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美国华裔女性作家伍慧明的《骨》以简洁的文字深入探讨了华裔美国人的多元文化下的归属问题,从而表现出美国华裔移民在双重文化环境中寻找、确定文化属性的艰辛及不懈努力。文章拟从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角度对小说中人物所遭受的认同危机进行分析,阐述他们经过妥协与调和,最终实现了自我身份、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2.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该小说中,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然而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并非易事,为让女儿们真正地理解自己和中国文化,四位母亲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们不失时机地与女儿们交谈,讲述她们敢于脱离封建家庭,走向新生活的勇气并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女儿无微不至的中国式的母爱。母亲们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深深地触动了女儿们的心灵。曾对母亲怀有极大偏见的四位女儿开始真正理解她们的母亲及其代表的中国文化,最终使文化冲突走向融合。  相似文献   

3.
美籍华裔女性生活在男权社会和白人社会的双重边缘,她们不清楚自己到底该归属何方,身份重建的必要性就得以凸显。谭恩美在《正骨师的女儿》中颠覆主流话语中华裔女性的刻板形象,赋予这些边缘无根女性以新的身份,使她们最终在主流社会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4.
李娟 《考试周刊》2012,(72):25-26
谭恩美的《喜福会》自从1989年出版以来,对其的研究便络绎不绝,本文试图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和解读小说中的中国母亲和美籍华裔女儿在美国社会的生活,通过母亲与女儿不同文化身份和文化差异在构建自我身份时产生的问题与矛盾,对母女关系进行解读,反映出两代华裔女性秉承双重文化身份的微妙态度和观念的变化,以窥新一代华裔子女对于自身文化身份的进一步认知情况。  相似文献   

5.
马庆霞 《考试周刊》2010,(23):24-25
华裔美国文学是当今美国文坛较为引人瞩目的一个热点。华裔美国女性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包含了大量中国传统文化因素,探讨了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问题。小说描述了移居美国的母亲和美国土生土长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展现了双重文化背景下的华裔美国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自我身份的建构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乔艳 《鸡西大学学报》2009,9(4):121-123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小说中以四对母女为代表的第一代华裔移民与他们的子女,即第二代移民之间的心理隔膜、感情冲突,映衬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在母女之间的冲突,最终使美国的女儿们能够正视她们一直以来所排斥的中国母亲式的母爱与关怀。  相似文献   

