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典周边秀     
深受女性观众欢迎的《今天开始是魔王》,凭借其美型的人物,有趣的故事吸引了大量的观众,有着如此广泛的支持度以及作品本身的魅力,此系列的周边也是丰富多彩,非常吸引视线^^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 ,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 ,没有半点对社会人生的愤恨 ,即使有怨 ,也是怨而不怒。这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 ,将美融于自然之中 ,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 ,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3.
《世说新语》把人物品评作为主要内容之一,根源于当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风气。品评人物常用自然景物来形象地比喻人的美,并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审美特征。人物品评及其审美评判方式,对中国美学和文艺理论的形成发展有巨大贡献和深远影响。不了解这一点就不可能真正懂得中国美学。  相似文献   

4.
在中篇近作《春之潮汐》(载《钟山》1984年第2期)的卷首,从维熙写下了这样一段。“偶想”:“……人们在春天的大街上,摩肩接踵地匆匆而行,不知他(她)们都在寻觅着什么?”是“偶想”吗?不,这不是心血来潮的随想,也不是绝无深意的浮想,而是作家对《春之潮汐》思想题旨的形象表述,对美的追求的严肃思考。它告诉我们,生活中的人们在寻觅着美,作品中的人物在寻觅着美,作家自己也在寻觅着美,就象春之潮汐,此起彼伏。但什么是作家所要寻觅的真正的美呢?这就是作品所要给予艺术回答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乡土小说《边城》取材于湘西农村,小说中的人物纯朴、自然,没有半点对社会人性的愤恨,即使有怨,也是怨而不怒。边就使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在同时代众多的乡土文学作品中独具一格。沈从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将美融于自然之中,使人“见美然后悟丑”。作品在人物表现、风俗介绍、语言表达等方面,都体现了一种浓郁的民俗色彩。  相似文献   

6.
深深的鞠躬     
赵淑霞 《中国教师》2010,(14):60-60
<正>作为对同学们向我问候的回敬,在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会给他们深鞠一躬。我不知同学们对我每次鞠躬有何感受,更不知多年以后,他们是否还能记起每课必鞠的这深深一躬。但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个孩子的一躬,令我深深感动,并且我相信,它必将温暖我一生。  相似文献   

7.
中国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强调“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进而创造出一种富于东方韵味的含蓄美。在绘画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如《深山藏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便都较好地体现了这一艺术表现特点。同样,作为中国艺术有机组成部分的古代诗歌,有相当数量的作品在其创作中也贯穿了这一表现方式。如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首诗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空旷而清幽的意境“,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表面说的是隐者就在这座大山中采药,具体位置不知道。然而“,云深不知处”,面对茫茫白云,深邃杳霭…  相似文献   

8.
骆霞 《文学教育(上)》2008,(13):134-135
自然,有自由发展之意。其字面上可解释为“本来的样子”。“自然”作为一种审美范畴源于道家美学。庄子在其《天道》中说“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在《渔夫》篇中也说“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素朴之美”与“天真之美”都是一种“自然之美”。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原道篇》中反复强调美和艺术的本质是自然之道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古典小说《红楼梦》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质朴自然的风格美。《红楼梦》把生活和人物描绘得是丰富、复杂,却又浑然天成,几乎看不出人工雕琢的痕迹。比生活更美,而又象生活本身一样质朴自然,这是因为作者把文学语言的运用当作是一项极其严肃的艺术创造事业,不惜倾注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生命。因此才能使《红楼梦》在质朴自然中创造出了如此高超的语言风格美。  相似文献   

10.
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段段经典的对白构成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要说《边城》中最能够触动人心,让人久久难以忘怀的部分,还是要属《边城》中每一个鲜活的人物身上所展现出来的人物美。无论是重义轻利的淳朴美,还是祖孙互守的人性美,坚守爱情的痴情美都无时无刻不触动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本文以《边城》中若干人物的刻画出发,发掘其中表现出的人物美,以期对《边城》有更为深刻形象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泼水节也叫浴佛节,是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傣历新年,公历4月即清明节后第7天开始举行,历时3—4天。传说古代有个魔王无恶不作,人们受尽了他的祸害。他已有11个妻子了,还又去抢来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这姑娘决心为民除害。她试探出,魔王虽然水淹不死,刀砍不伤,但只要用魔王自己的一根头发,就可以把魔王的头勒下来。一天夜里,趁魔王喝醉酒,夜深人静之际,姑娘用魔王的头发勒住魔王的脖子,魔王的头掉在了地上。魔王虽然死去了,但他的头滚到哪里,哪里就发生灾难。抛到河里,河水泛滥;埋在地下,臭气冲天;放在地上,大地燃烧。只有他的妻子抱…  相似文献   

