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学习共同体理论提出了学习者在共同的愿景下平等参与的学习模式,与外语课堂教学有着内在的契合。从外语教学实践出发,分析在外语课堂中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并在知识建构主义和认知分布理论基础上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同心圆模型,探讨其四要素"学习者""助学要素""共同愿景""交互"的内涵和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2.
高芳 《职教论坛》2012,(17):24-26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共同体已成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新的倡导"以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而高职课堂是构建学习共同体的重要场所。有效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建构,依赖于合理的分组方式和科学的分组交流模式的形成。探讨了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分组方法及在此基础上的分组交流学习模式。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话教学理论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研究与设计应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关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日益丰富。如何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逐步引发教育改革者的思考。对话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以课堂为基础,在对话精神的指导下,以培养"学习共同体"为目的,随其发展逐渐成为新课改教学的主流。文章以对话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为切入点,将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目光聚焦在课堂,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对话教学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以期为一线教师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提供有益的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效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与推广,对高效课堂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成为各类学校和老师不断尝试的课题。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需要厘清高效课堂理论与实践之间、"实效"与"形式"之间、"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回归本真课堂,积极构筑"教学互推"的课堂学习共同体;重申教育的本质,营造教书育人的教学生态,是高职院校高效课堂改革的未来走向。高效课堂的建构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要求,引入高效课堂教学理念,积极探索符合高职院校自身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将取到积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信息化社会下课堂文化生态环境与学习组织形态.共同体理论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本质属性,学习型组织理论则是课堂学习共同体建构的专业属性.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四个特征:异质性——基于学习主体的角度;民主性——基于课堂环境的角度;合作性——基于教学方式的角度;规范性——基于课堂学习型组织的角度.  相似文献   

6.
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的学习共同体,存在着两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个体知识建构,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活动。在数学课堂学习历程中,我们应有意识、有意义地建构学习共同体,使之成为学习者个体在知识建构过程中的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凸显学习社会性的学习共同体具有共同的对话、规范、认同与归属等文化内涵。课堂场域下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关键是课堂文化,而学习共同体的文化内涵为课堂文化的建设提供了合理的路径。基于学习共同体的课堂文化建构包含三个相互交织的文化建构过程:对话的场域——时空文化建构、倾听的秩序——规范文化建构、认同与归属——观念文化建构,并分别对应着课堂文化的表层、中层、深层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开展,为了使课堂成为学生乐学,教师乐教,时刻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把课堂建设成学习共同体这一新的教育理念日渐提上日程。在探讨课堂学习共同体内涵的基础上,提出课堂共同体的以下五个特征:充满和谐的互动;具有共同愿景;具有共同的课堂规范;具有异质性;具有宽松积极的课堂文化氛围。建构有效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的策略有:创建和谐的课堂学习共同体;确立共同愿景;制定课堂规范;安排多元化的学习任务;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创造快乐的课堂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9.
构建师生共同体是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是坚持以人为本,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实选择。基于师生共同体的"三段六环式"教学模式,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学生能力为主要目标,体现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理念,建构了自主、合作的活力课堂框架结构。  相似文献   

10.
“学习型共同体课堂”的理解与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作为学习型共同体的理解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中的新理念,是人们对传统的以班级授课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批判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观点。"与学生合作的课堂"、"以每一位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润泽的课堂"等观点都为把课堂理解为学习型共同体打下了基础。课堂既是一个学习型组织,又是一个微观的共同体。把课堂理解为学习型共同体,就是要对过去旧的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堂模式进行批判,建构一种新型的以学生为本位的课堂教学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11.
未来课堂研究的转变: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技术推动的课堂变革,已经成为教育研究者们的关注热点。从"人"的本质开始对未来课堂教学重新进行思考,通过"人"认识发展的趋势来探寻未来课堂教学理念上"社会性回归"和"人的回归"的转变,并据此提出未来课堂研究要关注"人"与其学习环境的整体研究以及关注学习共同体的社会性研究。研究结论能够为未来课堂研究的聚焦提供理论的思考,开阔未来课堂研究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虚拟学习共同体可有效弥补传统课堂中的交互匮乏,提升学习者的自主、协作、研讨和反思的能力,是养成终身学习能力并促进知识发展的有效途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功能和活力与结构设计正相关,而构成要素则决定了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形态。该文从活动理论的视角对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重新进行了审视,阐述了其与虚拟学习共同体架构的映射关系;探讨了基于活动理论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设计理念、方法和运行机制,重点研究了"学习主体、课程知识、学习者共同体、学习活动分工、工具、规则和共同体支撑平台"这七个主要构成要素,并基于这七个要素,设计了"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课程虚拟学习共同体的架构原型。  相似文献   

13.
文化课堂是基于对南菁书院文化的传承创新和现代课堂教育价值的多维审视提出的课堂建设愿景。南菁高中的文化课堂建设,承载着学生生命成长的一切价值诉求,凸显"自主为先"的特色,让教学回归到"人"的世界;以学定教,尊重学生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幸福成长的需要;以美育整合教学内容,建立课堂与生活世界的联系;丰富课堂的存在形态,建立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南菁高中追求学生在课堂的"主体性、人文性、发展性、生命性"价值的实现,课堂建设由模式建构到文化自觉,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幸福成长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学习共同体"是新型的教学组织形式、学习方式、师生关系和活动栽体.通过"课堂+团队+基地+活动+论坛+平台"六环相衔接、相叠加模式推进"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15.
博客圈为网络学习环境的建设提供了新的开发平台,而虚拟学习共同体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逐渐成为促进个人发展以及实现共同进步的教育研究热点。本文从虚拟学习共同体的定义出发,利用博客圈对虚拟学习共同体进行建构并阐述了在该环境下建构虚拟学习共同体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在经历了"三案·六环节""六模块建构式课堂"等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后,提出了"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表面上看,它是一种"模式",实质上强调的是"无模"的思想,倡导课堂教学回归生态,注重本真。一、"建构式生态课堂"的基本含义"建构式生态课堂"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教学起点符合学生实际,教学目标明确、具体、适切,教学方法与教学资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无锡市五爱小学在和谐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把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作为新的研究生长点,本文对“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的理论界定及具体的课堂意识作了阐述,并从六个方面对“师生学习共同体课堂”的重构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现代教育技术》2019,(4):26-32
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最主要的教学形式,是教育教学改革最直接的场所。文章聚焦于当下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结合学生学习认知理论基础,融入深度学习的思想,建构起以深度学习、文化渗透、情感融合和认知发展为核心的内涵式课堂教学框架,并提出了内涵式课堂教学建设的启示:维护课堂教学生态,注重学生可持续发展;聚焦核心素养培育,激发学生自主创新力;文化引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构建课堂教学共同体,让教学焕发生命活力,试图为由"标签式"的课堂向"内涵式"的课堂转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观点     
《教育科学论坛》2011,(4):80-80
钟启泉:课堂规范意味着“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课堂规范的解构与建构是每一所学校面临的首当其冲的挑战。课堂规范不是封闭、约束、禁锢、冻结的代名词;不是一系列操作性步骤的集合。课堂规范意味着学校改革的诉求.意味着“学习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20.
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的传播方式探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学习共同体为基于问题的学习和知识建构提供了良好条件,其教育应用研究越来越广泛。然而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所产生的教育传播方式突破了传统教育传播方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分析并阐述了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过程的传播方式,包括其传播要素内涵、关系、在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独特的传播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对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建构学习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