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课程进入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行为发生对应性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沟通、合作、共建,教师和学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构建起课堂教学比较完整的目标体系。课堂提问也具有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学生知觉问卷,对500外初一至初三的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结构与发展特点。结果发展:(1)初中生知觉的教师课堂教育行为具有一定的内在结构,它包括积极情感、约束与控制行为、消极情感与支持帮助行为。(2)初中生对教师课堂教育行为的知觉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3)在初中生对教师的约束与控制以及消极情感行为的知觉上,男女之间有显著的差异;而对积极情感和支持与帮助行为的知觉则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3.
任鑫 《青年教师》2005,(4):11-11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把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到一个全新的认识层面上来,给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气象。与此同时,我们是不是也要想一想,在积极引导学生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关注教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呢?  相似文献   

4.
考察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一味注重发展教师的知识、教学技术,严重忽视教师的情感技能。这种课程体系的缺失使得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后不能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情意的交流和互动,导致课堂教学资源的丧失、向师性下降和课堂上冲突的增多,情感性教育在教师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上培养青少年的健康情感?不同学科、不同课程、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教师的情感教学模式是不尽相同的.情感教学的形式也不可能一成不变,但本人认为在课堂情感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6.
自实施新课程以来,广大教师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与努力,有了不少新的发现,新的创造.现在新课程标准、新教材已修订完毕.要进一步推动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核心在课堂教学.教师转变了理念,掌握了教材,还要践行在课堂上,课堂是课程的载体,也是课程的表现方式.要借助于新课堂的构建,将课程理念转变为现实的教师行为,进而形成为教师的教学品质和教学智慧.只有这样课堂改革才得以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7.
考察当下我国各级各类师范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的课程设置,不难发现这样一种情况: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一味注重发展教师的知识、教学技术,严重忽视教师的情感技能.这种课程体系的缺失使得教师在进入课堂之后不能充分地与学生进行情意的交流和互动,导致课堂教学资源的丧失、向师性下降和课堂上冲突的增多,情感性教育在教师素质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教师社会情感能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社会情感能力,且有利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职前阶段对于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国际文献进行梳理,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框架有亲社会课堂模型、社会情感文化锚定框架以及教师茁壮成长框架。职前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可以从课程教学、质量保障以及政策支持三方面进行策略总结。  相似文献   

9.
一、和谐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新课标要求教师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与智慧交流,建立一个温暖的、相互接纳的学习场所。第二,教师要善于营造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和学生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实现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二、成功的课程设计者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该是一名课程设计者。新的小学英语课程改革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结合现代的教育实际,考虑学  相似文献   

10.
情绪与情感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动机、调节与信号的作用,教师本人的情绪、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课堂中的学生,学生自身情绪高低对其学习质量也有着深刻影响。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情感功能、情绪的调动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情感接受与知识的理性达到最佳匹配,在符合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1.
课堂互动行为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完成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双向交往活动。以W市X小学新手型语文教师和专家型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对比两者的课堂互动行为发现,新手型教师的课堂互动行为存在偏重课堂讲授、侧重采用直接方式影响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较少、封闭性问题较多、表扬手段单一等问题,其主要影响因素有教学理念、情感氛围、教学经验等。树立新型的课堂师生互动观、营造良好的课堂情感氛围、提升教学反思能力,是新手型教师优化课堂互动行为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桑文洁 《英语教师》2023,(6):113-115+135
随着经济和科学的发展,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重视。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注重学科知识的教学,而且要注重情感、技能和方法的培养与掌握。通过对初中英语课堂的观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重视具体知识的教学,而忽视了课堂提问的技巧和课堂提问策略的重要性。针对这种现象,对提问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期提高英语课堂的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一、语文参与式教学实施的背景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即教学信息在教师——学生中单向传输的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是教师主宰整个教学过程,从课堂上的教学进度、问题安排,到课堂下的作业布置、成绩评价,都是教师在操纵着主动权。这种教学模式重视知识的累积和教学结果一致性的表现,忽视情感的作用和学生个性的发挥,从而抹杀了学生作为“人”的特性的成长(如情感、个性、创造性),也使教师在追求课程统一性、确定性、精确性的同时丧失了独立性与创造性,以至思维趋于凝固、教学程序趋于程式化。  相似文献   

14.
生成性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情感和生命活力的课堂,是一种开放性的课堂,它不仅要有教师科学的预设,更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情境、教学中相互传递的信息、师生及生生之间的情感等诸多因素相互作用完成的。这样的课堂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正确的教育教学观是课堂生成的前提;教师较为渊博的知识是课堂生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教师的组织调控能力和教学智慧是课堂生成的助力器。只有教师具备了这样的素质,才能有效地建构起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能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教师课堂教育智慧是课堂本身的原生性需求,是涵盖了教师的教育情感、知识经验体系、思维决策和课堂行动机智等因素的综合品质和境界,具有真实可感、瞬间突发、情感体验、独特创新和整体稳定等特征。教师课堂教育智慧的生成有赖于教师在课堂教育实践中升华教育情感,在不断学习中实现"转识成智",在精心的课堂设计中提高教育架构和把握能力,在课堂反思与研究中提升教育行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综观不少课堂,课堂气氛不乏有些沉闷,教师滔滔不绝、口干舌燥,学生却是忠实的听众,一脸疲乏,甚至连打呵欠。好课要具备“课堂三声”:掌声,即说明教师的讲述深刻与精辟;笑声,即说明教师的讲述生动与精彩;辩论声,即说明教师的讲述有启发性与探究性。课堂的笑声、掌声、辩论声是师生情感交流与培养学生学科情感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7.
阅读作为语言教学中的关键一环,目的不仅在于引导学生获得语文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的熏陶与培植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使学生满怀情感米阅读文章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关键。 一、转换教师角色,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传统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单向的讲授,忽视学生的情感,这种绝对的教师主体地位必然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更不用说对学生情感的尊重.所“我转换教师角色,抓住课堂内一切教育资源.剖析挖掘作者的情感.触及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情感的陶冶和哲理的启发:教师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激励者,要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曲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帮助学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传统课堂社会的话语场域中,教师似乎独享课堂话语权,但正是这种表层上赋予教师的制度性话语权掩饰了教师个体话语权的丧失,教师在教育世界的实然状态是无力的“失语”。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话语权应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回归,实现教师与课程文本的对话,与教育研究者的对话。教师对话能力的形成需要其自身课程观和课程意识的确立,同时学校制度环境要进行必要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效率和学习效果。 教师本身的情感状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和谐的情感氛围具有特殊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注意以言激情、以景生情、以情动情,还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需要的激发与调动,更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的性质和难度大小,对学生的情感活动进行调控。教师走进课堂时,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要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应首先以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呈现出来;我们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新的课程的课堂文化,需靠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去实现和支撑。因此,重新构建教师的技能结构,形成和掌握新课程的教学基本技能,不仅是课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第一,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是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教学基本技能。改变课程的功能,新课程突出强调了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