二者在说话内容、说话主体和说话方式上虽有显著差异,但却是异曲同工。  相似文献   

12.
新闻事实,是记者所要全力捕捉的对象,并致力将其通过新闻媒介传播出去。对于这些见诸报端、广播、电视屏幕的新闻,大量的是记者或通讯员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采访得来的,但也有一部分则是无意中“拣”来的。“拣新闻现象”的存在及其意义“拣新闻现象”的存在由来已久,大约从我国唐代的《邸报》面世之时就有,以后随着广播、电视的相继出现,“拣新闻现象”就更为普遍了。这是因为,新闻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其产生不受主容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将新鲜的事实称之为“活鱼”。整日捉“鱼”的新闻记者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美国人杰克·海敦在为美国高等学校新闻专业撰写的新闻学基础教材《怎样当好新闻记者》一书中,规劝那些不适合作新闻记者的人:“如果你从事新闻工作的基本动机在于谋个差事,那还是另找出路为好。”因为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就是“服从事实和事实的报道。”只有那些亲临新闻现场的记者,才能见真正的“活鱼”,捉到“活鱼”,现场捉“鱼”是新闻记者的职责所在。  相似文献   

14.
陈明 《声屏世界》2006,(1):65-65
细节在新闻报道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恰如其分的细节可以清晰地交代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勾勒和刻画出人物的形象。然而,笔者在翻阅一些媒体的报道时,却发现了一些媒体报道中令人心寒的“细节”。2005年12月27日,笔者在浏览媒体时,在一天的时间里面同时发现了两则这样的新闻。一则是内蒙古某报27日的报道《内蒙古客车坠入黄河21名遇难者遗体上岸》。这起重大恶性事故使得载有36人的大客车上仅有9人生还,在报道完遇难者打捞过程和善后工作之后,记者找到了几个幸存的乘客,以获取更多的细节和独家新闻。在报道一对恋人李强、郝娜相互帮助脱…  相似文献   

15.
高旭 《记者摇篮》2006,(10):26-27
眼下新闻媒体如雨后春笋,竞争激烈。一旦发生新闻事件,各路记者蜂拥而至。因此在新闻报道上,除各家新闻单位各自策划的新闻外,很难再有独家新闻。那么记者如何能在这种“公众新闻”中,技高一筹,采写出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特的新闻报道呢?我想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在“无意”的采访中做个“有心”之人。那么如何做个“有心”之人?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新闻敏感性。大家都知道,新闻敏感性是指新闻工作者敏锐地发现新闻和对新闻所具有的价值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有了新闻敏感,就能敏锐地发现并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最有新闻价值之处,…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关于“用事实说话”是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问题,有一个讨论小高潮。2001年《新闻传播》发表尹连根的文章,提出“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规律的观点;2002年,《新闻界》刊载了季为民的文章,支持尹连根的观点;接着,《采写编》发表了陈力丹的《用事实说话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2003年《新闻记者》发表何光珽的文章《论  相似文献   

17.
新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发现新闻的一种能力,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是否称职或优秀的重要标准。在一些论述中,有人又把它称作“新闻嗅觉”、“新闻鼻”、“新闻眼”等。《现代新闻采访教程》中对新闻敏感解释为:新闻敏感是记者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全省“十佳青年记者”、湖北人民广播电台驻鄂州记者站记者黎学明,十多年来,扎根基层,勤奋笔耕,年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发稿量、头条和获奖作品位居各市州站记者前列。他采写的通讯《中部的希望在闪光》,消息《全国首例刑事赔偿案在鄂州办结》、《鄂州市还人才给企业》,录音通讯《奉献永无悔,生命铸忠诚》,录音述评《如此挂靠就是权钱交易》,见闻《科技入股,别开生面》等十一篇(次)作品分获中国好新闻奖、中国广播好新闻奖和湖北新闻奖。 黎学明多次受到驻地党委和湖北台党委的表彰。被省广播电视厅和省委宣传部评为抗洪宣传先…  相似文献   

19.
地市媒体在全国新闻宣传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但它所处的尴尬位置。使其长期在应对突发新闻事件方面屡屡“缺位”。与中央及省级媒体在突发新闻事件面前不时“越位”相比.地市媒体更多的是“缺位”。本地不报外地报,基层不报上级报.新闻“出口转内销”等现象司空见惯。地市媒体的集体失语,不仅无视公众的知情需要。还造成了谣言满天飞的状况,也严重损害了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0.
度的概念来自哲学。任何事物都有保持其质的度,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的度是指在将新闻事实写成新闻作品并将之发表的过程中,保持新闻的质的数量界限。新闻的度有时直接表现为数量,而在多数情况下表现为一种态度和程度。新闻的度至少应包括这样一些内容:媒体和编辑、记者对某一新闻事件、某一新闻人物、某一社会现象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