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记享有无过错合理怀疑权。”这是《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以法规的形式作出的规定。该条例规定,新闻记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履行职务的人员都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2.
去年底,深圳市有关部门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中的一个条文引起了学界、实务界的热烈讨论。该条文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在此我就媒体的怀疑权也来谈谈粗浅的看法,并求教于各位同仁专家。一、怀疑权的内涵及意义《条例》没有规定怀疑权的涵义,依据笔者的理解,怀疑权是媒体享有的对公职人员或者社会知名人士的行为(《条例》特指公职人员涉嫌犯罪的行为)进…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用专门条款明确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赋予了新闻记者掌握事件真相所必需的四个方面的权利。这个规定,保证了新闻舆论这一重要监督形式监督功能的发  相似文献   

4.
近一年多来,《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关于“新闻记者享有无过错合理怀疑权”的规定,赢得了舆论的普遍喝彩,认为这“将是我国新闻媒体行使监督权在法律上的一次较大突破”。笔者对这一规定予以极大关注的同时却发现,目前新闻媒体对“无过错合理怀疑权”的探究中,存在若干重大误解。这些误解势必影响正常健康的舆论监督,有必要提出来探讨。  相似文献   

5.
深圳有可能在新闻监督方面也率先成为一个“特区”。该市有关部门正在起草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中,《职务犯罪的监督》一章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予以专门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  相似文献   

6.
据报载,《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初稿最近完成起草。初稿中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权以专条作出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保障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普  相似文献   

7.
2003年12月26日,《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公布,由于其中涉及记的采访权而立即受到传媒关注。该草案写道:“新闻记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工作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和人身安全权,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这些信息引发了关于采访权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陈力丹 《新闻知识》2004,(2):15-15,9
深圳市一份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的初稿引起了传媒的关注,原因在于它提出了现行法律、法规、行政规章,以及以往中央各主管部门下发的文件中所没有的概念和表述。条例的初稿强调新闻媒体对职务行为的监督作用,规定:“新闻记者在预防职务犯罪采访过程中,享有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  相似文献   

9.
读者来信     
仅有“合理怀疑权”是不够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草案)第四稿,近期提交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此条例将以地方立法的形式,明确新闻舆论的监督权——合理怀疑权。合理怀疑权如何界定?在中国,没有新闻立法,所以,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最终还会由行政权力来判别是非。所以,要规范“合理怀疑权”的定义,从原则上规范监督者和被监督者的行为,可以借鉴国外司法中的“实际恶意”原则,只要新闻记者的合理怀疑不是恶意的,就应该受到法律保持。要立法规范和保护新闻舆论监督,定义就必须准确,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甘肃兰州 康劲等级夏…  相似文献   

10.
地方法规首次确定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 深圳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4月1日生效,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并对其宣传报道负责。有关单位和国家工作人员应当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新闻工作者在宣传和报道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过程中依法享有进行采访、提出批评建议和获得人身安全保障等权利。”  相似文献   

11.
今年,新闻舆论监督环境发生了可喜的改变:一是深圳市已将法规草案《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列入人大立法规划,其中为发挥舆论监督在反腐倡廉中的积极作用,特别规定了新闻单位记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四项具体权利:知情权、无过错合理怀疑权、批评建议权、人身安全保障权,并规定任何单位和履行职务的人员应当配合、支持,自觉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无过错合理怀疑权对新闻记者是一项新的权利,是舆论监督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一旦该条例通过,必将对全国立法产生深远影响,从更高层次法律上确立舆论监督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舆论监督法制环境。二是通过了《党内监督条例》,这是一部党内大法,它规定:每个党员都必须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要同任何滥用职权谋取私利的行为作斗争。《党内监督条例》赋予舆论监督以特有的地位,正式载明: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领  相似文献   

12.
日前 ,新疆第一部廉政建设地方性法规《乌鲁木齐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获得通过 ,报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该条例对新闻媒体监督职务犯罪作了明确规定。《条例》规定 :新闻媒体、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新疆:新闻监督首获立法授权  相似文献   

