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高飞  王璐 《网络传播》2004,(2):50-50
11日23点10分:MSN的窗口弹出一个对话框,远在福建的合作媒体作者发来消息:“一个重要的稿件”已经发到你的电子信箱。打开邮箱,确实是一个重大事件的最新报道,不过事关各方,所以其中一些内容需要再次核实。  相似文献   

2.
陈小娜 《视听纵横》2006,(3):106-107
近年来,一批省级、中央级广播电台调频相继在温州落地。随着新闻广播竞争日益激烈,来什么编什么,被动面对来稿的编辑作风,已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要求。现在要做一名出色的广播新闻编辑,不仅要完成编辑工作的特定任务,还要有“主动出击”的工作理念。《晶报》总编辑陈寅曾提出,主  相似文献   

3.
迟红 《新闻三昧》2004,(2):41-41
我是石化管道储运公司沧州输油处一名年轻的干部,自1996年一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通过和广大通讯员、编辑的通力合作,已分别连续8年被石化管道报社评为先进报道员。我深知,企业宣传干部是通讯员和编辑之间的纽带,也深知通讯员采写稿子和编辑老师编发稿件的艰辛。在此,我结合日常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谈一些  相似文献   

4.
刘晓程 《新闻知识》2007,(11):49-50
转载是一种典型的编辑行为,长期以来,有关新闻转载的讨论,更多集中在转载侵权之类的话题上。然而,随着新闻竞争日益激烈,各种"转载栏目"、"选播节目"纷纷涌现,转载这个问题,又表现出复杂的形式。本文从几则转载案例入手,探讨新闻编辑中经常出现的不当转载现象,并就此提出编辑在转载过程中应当改进的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5.
薛凯 《新闻与写作》2001,(10):21-22
在《半月谈》上刊登的,由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帅政和盂晖采写的报道《张平:为人民而歌》,一经发表,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并被评为新华社的部级好稿。张平评价说.《半月谈》的这篇槁件是对他创作历程的最全面、最恰当的论述。 这篇报道为什么能取得这么好的社会影响?我觉得,其中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 首先是选题准,抓住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 当时,反腐电影《生死抉择》轰动了大江南北,这部电影改编自张平的小说《抉择》。人们痛恨腐败,关心反腐败,而张平的小说正好传达了他们的心声,因此。张平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相似文献   

6.
沈冬 《青年记者》2002,(11):47-48
新闻图片编辑的职责,是针对一个新闻事件,能迅速合理运用图片形式准确传达信息,深刻揭示新闻事件本质,让读者能迅速理解你想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他的工作是相对独立的,是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有价值的可视性强的新闻图片,有“一图抵万言”的功效。它可以不受地域范围、语言文字的束缚,不受文化习俗等的局限,成为通用的具有“国际语言”作用的信息载体。而新闻图片编辑所从事的工作,正是为了保障这种有效的可视信息顺畅传播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过去有人告诉我,编辑就那么回事。“一把剪刀一杆尺,一瓶浆糊一只笔”,圈圈画画,修修改改,抄抄誊誊,粘粘贴贴,为人作嫁的“无名英雄”,好为人师的区区角色。可现在,当我自己在“编辑”这个位置上呆了300多个日子后,我才强烈感受到:编辑并不就是那么回事。他是一个“活导体”,凭借着一种立体意识在大众传播过程中联接着群众和传播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编辑的这种立体意识是由编辑的特殊位  相似文献   

8.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编辑与新闻采访共存于一个体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版面编辑在对新闻稿件进行筛选、修改、校对、整理时,它的劳动成果是凝结在别人的作品中的,是不为人知的。编辑工作是一项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版面编辑可以通过编按专栏、  相似文献   

9.
10.
纪旭 《中国编辑》2003,(4):62-63
“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一种失恋的感觉……我承认我最害怕天黑,梦被掏空的错觉……”广州天河体育中心南门的地下过街通道里,一个长发青年拨着一把旧吉他,用嘶哑的嗓音吼着阿杜的《天黑》。这一天,是5月24日,广州各大报纸的头条无一例外都是“世界卫生组织解除赴粤港旅行警告”的消息,广州似乎在一瞬间被卸掉了沉重的枷锁,整个城市有了轻松的感觉。作为一个新闻编辑,我见证了黑暗来临又消退的全过程。此时,当国内媒体正在反思SARS如何改变着中国的时候,我,则在思考着SARS如何影响了我的职业生涯。  相似文献   

11.
编采分开绝非编采分割相对于过去的编采合一,新闻传媒现在实行的编采分开,可以使编辑、记者能够集中精力,专事一职,有利于编采双方把各自分担的工作做得更好。同时,所有新闻均由新闻出版部门统一编稿和成版,也有利于统筹把握、规范和坚持报道的质量标准与版面的总体风格,有利于发掘、整合和优化新闻资源与版面资源,提高报纸的总体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13.
新闻数字辩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15.
16.
朱宜学 《青年记者》2002,(12):10-11
问:看近几年您发表的新闻业务研究文章,有一个突出印象,那就是目光集中在新闻创新问题上。请谈一下初衷。答:当前,我国新闻传媒竞争激烈,许多新闻教育、理论研究机构和众多新闻媒体,对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提到了空前的高度。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闻创新的成果还远远跟不上我国新闻事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标题别暖昧     
从《京华时报》2月22日A11版读到一篇社会新闻,主题是《光棍“娶”12岁少女传宗接代》,副标题是《涉嫌奸淫幼女逃亡10年终落网》。讲的是陕西汉阴人蒲某30多岁仍未找到老婆,打起本村少女(应为幼女)吴某的主意。由于吴某父母身惠重病,长期卧床不起,生活困难,蒲某对老人施以小恩小惠后便上门提亲。两人没有办理任何手续,蒲某便住进了吴某家中,蒲某不顾吴某强烈反对,  相似文献   

18.
张宝琴 《今传媒》2004,(4):52-52
新闻求新求变,角度的选择至关重要,不仅体现着编采人员对新闻事实的把握是否准确,还体现着编采人员对新闻价值的把握是否得当。  相似文献   

19.
王璋 《军事记者》2004,(6):57-57
传播学奠基人之一的卢因提出了“把关人”学说。他在1947年发表的章中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某些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个人的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卢因认为,信息的传播渠道中布满了把关人,信息的采集制作过程.传播都起着传播把关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最近尽是怪现象,所以暂时没有写时评。1、收到《湖北日报》刘老师的信,说是把我和XX的文章编成了一篇,署名两个人,并发给我了编好的文章,结果《湖北日报》还没登出来,那位“合作者”却已经在一报纸上公开单独发表了。我只能什么都不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