12.
教育家叶圣陶特别强调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换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小语教材,内容异常丰富,作为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情享受课文中的自然美、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去感受看似单调的文字背后的美。一、欣赏自然景色美在苏教版教材中,有许  相似文献   

13.
聪明的小顽童——红孩儿一部《西游记》,多灾多难的唐僧,西行路上,什么样的妖魔都遇见过。在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即小说第4(Hwt回,写他落入一位小孩魔王手中。这位火云洞洞主,号称圣婴大王,小名红孩儿。这位小孩魔王,如果真格地论起年纪,起码在三百岁开外,比任何老掉牙的长寿公公都远为年高。不过,他却始终是个小孩,总长不大。为什么长不大,仙家自有他们的特有说法,尽可不必深究。总之,这几回书中出现的,是一位小孩魔王。这红孩儿既然是魔王,就不免与别家魔王一般,要把唐僧送上餐桌,作为一味长生不老药来享用。这几回书…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王维把诗、画两种艺术巧妙地渗透融合,形成了以形象见长的独特诗风。读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火山水之间,又如欣赏丹青妙手的刻意佳作,无怪乎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法之画,面中有诗。”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绘画美。一、构图美王维描绘自然景物精确而生动,新奇而自然。如他的《使至塞上》,其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人一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塞外空旷而壮丽的自然景象,构成了一幅天高地阔的沙漠夕照图。又如(山居秋瞑),严然是一幅山水人物画:初秋的傍晚,山雨初…  相似文献   

15.
<正> 抒情散文写人,与小说、人物通讯报告文学不一样,有其自身的审美特点,概括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人物基本真实,具有浓郁的抒情性。 小说的人物一般是虚构的人物。作者可以自由地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刻画人物,使之典型化。散文的人物一般是真实的人物。如《范爱农》中的范爱农,《藤野先生》中的藤野,《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阿长,一个是鲁迅先生的朋友、同学,一个是鲁迅留学日本,于仙台读书时的老师,阿长则是他幼年时的保姆,都是真名实姓。作者所写的人物的精神、气质、道德修养,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没有不侔之处,所写事情也是真实的。自然,抒情散文中的人物也要求有典型性,但这种典型要求是:在生活原型中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情节故事,使之典型化,而不能象小说那样以一种原型为基础,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散文作者一般只在丰富广阔的生活中搜寻,捕捉一些基本成型的,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描写,而不能移花接木,将其他人的品质、行为、事情加在原型人物身上。散文作者由于受到“纪实性”特点的限制,不能如小说那样自由地运用各种手法表现人物。散文作者的自由是在切近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自由。与小说等虚构的人物比较,散文中的人物的美主要在一个“真”字上。因其“真”,与读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6.
投影教材不仅向学生传授的知识要科学正确,它还应该具有艺术性。如果投影教材只是简单翻译文字教材,一目了然地告诉学生“这样想”“这么办”,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本文就投影教材创作中的虚和实作些讨论。先秦哲学家荀子在《乐论》中有一句话说得好:“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这句话就是说,艺术既要丰富地全面地表现生活和自然,又要提炼地去粗存精,使其更具普遍性地表现生活和自然。由于“粹”,艺术表现就有了“虚”,由于“全”才能做到孟子所说的“流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虚”和“实”辩证的统一,才能完成艺术…  相似文献   

17.
《边城》中人物与他们生存环境的同一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表现的着重点,主要表现为小说中人物与和谐生存环境相融相契的生命自然状态。《边城》人物和他们所生存的环境又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即环境和人物的矛盾性,主要表现为人物在微妙的生存环境挤压下的生命无常状态。《边城》中人物与生存环境的同一性和矛盾性,体现了《边城》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命题:理想人性与社会现实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左传》中有许多百读不厌的篇什,《秦晋之战》是其中之一。作者从作品中人物语了中显示出来的对比美、和谐美、精炼美和动态美四方面浅析了人物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19.
《左传》中有许多百读不厌的篇什,《秦晋Yao之战》是其中之一。作从作品中人物语言中显示出来的对比美、和谐美、精炼美和动态美四方面浅析了人物的语言美。  相似文献   

20.
《世说新语》是我国古代哲学与美学完美结合的文学作品,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较高的地位和研究价值,本文分析和研究了《世说新语》中表现出来的生活美、人物美及自然美三个方面的美学蕴意,并探讨其美学价值在人们现代生活中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