7.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发表以来影响巨大,掀起了华裔美国文学的又一次高潮。在该小说中谭恩美以独特的笔调向读者展示了华裔美国女性母女两代人在男权社会、中关两种文化冲突、融合中对自己独特身份的认识,最终认识到东方/西方、自我/他者的二元对立是确立华裔女性移民自我身份的最大障碍,只有消解东西方二者之间的文化对立才能建构华裔女性的独特自我身份:将自我身份建构为联接东西方文化,不排斥任何一方,促进二者的融合。这对于移居美国的第一和第二代华裔女性来说具有普遍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谭恩美是近几年来一位受人瞩目的华裔小说家。身处中美文化的交叉点上,她以深切的体会、独具特色的艺术手法创作了《喜福会》这部小说。《喜福会》中塑造的第二代华裔女儿,因为生于美国、长于美国,她们在母亲面前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优越感,同时因为迷失了自身的文化身份,也都不同程度存在着自卑,但是自卑只是这些华裔女性在种族歧视下产生的表面失衡,究其深源,则是族裔身份的迷失。处于夹缝状态的华裔女儿最终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出自卑,实现了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9.
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在小说《喜福会》中主要描写了四位母亲和她们的女儿之间由冲突走向融合,展现的是一幅中美文化交流的画卷。在小说中,母女冲突不仅仅是由代沟引起的,其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文化冲突的问题,四位生活在美国的中国母亲与她们出生在美国并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经历了文化冲突、文化谅解和文化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母女关系为视角,分析了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喜福会》中对构建美国华裔女性身份的探索。文章从民族身份、性别身份、文化身份三方面对华裔女性的身份做了分析,探究因文化冲突、语言隔阂,甚至阶级差异而造成的更复杂的母女关系,并进而讨论在双重文化处境里,这些女儿们在经历与母亲冲突和磨擦过程之后,如何撷取中西文化上的特点来适应美国情境和完成女性主体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在美国华裔作家伍慧明的处女作《骨》中,空间书写是作者建构华裔文化身份的手段。小说中不同世代或背景的华裔对于唐人街的不同态度,体现出他们在中美两种文化之间所做出的选择。就小说而言,老一辈的华裔移民宁愿固守在唐人街的狭窄空间中,体现出他们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留恋。新一代的华裔却对唐人街有着更为复杂的情感,两位妹妹在困境中选择了死亡或自我流放,体现了她们对于身份的困惑。而小说的叙述者莱拉最终在出走和坚守之间做出妥协,选择在华人社区与白人社会接壤的边土地带生活。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探讨不同人物的空间选择,深入剖析空间与文化身份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边土地带对于华裔移民建构混杂性文化身份和主体性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描写了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从误解、冲突到理解的故事.最终母亲在女儿的反叛中看到了中国文化在美国社会文化环境中的边缘性并勇敢面对自己的中国文化身份;而女儿也在母亲的干预中看到了美国文化的缺陷和不足,进而接受了自己的中国文化血统.小说通过四对母女的关系充分表现了中关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而且这一发展过程解构了东方/西方、自我/他者、母亲/女儿的二元对立,揭示了中美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13.
刘瑞卿 《考试周刊》2011,(29):31-32
小说《喜福会》中四位母亲远渡重洋来到美国,她们的四位女儿接受着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又生活在强调个人主义和自我中心的美国文化中。书中所呈现出的母女之间的矛盾不仅是典型的青少年与中年家长的矛盾,而且是母女不同身份认同和文化背景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华裔作家,谭恩美在第一部小说《喜福会》中探讨了文化身份问题,并揭示了她对文化身份这一问题的深刻理解。在作品中,谭恩美讲述了四位华人母亲和美国女儿之间的冲突以及和解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母女们文化身份认同的过程。笔者紧扣文化身份这一主题,尝试应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以及他对文化身份认同和杂合性概念的阐述,对母女们的文化身份认同过程进行解读,意在为《喜福会》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思路和视角,同时,也为华裔和其他移民或族裔群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身份构建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华裔美国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以其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和她们的美国女儿的故事。谭氏淋漓尽致地勾勒了其间从冲突、对抗到适应、调和这爱恨交织的母女关系。对小说中典型的母女关系进行解析,并挖掘其所代表的异质文化即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从隔膜、碰撞到最终交汇、融合这一趋势和过程,具有多方面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脱离本族文化的华裔已经被边缘化为“他者”。他们是具有双重身份但又同时被两种文化排斥的群体,在文化身份问题上必然经历两种文化从冲突到融合的过程,然后形成了一种既非此亦非彼的混杂属性。在谭恩关的成名作《喜福会》中,无论是中国母亲,还是美国女儿,认同一种既不是纯粹美国的,也不是纯粹中国的混杂的移民身份。  相似文献   

17.
四位性格、命运迥异的中国女性,因为战争、因为家难,在19世纪中期移居美国。在美国,她们和各自在美国出生、成长的女儿从成长经历到价值观都有了巨大的差异。两代人的生活经历,构成了著名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小  相似文献   

18.
文化取向作为《喜福会》的主题之一,隐匿在诸多的象征意象之中。四位中国移民母亲在生活中常用的汉语和"洋泾浜"英语映射出第一代美国华裔女性对中国文化靠拢和对美国文化疏离的取向。  相似文献   

19.
《喜福会》是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讲述了四位中国母亲与她们的四个美国女儿之间的故事,反映了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华裔移民高潮的到来所产生的中西文化的碰撞。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文化最深层次。本文主要通过跨文化理论来分析小说《喜福会》中所反映的中美集体-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20.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喜福会》,讲述了第一代美国移民中性格、命运各异的四位中国女性以及她们生长在美国的女儿的生活经历。小说由一片鹅毛引出,而综观整部小说,鹅毛是连结母女关系的一根重要纽带,一个意味深长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鹅毛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内涵,从情感和文化两方面阐述其在《喜福会》中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