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1" 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  相似文献   

2.
在我的新闻工作生涯中,最值得回味的是两次采访周总理视察河南。这两次机会都是偶然遇到,但靠一个记者应有的机敏,我没让它错过去。每每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总使我增添进取的热力。那是一九五八年春暖花开的四月,我和唐凤纪同志结伴到三门峡工地采访。在三门峡,我们没有同市委、工程局接头,就直接到了坝头,住进设在工棚里的简易招待所。四月二十一日,我们同筑坝二分局的张省吾局长约定,第二天上午一上班,在分局前线指挥所请他介绍迎接大坝浇筑高峰的情况。第二天,我俩按时来到设在右岸围堰下面的二分局指挥所。等到八点半钟,却不见  相似文献   

3.
7月上中旬,我随本报国内政治部主任吴昊和青年记者罗盘,到内蒙古边防部队采访。15天行程,印象深刻,收获甚丰。回京数日,《内蒙古边防部队纪事》五篇稿子陆续见报,我们还带来了数篇“计划外项目”。有同志问我此行感想,我说:“还想再去!”边防部队欢迎我们内蒙古边防线4000公里,时间不多,我们只选择了中段比较容易去的两个团。就是这两个团,一些连长、指导员告诉我们,别说是人民日报记者,就是地方小报记者,他们也从没接待过。外面来人对多数连队是极稀罕的事。在那荒无人烟的地方,偶尔有个骑马的牧民路过,大伙儿都抻长了脖子看,希望他能拐  相似文献   

4.
一位老友在新闻界干了大半辈子,最终职务是记者。去年离休前去某市采访,如实填报记者身份,未报已经作废了的级别,结果食宿安排大难。一天市委书记来招待所偶然撞见了他,大喊:“你这老上级,怎么不通报一声就来了!”当众把他好一阵埋怨。招待所顿时慌了手脚,马上为他重新安排食宿。此后办事,顺利异常,一路“绿灯”。老友讲完这段经历,叹息不已。市委书记喊一声“老上级”,竟有如此神奇效应,倒使我忆起了儿时听过的一个故事,旧时代一个  相似文献   

5.
五月上旬,我在县委招待所开会。有天下午到街上去闲转,看到一则县司法局和总工会联合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的广告。我就产生了去参加这次竞赛的想法。第二天早晨,我便赶到离招待所几里远的‘职工俱乐部’准备参加竞赛。到那里一看,人家竞赛的人还没到齐。主席台上旁边有一木牌,上面写着参加竞赛的单位名称和人名。我向旁边的一位同志询问参加竞赛的情况,他说这个竞赛是县司法局和总工会办的,参加竞赛的都是各单位提前报了名的。看来这个竞赛是参加不成了。我便准备回招待所去,却想起  相似文献   

6.
在黄河后套平原采访快要结束的时候,《巴彦淖尔报》总编辑李廷岚同志来到招待所,对我们说:“这几天的活动太紧张了,明天是星期天,我陪你们去游乌梁素海,到那里可以放松一下身心。”我们愉快地接受了他的邀请。 第二天一早,我们乘车出了巴彦淖尔盟公署驻地临河市,沿着黄河北岸,往东北方向)奔驰而去。在车上,李廷岚简单地介绍了乌梁素海的情况。他  相似文献   

7.
他,好接近么?高处可是不胜寒.去江西画报社采访郭佳胜的路上,我一直嘀咕……门,静静地合着.人出差去了.  相似文献   

8.
也许是由于他的职业原因吧,我对他三个半小时时采访居然换了三个地点——办公室、招待所、他家里. 我久久端详着这位采访过成百上千人的被采访对象: 高昂的阔额,剑眉下的深度眼镜,总是凝神苦思的眼睛,总是紧抿着自信的嘴角。  相似文献   

9.
1996年1月8日,我应九江市文联之约,赴彭泽县采写抗洪抢险的报告文学,晚上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半夜时分,听到走廊上有急匆匆的脚步声,起来一看又没有人了,心想可能出了什么事,好长时间睡不着。第二天早上,我就昨晚的疑惑,询问县委宣传部的两位新闻干事,到底出了什么事。他们告诉我,城郊马湖堤塌了……我一听马上提议饭后一同去采访,但他们不同意,执意要陪我到一家企业去。作为一名记者,遇上这样重大的新闻而不去采访,简直是失职。我没有强人所难,就说:“那我回九江吧,就不去那家企业采访了。”我走了一段路,搭上一辆三轮摩托,直奔马湖堤。只见…  相似文献   

10.
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我体会到,认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整个采写过程中的重要前提。这一点我是有过教训的。记得1985年春,我去采访向阳一大队的蔬菜技术员翟广茂,在这之前,只听别人介绍过,他培植的上海大型芹菜一年累计亩产2.6万斤,供应期长,能从春节前到四月,弥补了本市蔬菜供应淡季之不足,仅了解了这些后,我就去采访了。但一交谈起来却使采访陷入困境。他不善言辞,是个地道的庄稼人,我又不懂蔬菜技术,问来问去,问不到点子上,他的话更少了。整整两个小时什么有价值的东西也没采访到。可我并不死心,过了两天又去找他,结果,第二次采访也失败了。  相似文献   

