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文章最讲究的是真情和趣味,因有真情与趣味才有诗意。而真情与趣味来之于生活原生态,来之于作者的生活宴感。“哀乐之心感,歌咏之声发”,作者感受生活时触发美感.触景生情经事生情,激起写作欲望,触动灵感,继而营构成篇,发言成文。因此可以说.美感产生美文,这是文章写作的客观规律,我们的作文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都必须遵守这一规律。因此,学生生活感受能力和美感体验能力的培养提高。是作文教学之根本,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源泉;而文体训练则是作文教学的外在形式,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溪流。  相似文献   

2.
正【成功要诀】情感的积累、孕育是基础,提炼、升华是关键,只要能把握住这些重要环节,我们就能写出"情感真挚"的文章来,让人读之如品香茗,芬芳四溢!【解读秘诀】好文章应该是有感情的文章。而能够拨动读者心弦、引起读者思绪万千的,惟有浓浓的真情。因此,我们要用心感悟生活,学会融情于文,只有这样的作文才会闪射出诱人的光彩。怎样才能文注真情、以情动人呢?以下方法供大家借鉴:走进生活,积累情感。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我们  相似文献   

3.
作文教学要先易后难,作文要写真话、抒真情,表现生活中的美。要让学生知道生活处处有美感,教会他们能发现生活中的美、会表现生活中的美。思考多彩的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矛盾,是发现生活中美的有效途径。"曲"是使文章结构精巧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作文表现生活中美的写作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在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的探索中,要始终以生活为写作之源,个性为写作之魂的原则,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让写作这一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享受,学生才能抒真情、说真话,写出文质兼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5.
在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的探索中,要始终以生活为写作之源,个性为写作之魂的原则,只有牢牢抓住这两点。让写作这一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精神享受,学生才能抒真情、说真话。写出支质兼美的文章来。  相似文献   

6.
对现代抒情性散文的品读,应从文化的角度,挖掘散文作品中的文化渊源,探求作者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应从意境的角度,探究文章如何以求实之境,传融情之理;应从语言的角度,探究作者如何将生活深处的原生美,创造为艺术美和音乐美。从而,体会其境界,探寻其精神,感受其真情。  相似文献   

7.
小孩子喝牛奶,早已变成司空见惯的事了。很难想像,连喝牛奶这样的生活小事,也能写出如此让人感慨万分的文章来。本文的主题,与其说奶味香浓,还不如说情意香浓。人间自有真情在。真情,构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纽带,也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本文以喝牛奶为线索,把世间的真情连结起来,写出了浓浓的人情味。这正是本文最重要的写作特点。作者先写妈妈。作者小时候因为缺钙,妈妈便强迫她喝牛奶。而作者嫌牛奶有腥味,便常常借机把牛奶倒掉。后来作者从妈妈在下雪天去买牛奶中感到愧疚,从此喝着妈妈送来的牛奶时“竟发现格外的香甜”。作者从小事中…  相似文献   

8.
钟远清 《教学随笔》2015,(2):108-109
为了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解决学生一上写作课就普遍感到"头痛"的问题,我认为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从三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第一,积累,从生活中、文本中积累丰富素材,使之成为写作之"源";第二,感悟,对生活有感悟,才能融入自我,抒发真情;第三,创新,才能激活思维,文章才有个性,写作能力才会发展。这样,有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又激起了真情,激活了文思,就激发了写作兴趣,自然就提高了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感情要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样引导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呢?一、在生活中流露真情"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真情实感从何而来?从生活中来。因此,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他们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学生的生活范围比较狭窄,生活中大  相似文献   

10.
闲笔,顾名思义,百忙中极闲之笔。换言之,即在主线叙述中穿插的支线情节或者闲散细节。这些闲来之笔,表面上看来或繁冗复沓,或偏离主题,或无足重轻,然而却显示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或于细微处见真情,或巧妙蓄势铺垫,或烘托映衬渲染,皆浑然天成。如此“妙笔”何谈“闲来之笔”?作家贾平凹曾如是说:“所谓闲话,是作者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相似文献   