13.
传媒     
中国新闻网报道,继无锡市、邯郸市之后,国内第三个预防职务犯罪的地方性法规——《乌鲁木齐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日前出台。《条例》第三章第十九条规定:新闻媒体、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宣传活动,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该报道说,这是国内地方性法规第一次给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立法授权。报道以《乌鲁木齐通过廉政法规:新闻监督首获立法授权》为题,惊喜之情溢于言表。 《中国青年报》“冰点时评”2月10日  相似文献   

14.
在 一些 地方 ,有 一种 “圈 子”让圈外 人 备感 神秘 。这个 圈子 虽 小却五脏 俱 全,通 常掌 握实 权的 一 些党政干 部 或国 企老 总 坐镇 圆心 ,趣味相投 的 “官 ”友、 大款 巨商 占 据圆面,秘书 、司机 、财 务等 办事 人 员在圆的 弧 线上 担任谋士、后勤。圆周边甚至还有“托儿”、特殊关系户等。大多数领导同志能够经得住圈子的诱惑,不被套住,但确有极少数免疫力较差的人 感 染上 了“圈子 病 ”。 三大 病因 结 圈 之 人虽 心 态各 异 ,但目 “ ”的无 非 是为 了从 “圈 里 ”获 得好 处 ,这好 处 就是 “圈 子”的病 …  相似文献   

15.
据检察日报报道,《安徽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经该省九届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该法规分五章二十七条,规定了安徽省境内的国家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都要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其中还明确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我为安徽省此举大声叫好。长期以来,由于新闻法规尚未出台,媒体的舆论监督范围及职责无法界定。一些地方媒体记者在进行正当的舆论监督时,屡遭一些部门的刁难和阻止,有的出于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借“维护政府形象”之名,一旦媒体要“监督”,就千方百计“封杀”。久而久…  相似文献   

16.
新闻界新闻     
深圳规定——阻碍舆论监督要追究责任本刊讯据《中国新闻出版报》4月11日报道,4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深圳第一部反腐败法规《深圳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首次以法规形式规定新闻记者对腐败现象享有采访权、批评建议权和获得人身保障权。该条例明确规定,阻碍舆论监督要追究责任。据介绍,该条例是在广泛借鉴新加坡等国及香港特区政府的做法,并在北京专门召开立法专家咨询会的基础上反复修改形成的。2004年12月30日,该条例在深圳市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35次会议上通过。条例在全国率先提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权,规定“新闻媒体对国家工作人员履行职务…  相似文献   

17.
IT真是越来越复杂,复杂到让CIO们每隔几天就要面对一个“某某新时代”,并且有关疑问多得让人无法决择。IT人很聪明,能够用很形象的比喻或讲一个很好的故事,让人们很容易地理解“某某新时代”,人们对Y2K这个技术问题很难理解,那就用“千年虫”的比喻来吓唬一下吧!  相似文献   

18.
去年时近年终,各种调查统计数字纷纷出炉。有数字,就有解读。虽然“解读”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必然的,但总归不能太离谱。如果硬要把梁山伯“解读”成李逵,就会让人怀疑这是蓄意在拿公众寻开心,或者干脆就是在误导公众了。  相似文献   

19.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对开放存取的影响及版权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网络传播权保护对信息的开放存取具有重要影响。文章分析了《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的背景、目的、范围和网络传播权的内涵与特点。《条例》在保护权利人权益的同时,通过“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方式对权利人权益附加各种限制,维系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与信息公共获取的平衡。提出应尽可能地扩大“合理使用”与“法定许可”的范围,为开放存取出版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知识和信息传播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最后,探讨提出在现行版权法框架下以授权协议为核心的开放存取版权策略。  相似文献   

20.
姜辛文 《新闻实践》2001,(11):33-34
有点怀疑,现在的一些电视台是不是串通好了来“捉弄”观众:一部片子正看在兴头上,莫名其妙地给你打断、插播广告,还不约而同地打上似带有歉意的字幕——“请稍等片刻,我们马上回来!” “回什么来,我们不回来了!”不止一次听到几位朋友这种愤愤然的“抗议”笔者虽没他们火气那么大,但每每一见这种字幕,就要忍不住按遥控器,换个台看算了,惹不起,躲得起嘛! 不过有话还得要说,电视台播广告天经地义,人家也要吃饭、也要发展,再说现在不光电视台广告多得让人看了心烦,报纸又何尝不是如此,有的报纸连头版也几乎成了“广告版”,真叫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