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琼  肖泽伟 《记者摇篮》2004,(4):F002-F002,63
2000年12月6日,阜新地区颇有盛名的阜蒙县务欢池镇广民村的当家人正是易主。年事已高且深受村民爱戴的村党支部书记、老劳模盖德正式退出“执政”40年的村“领导”岗位。一位年轻有为的青年郑重地接过了老劳模手中的大旗,开始了他的第二棒接力跑。这个年青人就是李云龙。转眼间,3年已过,李云龙并  相似文献   

2.
穆老一生热爱农民。他不止一次对我们说:“农民最可怜,也最吃苦,最淳朴、厚道。什么时候占人口80% 的农民富了,中国才真正富了。1965年冬,他采访了宁 ”陵县万庄林场的省林业劳模潘从正,写出了影响全国的《一篇没有写完的报道》。潘从正种树坚决,外号“老坚决”。从此他就  相似文献   

3.
微博     
《新闻三昧》2015,(2):18-19
@乌鲁木齐晚报乌鲁木齐三代劳模的心愿老劳模:希望多关心劳模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中生代劳模:注重劳模的技能培养新生代劳模:希望社区医疗服务进百姓家在乌鲁木齐市两会召开前夕,该市的三位全国劳动模范表达了他们的新期待。老劳模:希望多关心劳模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今年,乔世温也有个心愿,希望得到代表、委员们的关注——老劳模的医疗和社会保障问题。乔世温曾经当过厂长,在他的厂子里涌现出了好几位国家、自治区、市级劳模。  相似文献   

4.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劳模”似乎是一个久远的陈旧话题了。曾几何时,劳模头上荣耀的。光环悄然黯淡了,媒体上沤歌劳模的华彩乐章也暗哑下来。那么,人们是否已经淡忘了他们?如今的商品社会是否还需要劳模和劳模精神?带着心中的问号,天津电台的编导实地采访了商业战线的新老劳模。其中,“全国特等劳模”年景林同志热心为民的感人事迹拨动了他们心弦,于是构思创作了《劳模和他的影子》这部轻喜剧。该剧以其深刻的主题,巧妙的构思,新颖的视角,浓郁的生活气息,自然活泼的语言,浓厚的地方特色,幽默明快的喜剧基调和音乐、音响设计…  相似文献   

5.
白洋淀之子     
杨凤鸣,1937年3月6日生于天津,乳名“卫生”。1944年,在王克桥村入小学读书。1956年,任联村高级社会计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王克桥村党支部书记。1964年,他出席河北省劳模会,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因改造盐碱地获奖。1965年,因学用毛主席著作,带领群众改变王克桥面貌的事迹,成为全省农村支部...  相似文献   

6.
他,35年写稿多达3200多篇,写稿获得各种大小奖项的证书摞起来老高,因为他是农民,不是新闻“正规军”,人们就送给他一个美誉:“土记者”,他因写稿当上了县劳模。 这位“土记者”叫聂德国,现年53岁,家住湖北省宜都市陆城街道办事处龙窝村。因家贫小学毕业就辍学的他,从1963年参加基本建设劳动开始,就与新闻结下不解之缘。 聂德国乐于躬耕,家庭负担沉重,事务繁忙,可再忙再累再苦,写稿子的事从来没有丢。他白天要种地,只能抽时间去采访,写作的活儿就得放到晚上,常常是点灯熬油,每日要多开支灯油费和电费不说,有…  相似文献   

7.
一、选题的由来那是去年三四月份的事情。那时我们机动记者组正式运行约有半年多的时间之后,又面临新的选题。当时,正值报社编委会在筹划“五一”节的报道。为此,我们有的同志提出是否可以搞一组重访老劳模的报道。其主要理由如下:一是这些老劳模,比如王进喜、  相似文献   

8.
死刑不是惩治罪犯的灵丹妙药。对于刑事犯罪。中国的《刑法》并没有停止过“升级”。但却没有遏止犯罪率的持续上升。江西律师李云龙认为.中国应该酌情减少死刑.尤其经济犯罪并没有危及生命.应当不适用死刑。  相似文献   

9.
铁西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老工业区,在新中国的建设和改革开放中涌现出了众多的劳动模范。区档案局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弘扬劳模精神,传承劳模文化的要求,在短短一个多月时间内征集了75位劳模档案,并以此为素材举办了《劳模的足迹》主题展览,以实际行动学习和实践了劳模精神。1.学习劳模精神,自加压力,寻求突破。区档案局在承接“五一”前夕举办《劳模的足迹》主题展览任务时面临的是劳模底数不清、资料无从查找的状况。面对前所未有的压力和困难,全体同志迅速达成共识,自加压力,寻找完成布展任务与做实档案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决定建立人数…  相似文献   

