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说起典型,我们这个时代从来就不缺少典型。然而,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媒体笔下的典型总是一本正经、一尘不染、一鸣惊人……这种经过概念化、脸谱化塑造出的典型,成了“高大全”的“完人”,他们崇高而伟大,没有缺点,就是缺少人情味,让人高不可攀。的确,在一段时间内,受思想价值观念的影响,媒体塑造出的典型高度,总是被赋予了太多的责任和使命,造成典型报道的居高临下,难以让受众产生亲切感和追随感,使人们对这种近乎神化的典型产生了心理的排斥。  相似文献   

2.
严格地说,独特性已包括在典型性之中,事例是典型的就应该是独特的,而不是一般化的平不拉的。之所以还要把独特性单挑出来说一说,是因为常见有看似很严整的稿子,似乎挑不出什么毛病,甚至连标点符号也毫厘不爽,可就是没有一件能让人兴奋的事,没有一句能让人记住的话,像一塘清水,缺少鱼虾,波澜不兴,了无生机。此所谓“无瑕之,无瑜之作”也。这里面当然有写作水平问题,即把本来有个性的事例写“板”了,把本来生动的事例写死了,  相似文献   

3.
李波  肖莉 《记者摇篮》2004,(9):41-41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典型人物报道出来.往往能鼓舞一条战线、一个地区,甚至全国。可以说,宣传先进人物是记者的一项光荣职责。如今,受众的“口味”越来越高.要想得到受众的认可,真正地感动受众。就必须摆脱“高、大、全,一好百好、人为拔高”的写法,就要避免让先进人物满口的“豪言壮语”,不尽人情,高高在上.而是要让人物丰满起来,“平常”起来,让人物走近受众。  相似文献   

4.
莫说绝话     
近读报纸,发现一篇题为《好连长为啥不愿当标兵》的消息,此稿道出了典型人物负担过重、周围人惯用异样眼光把典型与常人截然分开来看待这一问题,呼吁要“给典型松绑”。这篇稿件无疑是个抓问题比较成功的高质量稿件,值得我们新闻采写人员借鉴效仿。这里要说的是,造成典型准当和不愿当典型这一问题,除了“出头椽子先烂”等客观因素外,我们平常采写、报道、宣传典型时爱说绝话,爱讲怪事,甚至有意拔高,人为地把典型树得“高、大、全”,致使人们对典型“难以理解”,恐怕也是一个主要的原因。从这一点上说,新闻采写者负有责任。任何…  相似文献   

5.
箴言集锦     
△出色的侦察员,必定有一双明察秋毫的容目;称职的通讯员,应练就两只透视生活的“新闻眼”。△深入生活要一头“扎进去”,广采博访;反映生活要身子“冒出来”,精剪细栽。△与其盲目写十篇,不如精心写一篇。△蹒跚学步者,难免用“一般”反映“一般”;成熟者,善于用“个别”反映“一般”。△一篇拖沓呆板、枝蔓横生的冗长之作,无异于把生活酿造的“醇酒”加水稀释,令人食之寡味,不堪卒读。△采写典型、宣传典型,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人学”,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学”。△调查研究“多下一层接”,稿件质量才能  相似文献   

6.
《军事记者》2001,(10):44-44
政治教育让战士唱“主角”本刊讯函授学员罗其山报道:6月7日,驻川某团一连政治教育让士兵唱“主角”效果好。在以往的政治教育课上,总是干部讲,士兵听,只要做好笔记就行。所以难免有部分人思想“溜号”。当问及他们今天上课的内容时,他们谁也说不上几句。针对这一问题,连队指导员田周盟,打破了以往一贯的教育方式,他先让一名学历高的士兵上台去讲,干部坐下来听,让大家来评论,说出好的方面,给大家做参考,指出存在的不足,使同志们下步上课时注意克服。在课堂上,上课的士兵虽然底气有些不足,但课上得不错,课堂气氛也十分活…  相似文献   

7.
报道典型,树立典型,以典型引导人、鼓舞人、教育人,是地市党报的重要职能之一。江苏宿迁日报创办5年来,先后组织报道了孙明芝、阎成米、熊翠花、刘金侠、刘芳、蔡艳红等一批在全市甚至全省很有影响的典型人物。5年来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典型报道要想取得成功,让读者在思想上、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而见贤思齐,起而效之,必须严格把握好三个“度”。 把握典型选择的尺度,把真正的典型找出来。尺度过宽,典型宣传就会缺乏力度,缺少影响力、号召力,产生不了示范和榜样的作用,甚至会产生虚假典型;而尺度过严,有些典型又容易失之…  相似文献   

8.
研究艺理论和美学的专家学们常常把“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学艺术纳入美学范畴,把艺作品看作是作家艺术家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然而,却很少能包容新闻及新闻报道登堂人室,甚至有人明确提出新闻作品不能进入主体的审美视野和进行审美观照,笔以为,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认为新闻“来源于生活”而又“拘  相似文献   

9.
2004年,是重大典型人物报道最多的一年。其,青岛港工人许振超的事迹尤其感人,他30年一日,爱岗敬业、刻苦钻研技术,创造出了世一流的工作效率。许振超与网民在线交流时,网友问:“报纸上的你和生活中的你一样吗?没有被拔高?”人们为什么对先进典型人物会产生怀疑呢?要答这个问题,就不能不说到媒体。实际上长期以,正是因为新闻媒体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典型报,才逐渐“培养”了众多读者对典型人物产生怀的心理。网友提出这样的疑问并非无理取闹,读的担忧也并不是杞人忧天。然而,令读者欣慰的,随着对许振超的报道逐步深入,一个有血有肉典型人物活生…  相似文献   

