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人物背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哈姆莱特》《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中,《哈姆莱特》是篇幅最长的一部。该剧问世于1601年,讲述了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报仇的故事。作者竭力刻画哈姆莱特的内心冲突,在复仇之路上,他一再徘徊,贻误良机,形成了文学史上"说不尽的哈姆莱特"的美学奇观。主要故事家变王子哈姆莱特原本在德国过着幸福快乐的留学生活,有天忽闻父王暴亡,便匆忙回国。回来后,他发现自己的叔父已登基为王,母亲则改嫁给了新王。哈姆莱特迷惑而又苦闷,在卫兵引导下,他见到了老王的鬼魂,  相似文献   

2.
哈姆莱特为什么一再拖延,迟心不动手为父复仇?这就是所谓“哈姆莱特之谜。”它是理解整部悲剧的关键。造成哈姆莱特失去行动能力的原因有二,一是性格上的矛盾冲突:为父复仇,重振乾坤的责任感促使其行为,软弱的个性又使其本能地逃避责任,行动缺少勇气,逃避又受不了良心的遣责,最后只好“听凭自然”;二是思想中的矛盾:他明了复仇的重大意义,但对人性的疑问和对人类的失望,使他感到现实无法改变,进而从形而上的生死意义上去追问人类的生存现实,并得出了“忍受命运的毒箭”和“反抗人世无涯的苦难”说不上谁更有价值的结论,最终消解了行动的意义。哈姆莱特不能克服自己身上的矛盾,这导致了走向毁灭。哈姆莱特之谜实质上是一个关于人类的司芬克斯之谜,它提出的是人是什么、将向何处去的问题,具有永恒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哈姆莱特处于传统的价值体系发生动摇的文艺复兴时期,意识形态领域信仰和理性的冲突导致了哈姆莱特激烈的内心冲突,使地在信仰和理性无所适从。而残酷的现实义逼迫哈母莱特担当复他和重振乾坤的重任,复杂与基督教神学观念发生冲突。而理性精神又不足以支撑他重振乾坤,最母导致了哈姆莱特陷入沉重的精神危机之中。  相似文献   

4.
哈姆莱特的性格是文学史上一个解不开的谜.从对文本的细读发现老哈姆莱特的鬼魂出现、哈姆莱特受鬼魂之托复仇雪恨一事具有强烈的新教预定论色彩,"重整乾坤"便成为哈姆莱特命定的使命.然而一方面"重整乾坤"和哈姆莱特个人的价值追求背道而驰;另一方面,肮脏、混乱、虚无的现实使他找寻不到重整乾坤的希望和生存的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冲突迫使哈姆莱特将自我流放到疯狂、自杀的边沿.  相似文献   

5.
教师心理冲突的自我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冲突,从特定意义上讲就是个体的内心冲突。是指个体的内心需要、愿望与现实之间的不协调引起的矛盾及其斗争。教师群体社会角色的多重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使其心理冲突的大量存在是必然的。教师的心理冲突有众多表现。例如,期望与现实的冲突。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望是全面的、高要求的,但现实的教师实际水平总会与之存在差距,这种矛盾,责任心越强,心理冲突越突出。再如,多重角色的冲突。社会生活中,教师被看成是德高望重的偶像,是毫无瑕疵的圣贤之辈,是学生的表率,公民的楷模,但事实上教师是平凡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普通人,不可能尽善尽美,甚至会出现不同情境中的矛盾行为,这不能被传统观念  相似文献   

6.
玩偶之家的创作意图和戏剧冲突实质是表现两种人格的对立冲突。通过这一冲突,易卜生描绘了自己关于“真正的人”的理想,批判了现实的、异化的人,发出了让“真正的人”归来的呼唤。  相似文献   

7.
现实社会始终存在着矛盾、纠纷、甚至冲突.这种矛盾、纠纷与冲突始终是文学表现的内容和对象.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其目的就是要消除各种社会矛盾,减少社会的矛盾冲突.文学就是要对消除这一社会矛盾冲突的过程、原因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和表现,从而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文学要表现矛盾冲突,关键是如何表现,这才是值得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这篇小说进行了公允的评论.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异"的故事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畸形变态"就是那个社会活生生的现实.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地展示引起这种异化的真正原因--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小说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只是一个个体现象,是一个偶然,然而从其社会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那种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本质所决定,必然要出现格里高尔的这种悲剧;"异化"只能是那畸形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奥地利作家卡夫卡<变形记>这篇小说进行了公允的评论.卡夫卡通过格里高尔"变异"的故事毕竟让我们如实地看到了"畸形变态"就是那个社会活生生的现实.但他没有也不可能正面地展示引起这种异化的真正原因--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从小说来看,格里高尔的"异化"只是一个个体现象,是一个偶然,然而从其社会本质来看,它是一个普遍现象.由于那种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本质所决定,必然要出现格里高尔的这种悲剧;"异化"只能是那畸形社会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吴航海 《福建教育》2010,(7):122-123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作为华人世界最有影响的一支笔,她的文章有万丈豪气,然而《孩子你慢慢来》却令人惊叹,她的文字也可以有款款深情。在这本书中,作为母亲的龙应台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龙应台有着丰富、激烈的内心冲突。而正是通过对这一冲突的诉说.表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母爱。但它不是传统母爱的歌颂,是对生命的实景写生,只有真正懂得爱的作家才写得出这样的生活散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