11.
小传:吴吉增,1943年秋出生于黑龙江省长白山下某地。那是个苍凉而神秘的地方。南开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做过中学教师和出版社编辑。写过小说、散文、杂文、随笔,以及其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作家协会专业作家。1979年冬或1980年春,具体的时间记不准确了,我到北京出差,住在文化部招待所里。那招待所的门前有一报栏,每日换贴《北京晚报》。饭后休息时,我便每日去那里浏览。一天,我在那报上看到了一篇短文,短文的内容令我十分反感。我是因为反感才把那短文看完的。但看完之后,我的心里却忽地有了一点儿悟。这悟令我蓦地兴奋起…  相似文献   

12.
这张照片,是我边防部队惩罚越南霸权主义者的胜利写照,是跟随我先头部队进行战地采访的李永安同志冒着冷枪流弹,拍下的珍贵镜头。谅山市,是越南北方的一个要塞,也是越南当局屯兵侵犯中国边境的战略要地。我边防部队发起反击战之后,越南当局叫嚣要“死守谅山”。我军攻占了谅山,他们还矢口  相似文献   

13.
记者采访作风漂浮不容忽视这些年来,记者采访作风漂浮,无论中央报、省报还是地市报纸的记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尤其是近些年参加工作的部分年轻记者,表现得就更突出些。一是采访沉不下去,记者像掉在井里的葫芦,样子像下去了,实际仍漂在上面。拿采访农村来说,过去采访农民,通常要住到村子里三五天、七八天甚至更长,要反复和村干部、农民接触交谈,好多稿子就在农民家里写,写完还要给农民念一下,听听意见。现在采访农民,多数住在县招待所,上午坐小车到村子里去,大都找村干部简单谈谈,然后坐车回县招待所。真正住在农  相似文献   

14.
解放军报社总编室二版组原组长、主任编辑郭天一,去年11月赴新疆边防部队采访遭遇车祸,光荣牺牲。这篇文章是郭天一同志赴新疆边防部队采访前给本刊撰写的,现予发表。以表达对他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15.
马儒 《档案天地》2015,(4):25-28
1941年5月1日,晋察冀画报社在河北平山县支角沟正式成立。晋察冀画报社是解放区创立最早的摄影与摄影画报出版相结合的组织,它创刊的《晋察冀画报》是解放区第一个以刊载新闻照片为主的大型摄影画报。为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留下了重要、真实的形象资料。一、《晋察冀画报》的创刊1937年平型关大捷后,战地记者沙飞到八路军一一五师采访,他回太原发稿后,太原告急,国民  相似文献   

16.
敏锐的观察力是新闻记者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功。观察离不开眼睛,但眼睛观察的不一定就准确。在采访中,记者观察到的现象不一定都是真实的,有真象,也有假象,甚至会造成“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就需要辨别真伪,要借助深入的调查研究,要有丰富的采访经验和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人民日报老记者田流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说:“过去我到过一个县,住在县委会里,早上上班铃一响,各个办公室里全开始学习了。我说,‘这个县里的干部学习搞得不错嘛。’第二天,第三天,我就不在意了。五六天以后,再一看,没人学了。原来他们专门是搞样子给记者看的。看我不在意,也就不学了。”所以光听汇报,凭眼睛直观感觉,不善于仔细观察和深入调查研究,就会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17.
有些记者,每到一个地方采访,总能很快抓到一批有时代气息的新闻。他们经常是手里有写的,脚下有采的,工作十分自如泰然。我也希望自己成为这样一个记者,我深入实践,勤奋努力,但在一个时期内始终没有突破性的成就。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才发现这和自己宏观意识弱有着极大的关系。那是1983年,中央1号文件下达后不久,我在乌鲁木齐县采访。在县上辛辛苦苦跑了好几天,采访了好几个公社和村庄,可是最后竟没有抓住一个  相似文献   

18.
我是在长江九江城防堤决口的第二天晚上闻讯赶赴九江的。当时九江军分区招待所里已住满了各路的记者和新闻干事,大家都在忙着写自己的稿子,我被安排在三人间的房子住下。当晚8时许,我向九江军分区的同志提出到决口处采访,这位同志告诉我,洪水已封死了去路,只能乘船,而当晚的值班驳轮已经不开了,他让我先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一早去,我认真地说,必须今晚先去看看,九江军分区的领导看到我的心情十分迫切,便设法帮我弄来了一条冲锋舟,并让我穿上了救生衣。当时,长江第四次洪峰正从这里通过,江涛一浪高过一浪,长江已没有行船,只…  相似文献   

19.
老山、者阴山的炮声渐渐沉寂,我的心情仍然难以平静。在这一百六十多天的时间里,我一直跟着边防前线部队采访。回顾那段紧张而激烈的战地采访生活,真是终生难忘。去年四月二十六日的傍晚,天空灰蒙蒙一片。我边防部队借着浓雾向老山地区秘密开进,我也头戴钢盔夹在那钢铁般的洪流  相似文献   

20.
当一名通讯员难,当一名战士通讯员更难。有一次,我到一个团里采访一名干部,一见面我就说明来意,他态度生硬地说:“没什么好写的”,掉头就走了。第一次,我又去找他,他推说有事,又一次拒绝了采访。我不死心,第」轰前去找他,他正和同事甩老K,旁边的一位同志见我来过几次,觉得过意不去,悄悄对我说:如果你是记者就好了。战士通讯员就不能采访吗?我真想不通。但我没有因碰钉子而泄气,一种强烈的责任感驱使我第四次去采访他。经不住我再三的软缠硬磨,他终于接受了我的采访。不久,这篇稿件见了报。后来他见到我时不仅夸我?还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