11.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字的力量来自我们的思想和感情。真情是文章的灵魂,说真话、诉真情才是文章自成高格的关键。这就需要用心去感受生活,留心采撷至真、至纯的东西,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一、觅得"活水"酿真情"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真情实感只能从生活中来,离开生活就无所谓感情。因此,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觅得"源头活水",酿造真情"琼浆"。  相似文献   

12.
古人说“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又说“文章之有体裁,犹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这让我们看到了结构之于作文的重要意义。文章的结构即文章内容的组织和排列形式,它既是内容题材的组织方式,又是作者写作思路的外化形态,成为评估文章品质优劣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3.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真挚的文章才能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要想让作文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要注重真实地表达,要让真情在笔端汩汩流淌。当然,真情不会凭空生于笔端,而是植根于真实的生活:喧嚣的市井,宁静的山村;琐碎的柴米油盐,惨烈的战火硝烟;春之勃发,冬之冷寂;……都潜藏着真情的身影。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真切的情感体验和丰厚的情感积淀均来自日常生活中的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身之所历,心之所感。得之于心,发之于文。积之愈多,笔墨愈饱,情感愈浓,回味愈久。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真实地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的体验。"这包含两层含义:1、写作时要展现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物;2、在习作中要充分体现真情实感。即,写作时要做到写真人,叙真事,说真话,诉真情,要以至诚之心写至情之文,这样的文章才有勃勃的生机与活力,才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读者。像朱自清的《背影》、诸葛亮的《出师表》等之所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是因为作者写的是真人真  相似文献   

15.
新课标规定,作文教学应完成的主要任务是: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与真切体验。那么,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呢?在长期作文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做法:一、关注生活俗话说:“言为心声,文贵真情。”真情实感从何而来?真情实感从生活中来。因此,关注生活是写实感,抒真情的基础也是写作的基础。关注生活,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人、事、物、景有鲜明的是非判断力,洞察生活中的真、善、美,发现平凡生活中蕴含的伟大,从而获得“人人眼中皆有,个个笔下所无”的写作素材。关注生活首先应从…  相似文献   

16.
吴长青 《华章》2011,(10):26-27
【误区提醒】 真正的写作应该是“情动之于中而形之于言”,是感情的真实流露,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但很多初中生的写作“为赋新词强说愁”,舍弃对亲身经历的朴实真情的叙写,刻意发掘营构“虚空”的意蕴,抒情给人“假、大、空”之感——这就是“作文矫情”。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是一种把真情诉诸语言文字的创造;读者的阅读是一种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真情的再创造。存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把作者的写作看作是创造,把学生的阅读当作是一种逻辑推理,苦心孤诣地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推导出与作者之情相吻合的“情”来,以为这样才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相似文献   

18.
阳光般灿烂     
王擎 《初中生》2009,(9):114-116
编辑手记:本期的两篇文章,或写同窗之情,或写父女之情,记叙的都是平常之事,却能做到平凡之中见真情,这源于作者对生活观察仔细,体验深刻。它让我想起了一句老话: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相似文献   

19.
作文,拂扬清新之风,予人清朗爽目、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令人感受生命的鲜活与思维的灵动,文章便具有巨大的艺术张力。让文章富蕴清新美感,大胆移植文体,新颖写作形式,是为一法,而更为主要之法,乃应为文章题材、立意、构思等的创新。一、回归生活原态叶圣陶道:写作,不是点缀与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回归生活原态,“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契诃夫语),让文章洋溢浓郁的生活气息,文章亦便具有清新美感。如一老师写农村的变化:[片段]似是88年,听说县里一些单位给职工发液化气,还给他们入户,要一千多块呢。去过县里的人回来无不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20.
赵凡 《林区教学》2012,(4):46-46
要写好文章须有生活、须有真情、须有欲望。一个人如果没有一颗易感动的心,对眼前事物漠不关心、无动于衷,缺乏想象和思考,就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相反,只有对事物感兴趣,怀有好奇心,产生丰富情感,对事物了解透彻,才能写出饱含真情、语言深刻的文章。由此看来,教师在指导学生习作训练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