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合法性主要反映的是人民对统治当局及其实施政策所持的态度,是说明执政党执政能力最核心的要素,也是其稳固执政的重要因素,巩固执政合法性基础要求执政党不断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增强执政的绩效基础;发挥利益整合作用,扩大执政的社会基础;发展党内民主制度,拓宽民众的意愿表达渠道;改变党的执政方式,强化权力约束机制。  相似文献   

2.
政府公信力,执政合法性是近几年来社会上普遍关心的话题,政府有没有公信力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进而会影响到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合法性是任何一个执政党都必须面临的问题。执政合法性与政府公信力关系密切,了解政府公信力和执政合法性的内涵,对政府公信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执政合法性的影响进行研究,提出了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付颖 《林区教学》2008,(1):37-39
执政合法性基础的稳固直接关系着执政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的深厚基础本质上就是来自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随着中国经济政治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应根据形势的发展正确认识现阶段执政合法性基础,在意识形态及民主政治上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执政合法性是政治统治的基本要素,是执政者“合法”行使权力或施行统治的重要前提,也是法治得以维系的条件。面临新形势和新问题,中国共产党原有的执政合法性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流失。拓展执政合法性资源,必须依法规范执政党的行为,建构依法执政的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一种政治统治要想持久维持下去,必须获得民众的支持和拥护,即执政党必须进行合法性建设.邓小平同志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无论从理论高度还是从现实基础上都不断强调要加强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使党获得了人民的认同和支持,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更加巩固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现代政党政治时代,执政合法性是任何政党执政的前提条件。执政党执政合法性基础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变迁而处于不断地变化之中。对于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各种复杂的问题对执政党传统合法性的资源和基础构成了严峻挑战。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党,着力夯实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法治规范党的建设,这对于维护和发展党的执政合法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政治合法性是执政党保持执政地位的基础,它包括意识形态资源、绩效资源和制度资源等。中国共产党一直非常重视党的执政合法性建设,进入新时期以来,党的执政合法性受到诸多挑战,勇于面对挑战是增强党执政合法性的理智选择。重视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树立正确的绩效观,转变执政方式,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拓展执政有效性,是增强执政合法性的科学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8.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努力寻求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开发合法性资源,对于每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一件极为重要的事情。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承继历史合法性的基础上,通过推行一系列有益于广大民众的政策措施,获得了较为丰厚的执政合法性基础,也为日后的执政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目前,学术界在对"依法执政能力"概念定义上,存在两点不足.事实上,执政党的"依法执政能力"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作为一个整体的"依法执政能力";其二,把党作为一个由很多先进分子结合而成的先锋队组织,主要是指党的领导干部的"依法执政能力".执政党依法执政能力关系到执政党执政的合法性,因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研究表明,实现从权力到权威的嬗变,是执政党获得执政合法性、进而长期保持执政地位的关键。建国初期,我们党为获得执政合法性和保持执政地位所采取的种种举措及其结果都充分表明,作为我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已经顺利实现了由权力到权威的嬗变。回顾与梳理这些经验,对于目前我们党长期保持执政地位,源源不断获得执政合法性资源,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第三社会部门在我国的蓬勃兴起,政府、市场、公民社会具有了各自相对的独立性。执政环境的变化使得以有限理性为逻辑前提的参与—回应型政府已显露雏形。为推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的成熟与完善,在社会治理中,政府应高度重视执政的"合法性"问题,应做到信息公开、自身职权界限明晰,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实现其社会整合功能。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治理与善治理论的兴起引起了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重大变革,作为中国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执政原则等方面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中国共产党要继续牢固地保持其执政地位,始终做到“三个代表”,就必须在治理与善治理论指导下进行变革,体现出合法、民主、法治、责任和分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治理"可以说是近年来被学术界运用的最混乱的术语之一了.进行政府治理绩效评估,首先需要厘清"治理"的内核,在此基础上廓清"治理域"与"政府治理域"的范围.我们发现,政府治理的特点在于价值理性的追求在于民主行政、工具理性的追求在于效率行政,同时,它是碎片化行政和审议行政.与此相对应,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的难点在于民主行政的绩效难于把握、碎片化行政的绩效信息难以有效获取、审议行政的参与度难以评估、效率性的追求与前三者之间的协调难以测度.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建议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作为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的工具.  相似文献   

14.
王惠君 《商洛学院学报》2012,26(5):16-19,61
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最重大的任务之一就是实现国家的现代化。作为执政党.首先必须实现自身的现代化。而执政方式作为衔接执政党政治目标、纲领、方针政策与执政能力的必经程序,也必须实现现代化。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理念。是我们党对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最新凝炼。科学执政,实现执政方式的科学化,是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民主执政,实现执政方式的民主化,是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依法执政,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是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的保证和途径。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构筑了党执政方式现代化的完整范式。  相似文献   

15.
从精英阶段、大众化阶段到普及化阶段,研究型大学的治理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特征是从学者治理发展为学校治理再发展到学术治理。治理变迁与研究型大学的内外部动力机制变化密切相关:单一外部机制和静态内部机制造就学者治理,多重外部机制和稳态内部机制要求学校治理,多重外部机制和动态内部机制催生学术治理。当前研究型大学的治理普遍面临内部自由探索与外部问责张力加强、全球规范机制与本国实践矛盾加深这两大时代挑战,中国研究型大学要回应好普及化时代的挑战,先要涵育理性、自主的现代品质。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个人人格得以确立,社会中的公民意识,包括自由意识,平等意识和主权意识日益健全,处于全面转型时期的中国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互动状态下形成的“和谐”。本文在阐释和谐法治的理念和善治与和谐法治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提出法治的真正价值即善治,并以此建构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和谐社会:即一个公民社会而又超越于一般公民社会的社会,一个以公正和正义为维度的利益均衡的社会,最终必然是一个“良法善治”的法治社会。  相似文献   

17.
大学治理,理念先行。大学治理理念与大学的精神品质、学术理性价值、治理模式以及治理绩效密切相关。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是大学本质的核心属性,从而决定了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选择。探索实践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理性,一是要提升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活动,二是要增强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效应,三是要塑造大学内部治理的学术环境。  相似文献   

18.
西方治理理论述评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全球化引起人类社会政治过程的重心正从统治走向治理 ,治理理论很快被运用于分析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现象 ,成为理解当代社会现实的一种重要而有益的方法工具与分析框架。本文对西方治理理论的兴起、治理的基本界定及其特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而详尽的介绍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在当前的境遇下,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伦理学研究应该由伦理批判转向伦理治理,这种转向有其理论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伦理治理的主要特质重在"伦理建构",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伦理治理的实质是"商谈伦理",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伦理治理的目的是"善治",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伦理治理的基本途径是"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