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学表现对象从官绅降至平民是社会的进步,小说从叙述情节,表现人物到注意人物内心世界,刻划人物心理,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我国古典小说对人物心理的艺术处理有直接表现,间接表现、“空白”潜蕴等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少年维特之烦恼》中采用的心理描写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剖析少年雏特的内心世界。小说主要采用直接心理描写与间接心理描写两种方式: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对人物的心理进行直接剖析和描绘,有四种方法:由人物直接倾吐、由"编者"叙述、由思忆联想表现、由梦境幻觉反映;间接心理描写主要是借助景物、事件和人物表情、动作等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表现、烘托。由此又概述了三种方法:细节表现、言行体现、景物烘托。以此来探讨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同时阐明心理描写在小说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6,(5):26-31
在小说中,人物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从人物的形态来看,小说中的人物可以分为圆形人物和扁形人物两类,圆形人物的艺术价值高于扁形人物。从人物与小说情节的关系来看,小说发展初期重情节轻人物,然而随着时代发展,人物的刻画、心理描写逐渐得到关注。从人物与小说的叙述者来看,有作者主导人物、人物主导作者和作者即人物三种。小说只有通过作者的修辞性介入,其中的人物才能生动起来,这样的小说才能算是成功的小说。  相似文献   

4.
小说创作最基本的任务是探索人物心灵的奥秘,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作者在小说创作中往往通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作者通过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来打动读者的心灵,深刻地影响读者的思想感情。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通过对人物心理的分析,来正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  相似文献   

5.
施蛰存的小说长于以心理分析的手法表现人物复杂而矛盾的心理,而他的历史小说以历史人物为主角和以历史情境为背景的双重性质,使其人物心理矛盾性显得尤为突出。本文通过分析施蛰存历史小说中人物心理矛盾性的三方面表现,即圣人形象与凡人心理之矛盾,道德理念与人性欲望之矛盾,情欲与死亡之矛盾,从而研究其中的寓意。  相似文献   

6.
小说人物对话教学摭谈○凌永年(上海第二师范)从小说教学的实践来看,人物对话的分析往往不如肖像描写、动作行为描写、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等塑造小说人物的方法那样受到重视,反映到学生身上,就是在阅读小说时不注意人物对话的表达作用甚至不能真正看懂一些人物对话,...  相似文献   

7.
《早秋》是兰斯顿·休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明了,但却给读者留下很大的回味空间。作者以第三人称来直接描述人物的心理,展示了人物的主观感受,将人物的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作者还通过对人物动作的描写、对话的描写及故事周围环境的描写,多层次,全方位地烘托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8.
人物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创作是否成功,主要在于人物塑造的成败。鲜活的人物形象往往给小说增添了许多的姿色,怎样使小说中的人物活生生跃然读者眼前,关键在于塑造人物的方法。今天,笔者主要从心理描写的角度来谈谈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  相似文献   

9.
小说叙事中的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心理性"人物观着眼于人物的心理可信性,"功能性"人物观侧重于人物在情节中的作用."心理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福斯特的"扁形人物"和"浑圆人物","功能性"人物观着重分析了法国结构主义叙事学的人物观,"心理性"人物观和"功能性"人物观都表明叙事人物身上含有叙事主体的某种评价态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刻画人物心理、描绘人物性格、状摹人物神态三个方面对《儿女英雄传》中的俗语进行了讨论。指出运用俗语来刻画人物是小说语言上的一大特色,灵活运用俗语可以增强小说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方法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行为刻画、心理刻画、语言刻画、神态刻画和环境刻画等五个方面。但他的每篇作品又是综合运用这些方法以塑造人物的。分析鲁迅小说人物的刻画艺术,既要综合全面,又要有重点的具体分析,才能准确、完整地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人物策应系统来看,张恨水小说人物与载道文学、纯美文学人物的区别首先表现在人物性格结构的点面结合上;其次表现在人物性格美学的二元对立上;再次表现在人对环境的机能自主上;最后表现在人物性格内在的人格品质上。  相似文献   

13.
契诃夫小说的心理描写同主题表现有着密切的联系。他对人物变异心理的刻画,揭示出沙皇专制制度下人们孤独与无望、自贱与自狂、自缩与自屈的精神面貌。这种人格扭曲与变态是沙皇专制制度的黑暗与残暴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尽管中国传统叙事文学一般来讲不大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但由于不同体裁和不同题材的制约,人物心理结构依然呈现不同的特色。一体裁的制约虽说呈现在古代叙事文学中的人物心理结构共同性地给人一种简约和片面的映象,但不排除一些优秀作品在这方面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且,小说和戏曲两种体裁在人物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15.
《太原大学学报》2019,(4):51-57
蔡骏悬疑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与心理分析常让位于情节的离奇表现,人物塑造偏向符号化、类型化,而在其最新推出的长篇小说《无尽之夏》中,作者在把控人物塑造、心理分析与情节关系上有显著改变。这些改变源于作者对类型文学的反思、人性本质复杂的客观事实和心理悬疑的文本特点。这种变化弥补了类型文学的缺陷,强化了悬疑小说的社会意识,推动了悬疑小说文体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正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是高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笔者根据多年小说人物心理分析教学的经验,就准确全面把握人物心理问题,作一系统的梳理,就教于大方之家。一、分析前提:研读文本,认真审题(一)追根溯源,研读文本人物的内心世界往往是潜藏在小说细节,或明或暗贯穿于事件情节,或正或侧折射于环境他人。要想准确全面分析出人物的心理,  相似文献   

17.
以Verschueren的顺应论为依据,从心理世界、社交世界、物理世界对小说《追风筝的人》中的人物会话进行语境顺应性分析,证实了以顺应论分析小说人物话语的可行性,同时也为赏析小说人物会话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心理描写是小说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所常用的一种方法。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在凸显人物心理,揭示人物内心世界方面手法新颖,形式多样。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大家都知道,小说等文学作品是少不得人物对话的,甚至于有的小说通篇都是人物对话,被称作“对话小说”。人们为什么如此在人物对话上下功夫呢?这是因为,人物对话是最具个性表现的文学描写方法。  相似文献   

20.
张爱玲的小说擅长洞察和规划人的心理。文章以其笔下人物的变态心理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分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的厄勒克特拉和俄狄浦斯心理、施虐与自虐心理、抑郁与恐惧心理等变态心理,并探讨了张爱玲摹写变态心理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