10.
转眼之间,战友报生活类副刊《生活在线》陪伴着战友们和我走过了两年时间。这个专版中的主打栏目“真情实录”报道了40个不同类型的人物故事,主人公名不见经传,绝大多数是生活在基层连队的士兵;他们不是先进典型,也不是标兵样板,而是普普通通的、甚至没有立过功受过奖的“小人物”。但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却鲜活而生动,读后禁不住让人黯然泪下。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依然清晰地留在读者的记忆里,潮湿着大家的心灵和眼睛。为什么?一种真情,一种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滋润的真情。定位版面内容,沟通情感世界2001年下半年,报社决定创办一块体现官兵…  相似文献   

11.
一些媒体在报道正面典型时,习惯于拔高人物。其弊端不仅影响到报道的真实性,而且使被报道者承受了很多难以言说的心理压力。《南方周末》在3月11日的一篇文章中,披露了一位南京长江大桥上的自杀救助者陈思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困顿。陈思就是这种典型报道的受害者之一。2003年10月,他救人的事迹被媒体报道出来,短短十多天,他就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除了赞赏的眼光外,陈思没想到随之而来的麻烦。邻居误解他上大桥是为了出名,一些人质疑媒体:“报道说陈思救了26个人,大桥上真有那么多人要寻死吗?我从桥上来回也有不少次数了,可我怎么就一次没有…  相似文献   

12.
典 型报道中的人物报道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新闻作品中既重要又极为精彩的组成乐章。然而在以往的作品中 ,典型报道作为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典型模式 ,大多宣传的是牺牲奉献精神 ,而忽略了“典型”作为普通人所固有的特性。大都存在着脱离实际 ,脱离群众 ,程式化、片面性等问题 ,亦忽略了受众的情感因素和心理接受能力。使“典型”们成为单面的工具的人 ,甚至被不自觉地神化了。近年来许多优秀的典型人物报道对此有所突破 ,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情感真实的“典型” ,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笔者分析他们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3.
黎文耀 《军事记者》2014,(1):I0002-I0002
一张成功的人像摄影作品,一定是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从而给人留下深刻视觉烙印的。“门巴将军”李素芝的人像摄影作品之所以能让人过目难忘,就在于它抓住了人物在形象、气质、精神状态等方面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14.
从美学的角度说,红花之所以娇美,之所以前人,之所以可爱。除自身的艳美外,很大程度取决于绿叶的相衬。倘若没有绿叶相衬,那么一朵红花孤零零地做立枝头,无论它有多么艳美,恐怕都很难让人感到美。所谓花好还需绿叶枝,讲的就是这么个哲理。实际上,绿叶与红花,“绝不仅仅是简单的相扶和相衬,倘若没有绿叶与阳光的光合作用,红花离开了绿叶的营养基因,那红花则诙不上什么色的花了。道理本来就这么明明白白。可遗憾的是,我们有些“擅长”典型宣传的人们,却硬是弄不明白,也许,他们压根就不想弄个明白。在他们的妙笔下,凡开拓者的…  相似文献   

15.
企业如何进行微博营销?首先,要真实表达,不能拔高也不能自吹自擂;其次,必须要与用户形成有效互动;第三,要精准寻找属于自己的用户;第四,微博营销要有娱乐导向,不能太严肃。微博这一诞生才短短几年的轻质平台,就爆发出让人不可估量的营销前景  相似文献   

16.
《夜宴》中,那场血腥的鞭笞老臣裴洪的戏,并不是“乱棒”,而是有计划、有章法的。那些没有面孔的士兵,每一棍打过去,必击中要害,但并不是即刻要了这个人的命,而是从不同角度增添和延长这个人的痛苦。将人支在半空中真是一个绝妙的主意,这样他就失去了可以支撑他痛苦的一小块地面或者一堵墙,也可以让他带着痛苦像一种飞去来器似地飘来飘去,在翻飞的棍棒指挥之下翩然起舞。  相似文献   

17.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美国一名黑人少校军官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白人士兵见军官是黑人,就没有向他敬礼。当他掠身而过时,黑人军官以低沉而坚定的声音对他说道:“请等一下!”  相似文献   

18.
提起典型报道,也许不少人会有这样的怀疑或抵触心理:“这是真的吗?”或者“这个典型高高在上,不可信”等等。这也难怪,因为,向来“典型引路”、“典型推广”的报道方式是党报传统的宣传模式,在舆论引导上确实发挥了特有的作用。然而,这种自上而下机械“灌输式”的传播方式,政治说教色彩太浓,脱离了读者的生活实际,违背了新闻报道和受众之间的互动规律,而且在报道过程中往往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出现了一般化、面目雷同、  相似文献   

19.
KUSO(恶搞)这个词其实起源于日文,其意义据说是“粪”。烂”的意思。这个字之所以风行起来都是因为日本电玩界的“认真玩烂GAME”风潮。由于日本的电玩市场极大,理所当然会出现一些几乎毫无可玩性的游戏。但是,在这些游戏之中,有些游戏烂到让玩者想哭,但却又因其极端不可思议的烂而让人想要一探究竟,甚至成为其忠实的拥护者。  相似文献   

20.
我的父亲冯友兰先生曾在其《中国哲学和民主政治》一文中,提出民主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人是人”的认识,人是有独立人格、自由意志的,不能成为他人的工具;驱使别人、让别人成为自己的工具是不道德的行为。第二,对一切事物都应有多元论的看法,不能执一见而概括一切,儒家特别重视“和”,“和”就必须有异,把各种“异”调和起来就是“和”;五味俱全,八音齐奏,可以得到“和”;如果只有一样的味、一样的音,就只是“同”不是“和”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