10.
近来,报纸、广播频频“披露”某县某位养猪专业户、全国劳动模范的“烦恼”,有的还发出了“救救养猪人”的呼声,有的吁请有关部门要多体察劳模的烦恼,更多地帮他解决实际问题。对劳模的同情、关心,是无可非议的,也是值得称道的。然而,有些好心的通讯员、编辑只知该劳模今天有烦恼,不知他的烦恼因何而来。不加调查研究而人为地渲染所谓“烦恼”,这只能引起宣传中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11.
穆青同志的新作《涑水情》(见《瞭望》周刊1990年第35期),是一篇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写的是作者与一位老农业劳模之间的交往,看起来差不多全是些细微、平常的琐事,写作上也主要是平实的记述,没有时下文章常见的那种高八度“强烈的抒情”描写,没有滔滔不绝似乎“饱含哲理的议论”,但通篇充满引人入胜,感人肺腑甚至催人泪下的力量。那么,这篇作品感人的力量从何而来呢?我想,大约有两点值得我们重视:一是作者的真情。穆青作为一位老记者,在长期  相似文献   

12.
据报载:一位老工人,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把废旧的麻袋一条条收集起来洗干净。他一直被誉为老劳模,记者多次报道过。这一天,记者又去采访他,宋遇,他的儿子很不耐烦地说,你们写了几十年,还写他?来吧,看看我们的。原来,几个小青年发明了洗袋机,一个月可以节约上千元,比老劳模的效率不知高多少倍! 这位记者采访碰壁,给人以深刻启示:时代前进了,我们新闻工作者在人物报道上的一些旧的思想观念,也要变一变。  相似文献   

13.
先进典型人物与事迹在企业报宣传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而在企业中又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同一个人,先进年年是先进,劳模年年是劳模。客观地讲,“老”劳模的工作并不都是年年有创新,年年有突破,年年有新高。那么,如何宣传这些“老”劳模平凡而普通的事迹,又不使其失去光彩呢?这是企业报宣传工作中常常遇到的一个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报《红旗标兵》专栏,其中10个标兵有6个是曾经以大篇幅文章在报纸上宣传过的人物。如,关存芝是桦林职工医院的一名护士,人送雅号“关一针”,业务精湛,对待患者态度也好,是多年的“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  相似文献   

14.
71岁的张成哲是技术工人出身的全国著名劳动模范,至今他仍带领老劳模们发挥余热,被誉为“活着的孟泰”。在学生时代我对他的名字就不陌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作为实习记者。我第一次与他接触、相识。如今。我们早已成了忘年交,我是他眼中值得信赖的小朋友,他则是我笔下的新闻人物,更是生活中的长辈。  相似文献   

15.
1992年2月23日,我采写的通讯《耿耿志长存》在《西安晚报》头版头条刊登。熟悉的人都说这篇通讯写得很感人。我心里很清楚,这并不是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多高,而是被采访的对象——胡兴汉的事迹非常感人。我与胡兴汉相识于1984年,那时他是洪庆镇岳家沟村党支部书记。在这之前,我就听人说过胡兴汉带领全村群众兴办企业,改变了穷山沟面貌的事迹,相识后我曾两次采访过他,并在西安晚报上发表过两篇“豆腐块”。后来老胡当上了省人大代表、省优秀学员和西安市劳模。  相似文献   

16.
一再热播的电视剧《亮剑》强烈地震撼了国人的心,其感人之处在于主角李云龙敢打敢拼,打起仗来不要命,就像一个“疯子”。李云龙最主要的原型,就是“王疯子”王近山。  相似文献   

17.
白洋淀之子     
杨凤鸣 《档案天地》2011,(9):9-11,8
杨凤鸣,1937年3月6日生于天津,乳名"卫生"。1944年,在王克桥村入小学读书。1956年,任联村高级社会计股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人王克桥村党支部书记。1964年,他出席河北省劳模会,获得省劳动模范称号,并因改造盐碱地获奖。1965年,因学用毛主席著作,带领群众改变王克桥面貌的事迹,成为全省农村支部...  相似文献   

18.
《此心永在老界岭》获《人民日报》“共和国与我——国庆抒怀”征文一等奖。省里已初定此文入选九年制义务教育中学教材。消息传来,同志们对我们两个无名小卒的“奇遇”表示惊讶和祝贺,问我们是怎样在老典型身上做出了新文章? 三进深山探“宝”我们久闻黄自立大名。1989年8月底,黄自立参加省劳模会前后,我们两次采访了他。他身材瘦小,不善言谈。说事迹吗,就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修路、铲冰雪,清理塌方。除此之外,找不到动人心魄的奇迹,也挤不出花里胡哨的豪言壮语……。人也平平,事也平平,  相似文献   

19.
2003年12月1号,鞍钢集团鞍山矿业公司新建的“劳模楼”里传来阵阵欢笑声,公司的34位处级干部如愿以偿地分到了“劳模楼”里的住房,有的人攥着刚领来的新房钥匙,带着家人高高兴兴来看房。附近的老百姓指着“劳模楼”说:“这楼里压根儿就没劳模,处长们住进劳模楼,那是挂着羊头卖狗肉!”  相似文献   

20.
与时下挺“火”的个人演唱会等等不同,张根昌,这位山西电视台的普通记者,成为首都新闻界一次颇有规模的报告会的主角,却不是因为某种辉煌。虽然他扛了16年摄像机,共拍出5000多条新闻,其中16条荣获各种全国性新闻大奖;几年前,还跨进了省劳模的行列。老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而张根昌是不惑之年才入门。40岁端上电视这碗饭,便开始一口一口啃下去。跨文字关,他每交一篇成品稿,过后都要再“复习”几遍。案头上,永远是原稿、修改稿、播出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